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随曹操30多年,最后竟让曹操大失所望

三国曹魏军中最有名的将军即为五子良将:张辽张合乐进徐晃于禁。五人中,于禁跟随曹操最久,也最为曹操看重。为人坚毅庄重,治军纪律严明,进攻时靠前充当尖刀,后退时断后担任盾牌。是曹操倚重的一个大将。


建安二十四年,在征讨关羽的襄樊之战中,“汉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魏军大败,关羽威振华夏。更让曹操伤心伤面子的事情是:于禁屈膝投降,毫无节操地向关羽乞命。同时被围的将军庞德,英勇抵抗被擒,不屈而死。

这时候的曹操,已是年老体衰的老人了,久久不能释怀,叹息道:“我和于禁相交三十年,了解这么深,怎么临危之时,还不如庞德(这个新人)!”

曹操的失望,代表整个曹魏集团的心情,原先我们部队里的那个天天脸臭臭的吓死宝宝的家伙投降敌军啦!这的确是个重磅炸弹,直接把曹军的大小领导们震晕了。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于禁字文则,早年就在曹军中屡立战功,威名赫赫。最出彩的一战是淯水之战,曹操被“降而复反”的张绣打了个措手不及,狼狈逃串,各部都在溃败。于禁带领一支部队,且战且走,阵营不乱,追兵不敢迫近。碰上曹军中的“青州兵”趁机劫掠百姓,于禁大怒,把这些青州兵抓起来,一些青州兵就去曹操那儿投诉于禁打自己人。

别人对于禁说:“你还不快点去解释!”

于禁说,“追兵在后,先打退敌人,再去和主公说来的及。”

打退追兵立住营寨,才去向曹操汇报。看看于禁在混乱中处置得是一丝不乱。

抵挡追敌,处理乱军,条理清楚面面俱到。怪不得曹操大为满意,表扬于禁“有不可动之节”封于禁为益寿亭侯。大伙参考一下关公在几年后斩了颜良,立了大功才得封汉寿亭侯。可见于禁在曹军中早早就确立了很重要的地位。  

于禁有个老朋友叫昌豨,投降了曹军,又再次反叛。于禁、夏侯渊等名将联手进兵猛攻,昌豨抵挡不住,找于禁投降。大家认为昌豨投降,应当把他交给曹操,让大老板决定怎么处理这个叛徒。于禁侃侃而谈:“你们不知道主公的军令吗?被包围了再投降的人是不赦免的!依法办事,这才是报效主公的态度。昌豨虽然和我是老朋友,于禁我怎么能不遵守纪律呢!”自己亲自去和昌豨谈话,哭着把他杀了。  

于禁的哭声,让人毛孔悚然,昌豨不找别人投降,却专找于禁投降,就是为了这个朋友给自己一条活路,却不料干脆就死在于禁手上,让人唏嘘,讲得难听点,于禁完全是卖友求荣。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后来注《三国志》的裴松之在评价这个事时说:“包围后投降,法令不赦免,你于禁可以把他关起来送给曹操处理嘛!于禁一点也不顾及朋友的交情,显示自己的杀人决心,阻拦众人的处理意见。所以活该最后是个投降派,死后还让人痛骂。”

看来是代表了多数人的心情。曹操后来听到这事,也叹息地说:“昌豨不来找我却去找于禁,真是命中注定的事啊!”也更加看重于禁。于禁这种近于六亲不认的做法,让人看到了一张狰狞的脸孔。他毫不犹豫地把朋友送上断头台,也注定在他的生命中,没有朋友,没有亲情,只有刻板威严的纪律纪律纪律。  

这个曹军中最为守纪律,大公无私的人走到哪儿,那儿一片肃静。大家都怕他或许恨他,但绝不会喜欢他。三国志上说他“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曹操讨厌部将朱灵,让于禁带上公文命令去把朱灵的部队收编。于禁只带着十几个人,直接到朱灵的军中“夺其军”,朱灵和他的部下都不敢动,乖乖地听从命令,改编去当于禁的部下。

这种在军中威严的形象,随着于禁军功的一次次增加,也一次次地更加丰满高大起来。成为曹军一面道貌岸然的守法旗帜。

▲宛城之战,又称“淯水之战”,是197年汉末三国之前军阀曹操和张绣之间的一场战斗。张绣取胜,曹操败逃。曹操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等都被张绣所杀。

再回到建安二十四年水淹七军这个点上来,于禁这个道德之鞭在抽打别人的时候,无比的无情,无比的犀利,永远站在道德的高点上。现在轮到他被别人置于道德的审判台上,别人有可能原谅他吗?  

于禁投降后,被投进荆州的监狱。东吴孙权袭击关羽的后路,拿下了荆州。孙权为了巴结曹操,派人把于禁送回到了曹魏。这时候已经是魏文帝黄初二年秋天,曹操已去世,在位的是新领导魏文帝曹丕。他亲自接见了于禁,这个昔日威风凛凛的模范将军,如今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除了磕头掉眼泪讲不出话来。

曹丕好言安慰了一番,用春秋时孟明视、荀林父战败后没有被追究,后来得以为国家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的故事,给于禁鼓励了一下。安排于禁到曹操的陵墓去祭拜,告慰曹操的在天之灵。于禁到达陵墓时才明白此行的真正目的,他在墙上看到了一幅画,画着关羽战克,庞德愤怒,自己战战兢兢乞降的场面。这是特意安排的一场戏,再一次羞辱于禁,使这个守法标兵,终于在羞愧中死去。  

于禁最后的悲剧的原因,说到底就是贪生怕死,降敌失节。在中国的传统中,最看重一个人的品行,是忠诚。跟随了曹操三十几年,已成为一个全体曹军全帝国人民认可的忠诚模范人物,在最关键的时刻却投降了敌人,给了同学们的心理上一大块阴影面积。这个巨大的反差,就是曹魏集团不愿意原谅于禁,再一次把这个衰老的人推向死亡的原因。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米七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