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左都督、太子少保、太子太傅陆炳秘密用钱财贿赂严嵩之子严世藩,释放被陷害的抗倭明将俞大猷出狱,到大同戴罪立功。大同巡抚李文进十分欣赏俞大猷的才华,经常与俞大猷筹划军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俞大猷详细的了解了大同边军和俺答汗军队的情况,因地制宜,创造出了让明帝国北方战局出现转机的战车战法:大同镇兵车操法。
俞大猷的大同镇兵车操法不是凭空诞生的,其基础正是曾铣当年的车营之法。不过,当时俞大猷面对的问题是明帝国九边普遍超高的支出,曾铣那种壮志未酬的大兵团作战更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因此俞大猷一改在东南时提倡用数倍乃至十数倍的兵力消灭对手的战法,改为提倡以步兵奇兵取胜的小成本战法。他发现,一直以来大同镇步兵对敌,都是驱马到敌军阵前,然后下马使用单手使用的环刀或骨朵御敌,和蒙古军使用的武器相同。
但是不同的是,蒙古军在马上作战,所以交战时“彼高我下,万无取胜之理”。于是俞大猷将明军步兵的环刀、骨朵改为钩镰刀、虎叉、龙刀。这些武器长度都在七八尺(约2.6米),可砍可刺,对付骑兵最为便利。俞大猷还安排士兵在作战时左手持圆牌,右手执环刀滚杀敌马(和戚继光的藤牌手相似)。这些改变让明边军步兵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提高了步兵对抗骑兵的可能性。
但是要在野战的环境下彻底击溃蒙古骑兵,这些还远远不够,于是俞大猷又提出了其在两广地区所使用过的新法:马上步兵、骑兵和战车的配合作战,这也是大同镇兵车操法的前身。
俞大猷的战车车阵,用马上步兵十人,骑兵二十人,战车一辆,步兵十人,一共四十人为一队。遇敌则用战车列于前,车上军士击发弓弩铳炮,马上步兵骑马出阵,距离近到和敌军马匹相交时放铳及弓矢,完毕后回到本阵,之后骑兵趁机冲入敌阵砍杀,步兵十人专管割首级。车式为独轮车,车前装有长矛,轻便易运,遇坑数人即可抬起。
兵法中所谓的车胜骑、骑胜步,是指步兵无法抵抗骑兵的践踏,而战车能阻挡骑兵的践踏,又能发挥火器优势。俞大猷根据这种相克关系,在训练初始车营有了一定成效以后,干脆放开手脚,创造了全新的战车及兵车操法。
俞大猷的新型战车车式,使用独轮车,车轮直径四尺六寸(约1.5米),直着铺设大木头二根,各长一丈二尺(约为3.8米),两根大木头中间横三个小木头,以便推运,并有绳索三条以便挂肩挑扯。车前横一块长六尺的木头并竖着装上两小根直木作为屏障。车上共装大枪头四根,大佛郎机一门,盾牌二个,小月旗二面,布幔一幅。车的后部中间有一根立木,相当于车辆的方向盘,由队官一人把握,作为舵手。车前有两个支架,停车时放下作为车架。车后又有二个铁椎,停车时插入地里,相当于船锚。
车辆本身加上车上的铳、牌、枪等,总共不过三百斤,以十六人分班推行,即使是崎岖险路也可顺利通行。各车相互配合,行则为阵,止则为营。
俞大猷战车分解图第一车式图,车前装大枪头四件,大佛郎机一件,小佛郎机二件
俞大猷战车分解图第二车式图,车前安皮牌二面,布幔一幅,月旗二面,每旁四人推挽,共八人,车后一人把舵,为管队官。
俞大猷战车分解图第三车式图,车辆两边各有四人推车,每旁执大旗一人,执挨牌二人,用虎叉一人,钩镰刀一人,拨刀二人,执神枪二人,鸟铳二人,车后把舵一人,骑兵十人。
俞大猷的新战车每车五十人。其中大旗手二名,牌手四名,虎叉手二名,钩镰手二名,拨刀手四名,共十六人。这些人精习武艺,平时站在车旁,不参与推车,遇敌则前出冲锋破阵。推车的人一共有十六人,分两班,一班八人,两边各四人推车。这十六名推车者并不是民夫,而是火器手。十六人中,有鸟铳手四人,神枪手四人(明代所说的神枪有两种,一种为前文提到的击发木矢的铳筒,另一种即为此神枪,枪管长一尺,木柄长三尺五寸,全长四尺五寸,约为144厘米,重量达到十二斤多,用细铅子打散弹,一次击发二十余粒。
而根据俞大猷战车车式图来看,倒数第二排的二人应为神枪手,其神枪的长度接近人的身高,且枪管细长,握法和鸟铳一样右手靠前,和木矢露在口外的铳筒不同,综合来看应为此种神枪),击发佛郎机并带子铳者四人,习短拨刀手四名,这十六人负责推车和守车,而不冲锋破阵。各兵不许放行李在车上,每四人给驮马一匹,并且只有推车的人才允许把兵器放在战车上。
最后有管队官二名,一人执车上青旗督冲锋兵破阵,一人在车后负责掌舵,及督兵守车。所有的车营官军都必须佩带一把环刀,以作近战之用。此外还有十名骑兵,另有八人专门管理三十二个步兵的八匹驮马。
最后再来说一下阵形问题。俞大猷以十三队为一个小营,共十三辆车,六百五十人。其中一队为中军,其他的十二队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队。每小营设千总官一员,把总官二员。把总官一名要督冲锋官兵破阵,一名要督兵守车。十三小营为一大营,共八千四百五十人,其中一小营为中军,其他十二小营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小营。每大营设参将一名。
▲大同镇车兵小营操练阵图
俞大猷的兵车操法,走的是人少而精的精兵路线。所有的作战单位都要求能用环刀近战,火器兵能熟练地击发火器,近战单位也要求能施放弓矢,让兵车的军士能适应各种突发环境下的作战要求。俞大猷认为,若要破敌,必率战车三百辆,约用步卒万人,另用骑兵一万人藏于车营中,再有骑兵二万人布埋伏于四方要路。兵车的作用是依托火器和战车截断冲散敌军骑兵,然后明军骑兵从车营和埋伏地出击歼灭。
可以说,俞大猷的车营更接近传统,因为作为伏兵的骑兵和车内骑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以至于俞大猷战车议使用骑兵的数量甚至达到步兵的三倍。如果单说战车,而没有埋伏的骑兵和车内骑兵的话,俞大猷的战车就是不完整的。这么看来,俞大猷的大同镇兵车操法,其实符合当时明国边境和财政的双重要求,不用重新征募新兵,只从边军中抽调训练即可;也不用大兵团作战,同时注重冷热兵器的相互配合;更不用和曾铣一样需要大量的火药等军用物资。因此故此战阵一出,无疑对已经处于燃眉之急的明国边防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