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杀了国王,自封护国主,最后却惨遭鞭尸

1644年7月2日,马斯顿荒原爆发了英国内战最大规模的战役,3000名保皇党士兵在战场上丧命。新模范军的统帅克伦威尔声称“上帝使他们倒在我们的刀下”,战争陷入白热化。

马斯顿荒原一役使国王失去了英格兰北部以及东海岸各港口。克伦威尔这时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很快驰骋疆场,所向披靡。他身材魁梧,在宗教方面属于独立派,他不苟言笑,生性坦率。他令肖像画师“不用掩饰任何缺点”如实作画。他是天主教徒、主教和清教极端主义者的敌人。如他所说,他手底下的人并不是为了发财,而是视“公众福祉为其最终目的”。他被誉为“上帝的英国人”,自认为是造物主派来拯救英格兰摆脱迷信思想的使者。他的支持者包括弥尔顿和安德鲁?马维尔,马维尔称他为“愤怒天堂的火焰”。

▲“ 愤怒的天火”——奥利弗?克伦威尔,他特意嘱咐画师将他脸上的那颗疣描绘出来

1644年冬天,议会新招募的军队一直在操练,为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做准备。1645年6月,决战在北安普敦郡纳斯比展开。鲁伯特王子指挥的皇家骑兵依然迅猛,但皇家步兵相比之下就差得多了,被铁甲军打得七零八落。

战况异常激烈,查理一世在众人阻拦下才没有亲自冲上去。他躲过了这场大屠杀,不过纳斯比战役之后查理一世一蹶不振。

1647年2月,国王向南返回伦敦,此时英格兰已厌倦战争,因此民众对国王表示出奇怪的热情。人们期待新的政治安排。长期议会下令新模范军解散,并向保皇党贵族征收罚金来支付军饷。同时,议会还拒绝支付拖欠士兵的军饷和退休金。大多数议员承认是这些士兵打败了国王,可他们并不想要常备军。

克伦威尔再次勃然大怒,他拒绝解散手下士兵,辩称自己并非雇佣兵,这么做是渴望保护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亨利?艾尔顿是克伦威尔手下一名能力出众的副官,他率领新模范军在南下的路上抓获国王,并将国王作为人质送往汉普顿宫。

伦敦陷入一片混乱,议会中的温和派长老会教徒集体反对克伦威尔及其军事委员会,克伦威尔则联合平等派议员据理力争。这引发了一系列辩论,地点是帕特尼教堂,时间从1647年10月28日持续到11月9日,双方就国王的命运和未来革命进程展开辩论。各方搬出政治哲学基本原理,其中包括个人权利和国家,个人财产和集体,以及全民投票权,妇女也参与了投票。

所有发言者就一点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一个人不受他没有参与建立的政体的束缚”。这个一致意见并不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而是双方无条件承认的。尽管帕特尼辩论在当时并未产生多大影响,但却成为英国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志。

▲马其顿荒原战役是英国内战中的关键战役,战况相当激烈。图中表现的是克伦威尔抵达战场,而国王失去了苏格兰的援助

11月, 国王从汉普顿宫逃走,逃进怀特岛上的卡里斯布鲁克城堡。在怀特岛,国王受到乡绅的热情款待,他接到报告,说他的民望有所恢复,于是便不顾一切地请求苏格兰协助再度打响内战。

克伦威尔本想宽大处理查理一世,可如今查理一世已成为一大威胁。1648年会议上平等派人士根据李尔本的思想提出《人民公约》,力主废除国王,取消上院,实现普选权,与独立派产生严重分歧。

12月,国王被带到伦敦,一名叫科洛内尔?普赖德的军人对长期议会进行大清洗,大约370名长老会教徒和保皇党议员被清除,最终议会只剩下154人,其中大多数是军队认可的激进派议员。

议会成立一个委员会,以叛国罪审判国王。审判过程颇富戏剧性。审判的罪名是国王“在被委以根据英格兰法律统治的有限权力的情况下……恶意叛国,发动战争反对现有议会”。

国王的辩解很简单,(国王的权力)本身是无可辩驳的,他认为国王不能被世界上任何上级司法机构审判:“英格兰从来不是选举王国,而是世袭王国,时间长达千百年……国王不可能犯错。”推翻国王的后果是专制或无政府状态。辩解是徒劳的。

委员会判定查理一世犯叛国罪,要求“砍下他的脑袋”。1649年1月30日,在怀特霍尔宫国宴厅外的一个平台上行刑,查理一世穿了两件衬衫,因为他不想被别人看到自己颤抖的样子。据说“他在临死一刻表现出一生未有过的真实”。

在行刑的那一刻,据年轻的塞缪尔?皮普斯所说,围观民众并没有欢呼,而是低声叹息,他们觉得这是件可怕的事。据说就连克伦威尔也在第二天去看了遗体,他对此次“不得不做的残酷之举”颇为动容。

尾闾议会(即清洗后的长期议会)宣布成立共和国:“上帝恩泽的万民是所有正当权利的缘来……议会是平民的集合,他们由人民选举,代表人民,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用来批准议会行为的印章上原先有君主图案,如今被抹掉。上议院被废除。审查制度被引入。英格兰将被一个由41人组成的国务院统治,而克伦威尔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公民。

