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双11成了一个狂热的节日。商家“跳楼”,打折信息铺天盖地,买家“血拼”,一夜不眠不休盯着时钟23:59到00:00,随即像一名剑客拔出利剑斩断情丝一样,按下鼠标一键下单,然后长舒了一口气,感受到一种了无牵挂的潇洒。
对双11的购物研究越来越多,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衣食无忧,只是从内心更渴求比现实生活更高一些的生活品质,但是做到这一点,略显囊中羞涩。比如大学生或一些普通上班族,日常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总觉得去年的靴子已经过时,今年想换个新款式的,可是新款的贵呀,所以放购物车天天看,还有一些可有可没有的东西,不着急用(也许本就没用),但是自己就想要,也一并放入购物车,就等着双11降价购买。
这种 “相对购买力不足”的人,我们且称之为“假穷人”,是双11的购物主体,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
购买力与占有欲
我国从贫穷到温饱,到现在的逐步走向富裕,才走过了短短几十年的历程。刚刚“脱贫致富”的我们,对成功者有一个社会性的定义,那就是“越有钱越成功,越能购买更多的东西”。“炫富”不就是拿着各种昂贵的东西给别人看吗?
“相对购买力不足”的人群是一群有着极强上进心的人,他们不甘心目前的生存状态,当看到有人炫富,他们不屑,但是从内心却希望自己成为那个炫富的人。在这些人心里,拥有那些豪华的东西,就是成功的标志。
所以,有限的购买力与无限的占有欲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噬咬着这些人的心。
购买力有限,才精打细算,等着双11的降价;占有欲无限,才无休止的看上一款又一款商品,欲罢不能。
越穷越想买,越想买越觉得自己穷,这让人很痛苦。人作为行为主体,本能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来缩短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让自己心里达到一种平衡。双11,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时机。
虚拟与现实的体验差距
有一句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非常贴切的形容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尤其是对于上述的“假穷人”,现实更显的残酷。
也许你原本希望自己是个淑女,穿着西服套裙高跟鞋,却因为整天挤地铁而成为了一名穿运动装上下班的女汉子;
也许你原本希望自己的闲暇时光与闺蜜相约,尽享逛商场的乐趣(买不买倒在其次),却因为周末要加班连懒觉都睡不成。
……
总之,现实生活中 “不如意十之八九”。
而在网络上,你的境遇就大不相同了,尤其是在购物的活动中,且不说那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物品,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啥都能买到,尤其是与商家打交道的时候,你就会摇身一变而成为“上帝”!
只要你进店,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店家都会“亲,我可以帮您什么?”“亲,您有什么问题?”“亲,您满意吗?”随叫随到,并且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地回答你所有问题。
这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体验。所以,爱上网购,并非偶然。
两个月无假期的尴尬
人生需要仪式感,所以会设立很多个特殊的日子,有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有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还有我们自己以及家人好友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等,这些节日给我们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精彩。
当然,能从节日中获取假期的,就是国家规定的节假日。而十一长假过后,再值得期待的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就是元旦了,11和12月份是空白,这俩月是沉闷的、冗长的、无趣的。
可是,就在这尴尬两月的中间,11月11日出现了,虽然不放假,但是双十一给人生带来的精彩,不比度假逊色:节前选择比较商品,节中购买,节后收货。然后与好友分享体会,这个节花了多少钱,省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然后再一一晒出来,这个过程可以延续一到两周。
“假穷人”大多是学生或者上班族,每天重复着相同的日子,双11带来的刺激和兴奋,也是促进消费的动力之一。
其实,购物与穷富有关,与人的心态更有关。双十一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体验,力求省钱的同时,我们更要理性消费。生活真正需要的,货比三家后果断下单;可买可不买的,先不买,也许几天以后你会发现,其实已经不喜欢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专家:杨玉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
编辑:姚迪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请联系 xueyn@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