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老人不满被要求出示老年卡 直接骂哭司机】近日,济南66路公交车上,一位白发老人突然大声呵斥司机。原来老人上车时,司机提醒其出示老年卡。后来看别的老人没被提醒,他就不愿意了。乘客纷纷劝阻反遭攻击,司机赶忙停车道歉。直到把司机骂哭了,老人才渐渐消了气。
老人在我们现代人眼里通常都是“长者”、“慈祥”、“有威望”的代名词,但随着近年来老年人在社会里犯浑撒野的新闻被越来越多地呈现到公众面前,我们又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群体,并在意识里单独地划分出一个新的区域,以专门盛放某一类行为不端的老者。
每当社会中发生“大爷”“耍流氓”的事,很多人都会不禁在网上感慨“真是坏人都变老了啊”,诚然,一个遇事上来就又打又骂,不讲事理的人,难说不是一个低劣蛮者,但这毕竟只是浅显的表象,而且这种事在我们信息发达之前也是历来就有、不胜枚举,并非只是百年一遇的特别孤例,所以我认为,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必定还存在着某些我们不可回避的深层原因。
根据我个人对社会的观察和理解,关于社会上老年人“为老不尊”的现象,我大致总结了三点原因,首先是“从小所受到的家教和家庭环境”的因素。我们知道,最基本的是非观、荣辱观,以及所谓“天生就有”的自爱自尊,通常都是家庭赋予的,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由于他们自身从小就没有受到良好的人格教育,从小就不知道什么是丢人的,什么是值得自豪的,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加之我们很多家庭都没有尊重的意识,都是出了事就打,不高兴就骂,不问原因,也不容辩解,所以长此以往,我们很多人不仅被家里打没了自尊,同时也从侧面被传达了一个适得其反的信息,即打人骂人才是高高在上的表现,把人打怕骂哭,才是威风凛凛、高人一头的最终赢家。
其次一点,我认为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据报道称,这位满头白发的老者现已年近七旬,一个40后的老人,必定要经历战乱、饥荒和文化大革命,尤其是文革对人的影响尤为深远。对现在的很多老者来说,当年的文革都正处在他们的青春期或青年时期,我们知道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跟我们现在迥然不同,很多电影和过来人写的纪实小说都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景象,试想一个本应好好读书、好好恋爱的年轻人在那种动不动就闯进来一屋子人又翻又砸,动辄揪着你衣服硬说你是“反革命”的高压环境里,你怎么可能保持心态平和,独享一份悠然清静呢?在长达十年的批斗、枪毙与人心惶惶中,很多人都因此受到了不可修复的心理伤害,这种伤害,这种冤枉气一直都在心中积蓄着、成长着,而且在岁月日常中,你还会在头脑里不自主地跟那些人叫嚷、争辩、打斗,拼命想为自己夺回公平和自由,而后等到有一天,一切和平了,当有人再对你说点什么、做点什么的时候,只要你觉得对方稍微有点什么是在强加你、针对你,要对你做蛮霸不公的事,以致隐隐触动了当年那些记忆,你可能想都不愿想,下意识就会把那些积蓄已久的怨气一股脑儿地爆发出来,以酣畅淋漓地为心中那个可怜受屈的自己大出一口恶气。
最后我们再说说第三点,也是直接性最强的一个原因,即人性的“弱者戾气”。
在中国社会上,单算老百姓阶层,我们共有三大“惹不起”的人群:第一大“惹不起”是没家教的“熊孩子”,因为他们有无穷的破坏力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大“惹不起”是“小女人”,因为她们觉得世上所有人都该宠惯她们,爱护她们,她们对别人好,叫“付出”,你必须要回报,否则就“不是男人”,而别人对她们好,她们觉得那是你“理所应当”,是你们男人应尽的“职责义务”;而第三大“惹不起”,就是那些“我弱我有理”、“我老我都对”的老人。为什么说“社会上老人和女人为了公交上的座位打得不可开交永远是一件讲不清孰对孰错的事”就在这里,因为双方都觉得自己是最弱的一方,自己最应该受到照顾,所以都默认自己最占理。
我们看这一次的事,从新闻描述的过程看,表面上反映出来的是个人素质的问题,而实际则是“弱者戾气”的体现。“弱者戾气”以我的理解来看,我认为就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自卑。试想如果一个人心怀自卑他容易产生什么想法?就是容易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动辄觉得别人在看不起自己。我想这个新闻中的老人多半也是这样,司机提醒他按规章制度出示老年证,他可能是觉得,其他老人上车你都没管人要证件,怎么到我这就非要不可了?你是针对我么?是在欺负我这个“弱者”么?还是说,觉得我是个上车会逃票的人?你让全车的人怎么看我?所以出于这种拉不下面子的心理,他觉得自己必须要把面子挽救回来,而他认为的挽救方法,就是把说他的司机摆在恶霸混蛋的位置上,然后自己带着无比正义的姿态,劈头盖脸辱骂他一顿,让自己显得无比高大,无比威风,而且还必须得给你骂哭了,骂道歉了,让所有人都知道是你不对,让自己那颗自卑的心也知道都是别人的错,跟自己无关,他才能真正迈过这道坎。在这个过程里,许多乘客也都在为司机说话,并劝阻老者不要气坏身子,面对舆论显然不在自己一边的不利局面,老人依旧如法炮制,又将那些说他的乘客放到“欺负弱者”的位置上,开始“义愤填膺”地痛骂乘客。所以由此看,我们似乎也能依稀见到旧时代“阿Q”的影子,就是自欺欺人,不看事实,原本他的本意在于挽回面子,把对方扔到“恶人”的立场,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老者自己上了新闻,使自己更加没脸见人不说,他自己也成了最“恶”的那个。不过在他自己那里,他似乎并没觉得不妥,反而是认为自己吵赢了、“胜利”了,因为他已经成功把那个最大的“恶人”“教训”哭了。
对于社会这类闹剧,尽管我们的“历史”已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根据历史不断修正我们的不足,尤其在制度上,我们必须要制定出针对性的法律,不分年龄性别,严惩那些心怀弱者戾气的、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野蛮者,而且媒体对这样的事也必须要积极跟进报道,这种在社会里耍流氓的人最后受到了什么样的惩罚,必须要加大力度广而告之,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职能,以及时起到规范行为、以儆效尤的作用。否则,恐怕这类事亦只会像马路碰瓷那样,日朘月减地失去控制,最终让我们纯真可爱的孩子变成无法无天的恶少,让本应温柔贤惠的女性变成凶悍毒辣的泼妇,让本应慈祥和善的老人变成所向披靡的“大爷”,让我们这个震惊四海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变成百姓们只敢吹一吹虚荣光鲜的人均GDP,而一谈生活幸福感就一肚子“伤不起”的“虚胖大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