克伦威尔付清了欠军队的钱,率一部分士兵前往爱尔兰进行镇压。这导致了1649年德罗赫达市民屠杀事件,旨在报复先前的一起反新教屠杀(与该城无关)。大约8万名爱尔兰人被定为叛国者,数千人被驱逐或被送往美洲做奴隶,意在为英格兰士兵腾地方。即使在当时,德罗赫达大屠杀也被视为极端的暴行。克伦威尔继斯特拉福德伯爵之后也登上爱尔兰恶魔榜。

▲处决查理一世以后,人群中爆发出的并非欢呼声,而是哀嚎声

与此同时,曾帮助摧毁查理一世的苏格兰人如今却在款待他时年18岁的儿子查理?斯图亚特,甚至尊后者为查理二世。1651年夏天,苏格兰人侵略英格兰,帮助查理二世夺权。这支军队最终在伍斯特被克伦威尔领兵击败。查理二世从战场上逃走,在斯塔福德郡博斯科贝尔庄园周围的一棵橡树上藏了一晚,然后扮成仆人装束逃往法国。后来数千间家酒馆取名为“皇家橡树”。

克伦威尔令苏格兰和爱尔兰与英格兰组成政治联盟。他实现了亨利八世和詹姆斯一世昔日试图完成的事情。国家统一,由议会统治,而议员由不列颠群岛各地选举而来。不过这种统一并不长久。克伦威尔和成立4年的尾闾议会之间关系逐渐恶化。

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领兵进入下议院,听了一会儿冗长的议会演说,然后做了一件很多人一直想做的事。在漫无边际的议会演讲正在进行的时候,克伦威尔大喊:“你们这些肮脏的婊子……整个国家对你们已经极其厌恶,忍无可忍。主一直在忍你们……出去,快出去,你们这些腐败的奴才快滚。我受够了你们瞎扯。”他下令把权杖当成“小玩意儿”拿走,把议员们赶回了家。

▲查理二世抵达伦敦,获得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克伦威尔如今不得不面对手中权力的实际情况。他的“共和国”砍掉了一位国王的脑袋,还在战场上打败了另一位国王。他要对付上议院、主教和下议院,他想起了安德鲁?马维尔的劝诫之辞:“卓有成效的统治之道只有一种——把权力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克伦威尔召开宗教会议,与会者都是各地独立派教会选派的“虔诚”信徒。这就是贝尔朋议会,以一名赞美上帝的牧师贝尔朋的名字命名。克伦威尔告诉与会者:“你们蒙主召唤,为主而治,与主共治。”而当这个议会提议废除几乎所有国家机构时,克伦威尔很快予以否决。

克伦威尔的权势如今超越了斯图亚特家族。他同意被称作“护国主”,于1653年12月上任,他认为“稍稍效仿君权将会行之有效”。虽然很短暂,但一个联合王国还是在成文宪法或“政府约法”之下正式形成。

克伦威尔召开了新成立的议会,但又因不同程度的激进主义将议会解散,他奋力在个人宽容和制约蓬勃发展的多元化的需要之间保持平衡。信奉社会平等主义的平等派和追求土地公有的掘地派决裂。浸信会教徒与再洗礼派教徒、贵格派教徒,甚至喧嚣派教徒决裂,后者压根不相信宗教或道德戒律。克伦威尔还欢迎犹太人从欧洲大陆返回。这些措施令下议院紧张不安,争执不断。

1655年,克伦威尔在地方设立军事政权,划分为11个军区,每个军区由重要将领负责管理。他下令引入清教徒规则,包括处决通奸之人,废止戏剧表演和游戏,关闭酒馆和妓院,禁止咒骂,以及禁止宗教仪式。审查制度相当严格。改革遍及全国各地,可给人民的感觉不是人身自由,而是压迫。后来发生王朝复辟的最终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克伦威尔革命政权在全国各地倒行逆施的行为。宪法的重新制定指日可待。

1657年,一群律师和议员主动向克伦威尔为新宪法提出《谦卑请愿》,认为对新的两院制议会而言,恢复君主制不失为恰当之策。克伦威尔拒绝了国王的称号,不过也许觉得公众需要某种象征符号——“但与耶稣相比不值一提”,他同意坐在“忏悔者”爱德华的宝座上,身披紫袍,被称作“护国主殿下”。但这并没有持续多久。1658年9月3日,克伦威尔去世,终年59岁,他指定儿子理查接替自己的职位。

理查?克伦威尔是个善良却稍显无能的人,他上任8个月后,军队包围尾闾议会,议会于1659年5月投票决定废止护国主制。英格兰被掌握在一个由彼此争斗的军官组成的“安全委员会”手中。群龙无首的共和国陷入无政府状态,渴望有人主持大局。如今只剩一位国王,那就是查理二世,可他现在躲在荷兰。查理二世会同意接受议会开出的必定苛刻无比的条件吗?

1660年,心情急切的查理二世和筋疲力尽的议会共同签署《布列达宣言》,宣布大方赦免那些参战之人。该宣言同意宽恕那些“慈悲心肠的”人,付清军队军饷,并接受议会的至高权力。

查理二世上台后对于克伦威尔非常的憎恨,将其尸体挖出来,并将克伦威尔的头颅砍下来,用钉子钉在一个教堂的屋顶上,以起到警示和恐吓的作用。在当时,英格兰人民觉得自己终于迈过了死亡阴影的暗谷,迎来了光明世界。这是国家和解的时刻。

○选自《英格兰简史:从公元410年到21世纪的帝国兴衰》,[英]西蒙?詹金斯(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出品授权合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