钱能买来幸福吗?

导语:钱能买来幸福吗?大部分关于收入水平和幸福感的研究,都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金钱确实可以促进幸福感,但是边际效益递减。换句话说,有钱确实比没钱幸福,但没有“那么”幸福。

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钱能买来幸福吗?

大部分关于收入水平和幸福感的研究,都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结论:金钱确实可以促进幸福感,但是边际效益递减。换句话说,有钱确实比没钱幸福,但没有“那么”幸福。

例如,经济学家阿古斯和心理学家卡尼曼分析了45万美国人的调查数据,发现当年收入超过 75000美元之后,快乐程度就不会再增加了。更极端的例子是,许多彩票大奖得主过得并不幸福,甚至毁掉了自己的生活。

在国家水平上也是如此。尽管GDP和国民幸福感有强烈的正相关,但在高GDP国家之间,这种关系却不明显。此外,在过去几十年里,尽管美国、中国、日本等国的绝对物质水平上涨了许多倍,幸福感水平却基本没有变化,甚至还有下降的情况。

为什么金钱不会让我们“那么”幸福?至少有两种心理机制可能在起作用。第一个是刺激适应。反复接受某种水平的刺激,我们就会逐渐习惯这种水平,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产生相似的心理感受。因此,当绝对的物质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时,它们很快就会变成生活中理所应当的一部分,不再给我们新的刺激。这就好比生活条件差的时候,过年才吃顿肉,自然觉得珍贵,而现在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就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可能变成了一种折磨。

另一个机制是社会比较。人类似乎天生就喜欢将自己与别人相比;看到别人过得不如自己,我们就会心头窃喜;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强,我们就会羡慕嫉妒恨。问题在于,有研究表明,我们更喜欢做向上比较,而非向下比较。收入水平提高之后,我们不会再回头看过去的贫困生活,而是会把目光锁定在那些收入比我们更高的人身上。过度沉溺在向下比较中的人,我们甚至会嘲笑他们的“阿Q精神”。

不过,金钱到底能买来多少幸福,也取决于你怎样花钱。如果找到了正确的花钱方式,你确实有可能享受更多的幸福,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邓恩等人基于近年来的研究,总结了用钱购买幸福的八条建议:

(1)购买体验,而非物件:花钱购买一段体验,比如旅游、演唱会,与花钱购买具体的物件,比如奢侈品、电子产品相比,带来的幸福感更强烈,也更持久。这是因为,美好的体验更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更不容易被量化比较,并且通常包含着更多的社交成分,

(2)为别人花钱,而非自己: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能够强化社会关系的事物,通常也会促进我们的幸福感,花钱也不例外。许多研究表明,为别人花钱(比如送礼或慈善捐款)会让我们更幸福,甚至比花钱给自己买东西还要幸福。

(3)及时行乐,而非积少成多:因为刺激适应的影响,即使是那些你梦寐以求的、省吃简用攒钱买下的“大”东西(比如名牌跑车或新电脑),一段时间以后也会不可避免地失去光彩。既然如此,倒不如及时行乐,经常把钱花在那些给你带来快乐的“小”东西上。

(4)少买点保险:我们不但会适应好事情,也会适应坏事情,而我们通常会低估自己在面对负面事件时的坚强程度。因此,为将来的负面事件买保险,比如买电脑时花额外的钱延长保修期,可能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即使负面事件真的成为了现实,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也没那么大。

(5)现在付钱,将来享受:“现在享受,将来付账”的消费模式已经非常流行,但它可能会剥夺等待的乐趣。如果你花了钱,但不能立刻享受到消费成果,那么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期望能够提供给你“免费”的幸福感,而且甚至可能超过了实际的享受。

(6)考虑周全:我们想花钱购买某样东西时,通常会关注于那些吸引我们的属性,却忽视掉其它重要的细节,从而高估它们带来的幸福感。此外,一件东西只会影响到生活的一小部分,因此生活的总体改善,通常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大。

(7)不要沉溺于产品比较:许多人买东西喜欢在不同产品间反复比较。但是,过分地沉溺在这种比较中,可能会让注意力从那些最重要的属性上,“稀释”到那些不重要的属性上。此外,比较时的想象,和实际使用情况之间,也经常有差别。

(8)随大流:现代社会也许强调“不走寻常路”,但在大部分情况下,随大流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研究表明,一个人是否享受一样东西,最好的预测源正是其他人是否享受这样东西。因此,购物网站上的用户评分通常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此外,别人的反馈也能提供一些我们自己忽略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