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的一种别称,《广雅》载:“镀,斧也。”但钺较一般斧大,多圆刃、长柄,有“斧王”之称钺。商周时期,钺部分作为兵器使用,弧刃,刃的两端上翘,为其常见样式;直刃的称作方钺。钺柄的装饰与直内戈类似。
战国以后钺渐少用,逐渐成为权力的象征。天子册封大臣及命将出征时,赐铖以示授予其处罚、杀戮之权。三国时孙权委任陆逊为大都督时,便假以黄钺,以使陆逊能够服众。
古代还常以武士执钺作为守卫,《尚书·顾命》中载:“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在帝王将相的出行仪仗中也有武士执钺,营造一种森严威仪的气势。
钺是由原始社会的劳动工具——石斧演化而来的。石斧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几十万年以前。那时人们用磨制粗糙的石斧,砍斫器物、捕猎禽兽,是不可缺少的劳动工具之一。古汉字中“斤”就是砍木头的斧字,所以后来从斤字旁的汉字多有斩截、折取的意思。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过一种磨制非常精细的石钺,钺体扁平,刃部宽阔,弧曲度大,两角微微上翘。这种精心制作的石钺显然不适宜砍伐林木或用于农作。据推测很可能是古人专门制造的原始兵器。
商朝出现了用青铜铸造的钺。这时的青铜钺仍保留了石钺的特点:刃部弧曲宽阔,两角略微上翘,但钺身较薄、青铜钺的装柄方式为内安柲。钺身多饰有雷纹,并且花纹非常精致美观。商周时代斧钺类型很多,且质料优良。
如《考工记》所载的同代青铜斧内含锡量约20%。周代有一种空头斧,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装斧柄。斧头中含有天然铜、铅、铁、锡、金等多种金属,质地坚韧,做工精良。但由于斧钺形体笨重,杀伤力远不如戈、刀、矛,所以渐渐脱离战场,成为一种礼兵器。曾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两件大型青铜钺。其刃部宽约375~385毫米,重8. 5~9公斤,上面铸有铭文:“妇好”。妇好是殷王武丁的妻子,她生前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著名女统帅,曾多次率兵出征。这两件大钺正是她权威的象征。斧钺作为礼兵器在商周时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大将接受斧钺就等于被授予军权帅印。这在历史上称为“假黄钺”。
对刀剑有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龙泉章师傅微信:Lqbj689
获取更多知识兵器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zhonghuadaojian (中华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