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如何让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家?

用心理学如何让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家

在这里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发生在前几年,我是学校的老师,所以我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家长、孩子、老师,我会经常体会到他们生命的故事。

曾经有这样一个孩子,他17岁,一次次离家出走,都被他爸爸妈妈抓回来,抓回来之后,爸爸妈妈就会请亲戚朋友,请老师,还请公安局上班的人,警察来家里教训他,但是接下来还是离家出走。

爸爸也用棍棒相加,也再请更多地人一起教训他,但都不管用。

后来这个爸爸就找到我说:“这个孩子简直没办法了,怎么就油烟不进,怎么说都不行,怎么打都不行,找谁跟他说也不行,我连警察都找了怎么还是不行,简直啊要不得了,眼看就要中考了,还往外跑。”

他说:“老师您看看,咋办呢?要不您再跟他说,我觉得您说该管事了。老师也请了不少了,亲戚朋友也不少了,警察都找了都不管用,我真是没办法了。老师您跟他说说,看看您能说出更新鲜的不?”

这位家长希望我说出更新鲜的,说出更好、更权威的让这个孩子改变。

我们大家现在试想一下,在这个孩子过往经历里头,在这个家长过往面对孩子离家出走的经历里面,是不是一直找不同的人来教训他,来跟他讲道理?

这就是我们传统的做法,愿意去教训人,愿意给人讲道理,告诉他什么是对的,好好学习,乖乖呆在家里,爸爸妈妈挣钱养你,你有吃有喝还离家出走干什么?

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高中,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好工作,通常会这样讲。

但是,不管用啊!  

我们接下来听听叙事怎么看?

当这个孩子来找我的时候,我让他坐下来,我说,你现在在学校里生活,你的感觉是什么呀?你的好朋友都是谁呀?你每天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先跟他聊一聊他的生活,他感觉到比较舒服的部分,这样他就愿意跟我说话了,然后我就说:“有听到你家长说,你有好几次从家里出去了,你去哪了?”

他说:都去了广场。开始的时候,因为不喜欢爸爸妈妈对他的看管、压制,他就从家里跑出来了,被逮回去。

后来,上一次又从家里跑了,他爸爸把他锁在三层,原来他住在二楼,锁到三楼一个屋子里头写作业,爸爸就出去了,回来的时候就不见了孩子,然后他怎么讲他是怎么从三楼自己的屋子里跳出来,从窗户里爬出来的,我听到他这样讲的时候,我简直都震惊了。

他说:他们都关不住我,我要跑出去。每次他都去体育广场,在那里边,因为夜里到了11点,体育广场就会黑灯,就会把人都哄出来,只有外面一圈路灯亮着。他说他怕人发现他,就跑到体育广场后面一个小小的房子的暗影里头,等到巡逻的爷爷走了之后,他再出来就在单杠双杠边上徘徊,有时候就在小房子后面坐着,坐上一宿。

早晨起来有钱的时候就去网吧,没有钱的时候就在那里挨到天亮,觉得爸爸妈妈不在家了他再跑回家吃饭,吃完饭再跑出来。

“体育广场那么黑,那么冷,会不会有蚊子啊,会不会害怕啊?在那样的情况里你都是这么过来的?”

这个孩子就跟我讲,他怎么在那里边过夜,怎么对付蚊子,开始的时候也会害怕,体育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夜里的时候也没有灯,他怎么去面对这个害怕,怎么样让自己不那么害怕,想办法。

说有一天到了后半夜有点冷,那个冷他是怎么挨过来的。

他说他经过这样的经历他好象有野外生存的能力了。

他还会从三楼跑出来,他还会自己外面过夜,他还会去网吧里面找一个地方让自己还能稍稍休息一下。

他还跟我讲到他为什么离家出走,他对爸爸妈妈的感情是什么,对爸爸妈妈教育他的渴望是什么,在这里,我们有没有感受到:“其实一个孩子离家出走,这里头有很多很多难得的故事,很多很多不容易的故事。”

这个爸爸妈妈请了很多人来教育他,请了很多人来说服、教导他,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告诉他要好好呆在家里,让爸爸妈妈省心的时候,谁也无心来听他这些故事,听到这些在家里边的不容易,在爸爸妈妈控制下的不容易,没有人听,他能够从三楼跑出去,这样的不容易,这样的办法没有人听。

大人们都一心想让他回来好好呆在家里,可是他在外面怎么过夜的,没有人听。

叙事:如何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

后来当我们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怎么面对体育中考,想到体育中考,他怎么计划的练习跑,投实心球,他怎么计划自己的学习。

其实他的内心是有计划的,但没有人听啊,没有人看到他在这里面的不容易,当他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时候,这个孩子几次痛哭流涕。

他说:老师,我说完了,我好痛快,我觉得我不是那么无能,我不是那么一钱不值,也不是那么不懂事,不听话,其实我有办法照顾我自己,其实我还是蛮好的。

现在同学们有人问我,要是去露营该怎么办呢?我会告诉他们这些经验。

孩子在这个历程当中他长出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长出了自己的本领,当我们把这些看到的时候,他就发现了他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同。

后来这个孩子还是顺利的参加了中考,现在在读高中。

当我跟他爸爸妈妈说他有自己的计划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惊愕了,眼睛瞪得老大,他爸爸说:他自己还有计划?

