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过节的朝代,一年要过七十多个“奇怪”节日

在宋朝士民生活的小说《金瓶梅》中多次写到上元赏灯。整本一百回的《金瓶梅》,光是上元灯节就被描写了四次,内容跨越了十六个回目,庞大的篇幅更是让我们感觉到《金瓶梅》的作者对于灯节的热闹有种几近迷恋的情结。  

那么,上元节究竟是个什么节日,以至于作者都这样不惜笔墨地加以描写呢?正好,马上就要过年了,我们可以在这里亲身感受一下上元节的热闹!  

上元节也就是今天的元宵节,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可以说是宋朝人民最大的法定节日。

▲上元节,皇帝观看表演

上元赏灯尽管在唐朝就已成为习俗,但唐朝的时候并没有将上元节定为法定节日,这个法定节日的诞生还是在北宋的初年。  

建隆元年的元夜,刚当了皇帝不久的赵匡胤登上了宣德门城楼,只见万家灯火、箫鼓间作、士女欢会、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盛世!宋太祖心情很好,特意问身旁的大臣李昉:人物比五代如何?李昉当然接灵子,正是溜须拍马的好机会,立即回答说:民物繁盛,比之五代数倍。

赵匡胤听了很高兴,想想新成立的大宋朝刚刚平定了南唐、讨定荆湘、四川,赵氏大旗迎风飘扬,也该好好庆祝庆祝了。那个时候国际上还没有流行搞阅兵式,于是赵匡胤下令,特诏开封府在上元节时更放十八、十九两夜,纵士民行乐。从此,上元节这个法定节日就在两宋成为惯例。  

如果说冬至、立春、除夕、元日,大家还都忙着各自过年,那么到了上元节这一天,则是集体性庆祝春节的一个高潮了。

由于有了三天假期,游乐的时间更充裕了,东京市民便将上元观灯的习俗发挥到了极致,将东京汴梁布置成了一个灯的海洋。  

这许多的灯中值得一说的是走马灯。从科学技术发展史来看,它是现代燃气涡轮机的萌芽,可是宋朝人民却利用空气受热后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原理,将它转化为走马灯的制造,不可不谓是挖空了心思!  

这一天的夜里,连皇帝都不寂寞了,带着后宫的嫔妃来到宣德楼上欣赏灯会、观看民间艺人的各色表演。艺人受了鼓舞,口里高呼万岁,表演得更加卖力,宣德楼上皇帝一声“赏”,金钱如雨点般撒下……  

我们今天的猜灯谜也是从宋朝开始发明的,估计是嫌光赏灯太单调了,要找一些助兴的消遣。当然了,猜着了灯谜,你也是可以去领赏的,小到一只灯笼,大到一贯铜钱,反正有你乐的!  

▲元宵

由于有太祖皇帝“纵士民行乐”的最高指示,官府也就破例开放各项禁令,就连广大妇女同胞也得到了解放。

平时里,她们三步不出闺门,谈不上有什么社会活动。到了上元灯节这一天,她们也可以随同家人出外观灯。于是怀春少女与王孙公子就在这一天上演了不少爱情故事:

东京有个姓张的书生,元宵夜到乾明寺看灯,在殿首上拾到一块红绡手帕,手帕上有一首诗,还附有一行小字:

“有情者拾得此帕,不可相忘。请待明年正月十五夜在相国寺后门一会,车前有鸳鸯灯的就是。”  

套路当然是老套的,但就是这样老的套路,在那个时代就足以叫人心惊肉跳了。我就纳闷,那个掉手绢、扔手帕的少女也忒胆大:她怎么知道捡到手帕的一定是个英俊郎君?而且还忒有耐心,约会约在一年后。好在才子佳人的佳话总是往好里编的,张生果然耐心地等了一年(比起今天男女的约炮,他可真是个志诚君子啊!),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晚,有情人终于有了机会相见,于是他俩经过一番曲折,相约变姓(注意,不是变性)埋名,逃到苏州白头偕老。  

这则宋人故事记录在《永乐大典》里,权当是宋朝上元节的一则社会新闻吧。更搞笑的社会新闻记载在《宣和遗事》里:

东京元宵观灯,风流天子宋徽宗一时心血来潮,下令遍赐御酒。一个妇女吃了御酒后,贪小把金杯藏了起来。那个时候没有胸罩,也没有坤包,不知道她藏在哪里?反正是被发觉拿下了。  

这下可好!案子发生在皇帝眼面前。宋徽宗也就当余兴节目,亲自审案了。不过,那个妇人也不简单,生在今天她绝对是当辩护律师的料,你看她替自己辩护:我跟老公一起出来看灯,人群里和他失散了。现在蒙皇上赐御酒,吃了下去面有酒色,虽然我们大宋朝不查酒驾,但是我不与夫婿同归,还面带酒色,怕回去被公婆怪罪,所以想把金杯拿回去做个凭证,告诉他们是皇帝赐酒,不能不喝——你看!你看!看她说得多少轻巧。

不过,这位妇人倒也是个文艺女青年,据说她还当场做了一首《鹧鹕天》的词: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

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

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一首词打动了徽宗皇帝这个文艺男青年,干脆把金杯也赐给了她。各位,你们要是没有这个文艺范儿,可千万别去偷皇帝的金杯,要不然,我们大家吃不了兜着走。  

当然了,尽管是法定的假日,也不是所有的妇女都可以享受到。一些冬烘的士大夫家里,妇女仍被禁止出门。

司马光居洛阳的时候,正值上元节,他的夫人想出去看灯,可是司马光却板着脸说:“家里有灯,何必出去看?”夫人只好说:“还想看一看游人。”没想到老先生的脸绷得更紧了:“我是鬼吗?”  

