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双十一,看懂电商套路

还记得2009年的那个不眠之夜吗?“11.11”第一次从单身狗们的手里挣脱,摇身一变成为各大电商的“新宠”。于是各种疯抢、秒杀,主妇与熬夜打游戏的丈夫争抢电脑,下单、支付,不亦乐乎……一路走来,到了2016年的第七个年头,当年的热情是否“涛声依旧”?只恐怕,难再续。虽然去年的“天猫、京东晚会”犹历历在目,但可以看到“双十一也没有看到多合适的商品”,“价格基本差不多,而且快递慢的要死”等等负面议论一年比一年多,为什么每年一次的购物狂欢,吸引力不如往昔了呢?这就要从互联网商业的本质上来找找原因了。

暂且放下刚才的疑问,让我们先来怀旧下~

还记得手里刚有几个钱的我们是去哪里消费吗?基本都是在大胡同(天津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摊位前,一家接着一家的淘宝贝。然后大包小包的拎回家,成就感满满。

然后渐渐地,随着手里的不差钱,我们要求更好的购物体验,于是各大商场蓬勃出世。几大商圈仿佛瞬间繁荣了起来,提供给我们更高层次的品牌,更有保障的商品和更舒适的购物环境,满足了消费者对品牌和品质的渴望。

再往后,商场里一成不变的商品无法满足我们刚刚冒出来的“求同存异”的新需求了。于是,街头巷尾的各种“买手”小店出现了。他们没有大而全的商品种类,贵在特点鲜明,且往往将一个特征的商品挖掘透,世界各地,网罗其中。

好了,回到今天“电商”的话题上,与传统实体店铺相比,他们是不是同一个套路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淘宝-小商品批发市场,京东、天猫-品牌百货商场,小红书、洋码头-买手小店铺。由此可见,电商并非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创新”,一切都是在契合着传统零售业的脚步发展。电商的本质就是零售,因此也不可能脱离基本的商业规律,那么,是否可以顺水推舟地判断,实体经济的今天就是互联网商业的明天呢?

可是说“是”,也可以说“不是”。电商的double 11从表面上看,和当初商场3.8节打折满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初期,他们的确利用实实在在的优惠价格,吸引到了更多的消费者来使用平台,产生交易流量,赚取价值红利。这些跟传统实体零售的套路是一样一样的,只不过是从线下转到了线上。但是随着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电子支付被大众普遍接受,价格优势的效果就会变得越来越弱,那么,“双十一”还意味着什么呢?

别忘了,毕竟线上比线下实体多了一个关键词叫“互联网”,而互联网的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在商场里购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后转身走人。至于你住哪里,手机号多少,钱包里有多少钱,商家不可能知道。而线上零售经过这7年的蓬勃发展,不仅仅积累了大量的拥趸粉丝,更重要的是还有每一笔交易的海量数据。从春节晚会的“摇一摇”开始,电商间的支付大战此起披伏,已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放着好好的零售不做,他们到底在争什么?从本质上说就是数据,是消费者的支付信息。未来是数据的时代,因此看出,电商的眼光已然从“零售”上转移了。他们要做的是“金融”。

金融,即“钱”的买卖,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信用、借方、贷方。反观现在的电商,平台具备提供信用的条件,手里有大量的消费者信息用来分析谁对资源有需求,谁有盈余的资源可以出借。由此,一场华丽丽的转型势在必行!

电商的七年之痒已经来临,而全新的机会也已然崭露头角。双十一还会持续多久?看透了电商套路的我们是否应该顺势而行提早打算呢?至少不会再期待所谓的打折促销还能有多么地优惠了吧。

PS:这篇文章是我在看过了这本《不可不知的经济真相》后,正好临近“大促”有感而发地写出来的。在书中,还能看到更多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真相:“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作者轻松诙谐的文风让高大上的经济学变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有兴趣的小伙伴们不妨找来一读,眼界大开哟~

-END-

静待花开

愉悦自己地阅读,愉悦他人地分享。

80后宝妈每周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