我给他定好了计划每天背几个单词,每天写几道题,每天做什么做什么,找哪个老师补课,刚刚知道他自己是有计划的,自己是有步骤的,然后他爸爸就特别的感谢我。

其实在这里边我做了什么呢?

我专注的听孩子讲故事,专注的去看到他自己的不容易,他自己的难得,专注的去体会他自己的知识,他自己想的办法,我只是在那里去看他,去听他,去陪他。

在这个故事里边,我觉得叙事就是要好好去看到他自己难得的地方,不容易的地方是什么?

讲了这个故事,不知道您有没有体会到一点点叙事是怎么讲故事,叙事是怎么工作的?

关注的陪伴,关注的去听他的故事。

这是我们今天的第一课,不知道第一课这样讲带给你的体会和感受是什么?

叙事的核心精神:

叙事是后现代心理流派的一种,叙事的核心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能够陪伴到人,去享受真爱的生活?先说叙事的核心精神是去专家化的,去病理化的,去标签化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们传统思维当中,我们总觉得人是要被教导的是,他做的事情不对,我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对于孩子它是要被教导的,我要告诉他什么对,怎么样对。

小时候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我们经常拿着自己的经验去要求别人。

然后会觉得什么什么不对,我要让你改正,让你改正错误。这是对你负责。

我们在通常的人际关系里面也都是这样,愿意为别人负责,愿意指出来你那个地方做得不够好,你要努力,你要向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也习惯于给谁贴个标签,说你怎么这么懒惰,你怎么这么不勤奋,你不会说话,其实这些我们觉得是负责任,是要纠正他的错误,在我们传统思维里面这是一个主流。

但是叙事不这么说。

叙事比较在乎每个人个人的生活经验,个人属于它自己独特的知识,而不是去纠正他,指正他,在叙事关系里面我们不是专家,我们只是一个陪伴者。

我就再通俗一点的话讲,就是说:用叙事的精神,如果你跟你的孩子在一起,那我们这个大人,这个妈妈,这个家长,这个老师不是生活的专家,我们要好好的尊重孩子,他才是他自己生活的专家。

了解一下,孩子是怎么生活的,他在生活当中是怎么想的,他怎么想到要这样去做。

比如说,昨天我听到一个人说:“孩子的房间好乱,乱得不成样子。”

按照我们传统的思维,我们作为家长有责任让他把房间整理干净,让他知道什么叫做规矩,什么叫做干干净净,一个孩子,尤其是一个女孩子,规规矩矩,干干净净才是好的。

那在叙事的精神里面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如果一个叙事的妈妈怎么看待这个孩子呢?就是贴近孩子自己,去陪他,去了解他,感受一下他是怎么样想的,要让这个房间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他把自己的房间住成了或者说创造成了现在的这种状态,他的想法是什么?他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他的感受是什么?他要怎么跟他的乱在一起,跟他的乱在一起,他的感受又是什么?那个乱有可能是我们体会到的乱,在他眼里是什么样子,他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又是怎么生活的?

当我们这样去了解的时候,这个孩子不一定用乱来定义他的空间,他在这个环境里面也不一定感觉不舒服,也不一定感觉到:哎呀,我乱糟糟的,我简直都烦透了,也不一定。当我们去看到他怎么为自己创造成这样的空间时,他在这样的空间里面是怎么生活的,当我们这样去看的时候,事情就不一样了。

也许我们可以打开一个他对空间对自己生活空间理解的故事,也许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样的生活空间对于他来讲是舒服的。


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一个信条是“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求助者的问题只有求助者有能力、有资源来解决,而求助者的能力和资源只有求助者自己最了解,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靠求助者自己发现。

心理咨询的目标并不是给求助者提建议,而是让求助者看到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咨询师的任务是引导求助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习了解《发展心理学》,这样你能掌握的技能:

学会如何做好父母——孩子们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及需要,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其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

了解如何做好自己——青年、中年人心理特点及发展过程中的特殊问题及心理保健。

把握如何做好子女——中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保健。能够应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