尽管有像司马光这样不解风情、不近人情的人在,但上元之夜总的来说是不受任何约束的,要的只是开心,可以说整个儿就是大宋朝的狂欢节。

这样的狂欢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七。那么,狂欢过后该工作了吧?没错,立春到来的时候,太史局会打造一只土牛,放在迎春殿上。然后由太常寺备乐,将这只土牛迎出殿堂,皇帝亲自拿着鞭子象征性地对着土牛抽上一鞭,叫做“打春”:全国人民听好了,大家都该工作了,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  


▲打春,汉族民间风俗,指立春那天用鞭子抽打泥做的春牛以祈丰年或是敲打小锣、竹板等,唱着歌词,挨户索取钱财的习俗。

接下来的节日是寒食节、清明节。我们大宋朝规定寒食节和清明节一共有七天假期,等于是你们的国庆长假。

寒食节里家家户户要冷灶熄火,连皇宫里也一样,不能再生火煮饭,连烧锅热水泡茶喝都不行,据说这是为了纪念那个不言功、不求禄、不小心被晋文公烧死了的介子推。所以,在寒食节,宋朝人都要准备好几天的食物,那个时候没有超市也没有面包方便面,但是可以做麦糕、枣糕、南瓜糕。

过了两天到清明节了,皇宫里发动小太监燧木取火,谁先钻出火来有奖励,据说奖励多的一次有五十两金子呢!然后,皇帝会向他的大臣们“赐新火”,老百姓得不到赐火但也知道自己怎么取火,于是,京城一片炊烟。做了菜、吃了饭,大家就可以踏青、祭祖去了,总而言之,过好黄金周!  

到了夏天,又要过端午节了。

端午节这一天,宋朝的老百姓一家老小都要用香兰草蒸煮过的热水洗上一个澡。因为,五月在古人的眼里是个“恶月”,五月五日端午更是一个“恶日”,蛇虫八脚都要复苏爬出来了,所以要搞好个人卫生、洗个澡祛除晦气。

洗完澡后,男女老小都要在胳膊上系一条五彩的绳子,称为“百索”,这条绳子一定要在五月初一就准备下(街上到处都能买到),这一天系上据说可以百毒不侵。

然后,又要讨来黄泥自己和泥捏泥塑人形,用艾做头,用蒜做拳,塑成张天师的“艾像”放在门前,这可比今天买把菖蒲、艾草挂在门前复杂多了,当然也有趣多了。

至于另外的赛龙舟、吃粽子、“五黄”,跟今天流传下来的习俗大同小异。  

不过,南宋的时候,端午这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点上一炷香,使全城笼罩在袅袅萦绕的香云中。整个五月的中午,天天香火不断,整个城都变成了一座香城,不知此举出自何典?大概焚香可以禳灾去邪,至少驱除蚊蝇吧。宋朝人的卫生习惯还是不错的。

▲端午,观看赛龙舟

再过些时日,年就过了一半了,大家又有些想念过年时集中过节的热闹,于是又有一堆节日等着大家了:七日七日的乞巧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七夕节在今天被炒成了中国的情人节,那是商家在骗我们男同胞的钱,其实,宋代的七夕节一般都叫“乞巧节”,那是一个典型的女儿节(那个时候没有三八妇女节)。

这一天,大街小巷都在卖“磨喝药”。磨喝药可不是什么药,而是一种玩偶一种公仔,这么说吧,就是宋朝的芭比娃娃!磨喝药是音乐之神、智慧之神,女儿家都要膜拜它。

这一天的晚上,有女儿的人家都要在庭院里设案献供、焚香祭拜,祈求自己的女儿心灵手巧,然后去抓只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打开看时,结的网又圆又正,就叫“得巧”。

当然了,没出嫁的女儿们也都要拿出自己收藏的针线,对着月亮进行穿针孔的比赛,据说穿过了针孔就会有一双巧手,所以这项活动就叫“穿针乞巧”。

宋朝的小户人家尤其重视对女儿的培养,女子必须具备良好的女红手艺和庖厨伎艺,这几乎已经成了宋代市民择偶的一个基本标准。所以,那个时代的男人一般来说要比今天幸福得多。  

▲乞巧节——“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叫盂兰盆节。

古代没有声光电器等高科技,搞来搞去也就只有看灯。上元节是看灯,中元节也是看灯,只不过,中元节的灯是千家万户在河里放莲花灯。在夜幕的背景下,万盏莲灯在河里漂啊漂,倒也煞是好看。  

盂兰盆节就是传说中的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也叫中元节。据说这一天地狱门大开,地府放出全部鬼魂让他们来人间接受亲属和世人的祭飨,于是家家户户门口要摆上供案放上果品食物,寺庙里也要做法事超度。还有一项就是放河灯,据说是超度亡灵的,这些河灯漂啊漂的最终要漂到地狱里去。中国文化推崇祖先崇拜,讲究阴阳两界的互动,这些大多是在宋朝形成传统的。  

好了,过完中元节,马上迎来中秋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看《梦粱录》是怎么描绘中秋节的: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登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欢。  

注意:危楼不是危房建筑,而是高楼。如果你们家有女儿,那么这一夜最好在高楼上焚香拜月,这样她就可以长得跟嫦娥一样美丽。

大宋朝人民热爱过节,一年四季都有节庆,忙着给自己放假。据统计,宋代城市里一年居然要过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节日,真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摘自《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陈华胜(著) ,金色昀虹文化授权合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