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到可爱的萌物,大家会不由自主去摸?

可爱有规律可循

通常,当说到「可爱」时,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和「婴儿」相关的一些事与物——粉嫩的婴儿小脸、毛茸茸的小狗、一副可怜相的小猫…而这些可爱的样子往往有和「婴儿」相关的属性。譬如,下图中,左侧的图都会比右侧的图看起来更可爱,而可爱的要素在于:圆乎乎、宽额头、大眼睛、短鼻子和小嘴巴。


从上图可以看出,无论是年幼还是成年,无论是人类婴儿还是其他动物,似乎萌性高的都有以下特点:圆脸、宽额头、大眼睛、短鼻子和小嘴巴。(修改自 由Morten Kringelbach, AlanStein, Eloise Stark提供的原图 )


上面的表格可以被称为「可爱配方」:X越Y就越可爱。例如,脸宽增加就越可爱。修改自(Glocker et al., 2009)。

这些可爱特征,被动物行为学家KonradLorenz归纳为「婴儿图式」Baby schema,或装X点,Kindchenschema (Lorenz, 1943)。但,这「可爱配方」不只存在在视觉上。往往可爱的还有一些其他感知,譬如说软软的、毛茸茸的触感,富有感染力的笑声/呜咽声,甚至是淡淡的奶香味,这些感知联合起来,让我们打一个激灵——嗷呜~好萌!(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来自牛津大学心理学家们的最新综述(Kringelbachet al., 2016)《On Cuteness: Unlocking theParental Brain and Beyond》)

这套特征使得婴儿(需要被保护者)能够吸引到成人(提供保护者)的注意力。换言之,看到萌物我们会自动产生保护欲。

看脸的时代,从婴儿就开始了

当我们觉得一个东西好萌的时候,大脑里主要发生了两个反应。第一个反应非常迅速:在看到萌物后140毫秒左右,大脑的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 cortex)被迅速激活(如其名,眶额皮层位于眼眶之上 )(Kringelbach et al., 2008)。眶额皮层是负责决策并与情绪相连的区域,在迅速影响到情绪后, 大脑会下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萌物上,让我们移不开眼。

你可能觉得这也没什么。但,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研究表明,人们更喜欢看婴儿的脸,而不是成人的脸;而且人们也更愿意将玩具送给长得可爱的宝宝(Golle et al., 2015)。(所以看脸的社会,从婴儿开始,太残忍了)不仅成人喜欢可爱的宝宝,连宝宝自己也喜欢可爱的宝宝。

还有研究发现,看可爱的图片会让注意力更集中。

总而言之,人们会花更多时间和注意力去盯着可爱的东西(Parsons et al., 2011)。

而这个迅速发生的注意力反应会带来另一个缓慢且持久的行为,即育幼行为,或者说是「保护欲」。这一行为对于我们哺乳动物的进化和发展来说,异常重要。父母对孩子的爱在社会环境中是如此理所应当,但对于大脑来说,这还是一个拥有许多迷雾的特性。

为什么当看到萌物时,就忍不住想去揉揉捏捏

说这么多,「萌」算是一种正能量吧? 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在看可爱的婴儿和其他萌物的图片时的成年人大脑,图片越可爱,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就越活跃 (Glocker et al., 2009)。伏隔核是大脑奖励系统里的重要结构,在高兴、成瘾、恐惧等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功能。确实,当我们看到可爱的婴儿时,不自觉的第一个动作便是微笑。值得一提的是,07年伏隔核还被发现认为是安慰剂效应的中心(Scott et al., 2007)。

但为什么当看到萌物时,就忍不住想去揉揉捏捏,甚至去蹂躏它呢?耶鲁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Rebecca Dyer 和她的同事们这个现象称为「萌系侵略性」。他们认为,总的来说萌还是个正能量(「高度积极的情绪互动」)但如果太萌了,你有没法宣泄,就会失控,进而产生想侵犯它的念头。譬如说,你看到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好想保护它,好想自己也生一个,但连男朋友都没有,还生什么鬼啊,所以你产生了一种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可能会伴随一些有侵略性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单身或者未婚的女性看到可爱的宝宝,更容易去揉捏他们的脸蛋。

另一种解释是,过高的积极情绪可能会物极必反,以消极的状态展现出来,譬如说「喜极而涕」。或是说,因为过度想提供保护,很害怕伤害到它,反而因为过度的控制而导致想做出一些暴力行为。

但总的来说这是个谜,说不定还牵扯到了很多情绪调控和平衡的问题,这就比较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