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颠覆你认知的历史细节,你都知道吗?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人通过各种渠道形成了对历史的一些认知,最为普遍的就是对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定位。这种认识就像是京剧中的脸谱一样,白脸曹操、黑脸包公,忠臣奸臣一看便知,也是最容易被普罗大众理解的。这或许是在我国漫长的生产力不发达,绝大多数民众都是穷人的情况下,历史信息——即便是经过加工的历史信息得以代代相传的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随着我们对历史了解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历史并不是那么简单,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其中的一些细节,很多时候会颠覆我们普遍的认知,加深我们对历史,甚至是对社会、对人的理解,这或许也是历史的迷人之处。以下几个历史细节,就是典型的颠覆人们一般认知的故事。  


▲李绅(772—846),唐代宰相、诗人。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几岁孩童都开始背诵的古诗,出自唐朝李绅缩写的《悯农二首》,另外一首是:“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两首诗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描述了对辛勤劳作的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通过通俗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引发人们对于粮食来之不易的思考,并对农夫辛勤劳作而仍然饿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于农民劳动果实的残酷剥削。

尤其是第一句,已经成为目前进行粮食节约教育的最好的素材。作者李绅,幼年丧父,苦学不辍,后来终于进士及第,步入仕途,一路官至宰相。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按照普遍的剧本,这个出身贫寒的穷小子当官后一定会为民做主,有所作为,成为劳苦大众的代言人,为打击豪强、伸张正义做出杰出贡献。

然而,他的仕途生涯却卷入唐朝著名的“牛李党争”,历史中关于他的传记中并没有任何关于他延续在此这两首诗中对于劳苦农民的悲悯并为之伸张的情节,反而通过一些侧面可以看出他做官后生活相当奢侈,著名诗人刘禹锡应邀参加其宴会,李绅命其一家妓陪酒,刘禹锡非常中意,当场挥毫写诗相赠:“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绅当晚送此家妓与其过夜。这也是成语“司空见惯”的来源。可见其生活已经完全与古代朱门酒肉臭的士大夫生活一样了。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清代爱国主义诗人龚自珍的一首著名的被选入课本的诗。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先驱者。他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儿子龚半伦却是个浪荡公子,生性狂傲。后来其流落上海,投靠了英国公使威妥玛,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他将联军引入圆明园,随后就有了那场让亿万中国人永远心痛的大火。至此,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这和他的名垂青史的父亲是何等的反差。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

刘鹗,就是著名的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的作者,他出身官僚家庭,早年科场不利,转而行医和经商,后来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黄工程,成绩显著,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应外商福公司之聘,任筹采山西矿产经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也跟着到了京城,他发现京城到处饿殍遍地,就去找了占领了粮仓的俄国人,买下粮食分给饥民,救人无数,八国联军撤了,大家也吃饱了,抹嘴去找带路党。刘鹗首当其冲,以勾结洋人,私售仓粟之罪贬新疆,次年死于乌鲁木齐。一个全心为民的好人,却得到这样的结局,怎能不令人唏嘘。  

历史是复杂的,尤其是我们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后人从纷繁芜杂的历史资料中条分缕析,得到的信息或许完全不同于我们普通的认知,但是那才是更加接近于真是的信息。或许从这些信息中,我们才能真正的通过历史有所启发,通过历史提升我们的认知。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李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