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颜色,大小,价格会对疗效产生影响吗?

导语:有研究人员发现,同样的药物,红色,黄色和橙色会产生更强烈的刺激性效果,而蓝色和绿色会产生更加强烈的镇静效果。另一方面,人们却偏爱红色和粉红色的药物。为什么药物的颜色也能影响疗效?这还得从安慰剂效应说起。

回答本文标题提出的问题之前,先来解释一个概念: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英语叫placebo,源自拉丁语,愿意是I shall please,我应取悦。安慰剂是指医学上对于某种疾病并无实质药理或医学作用的药物或者治疗手段,用来欺骗受试者,但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常常显示症状的缓解和出现甚至实质性的病情改善。这种效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与之相反的称为nocebo,反安慰剂效应,原意为i shall harm,我应伤害。

安慰剂效应成为现代医学临床实验的常规考虑始于1955年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的一篇重要论文“the powerful placebo”(强大的安慰剂)。他在二战战场观察到护士迫于无奈给伤兵注射生理盐水却意外发现伤兵真的疼痛缓解了。战后,他回到美国,开始了一系列实验。于1955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这篇石破天惊的文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临床实验必须证实使用的药物或者疗效要优于安慰剂才能称为有效。从此成为常规。

那么安慰剂到底多强大呢?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996年系统回顾了12个药物实验,试图找出药物的颜色是否会影响治疗效果。结果发现红色,黄色和橙色会产生更强烈的刺激性效果,而蓝色和绿色会产生更加强烈的镇静效果。其中一个研究发现药物颜色跟药物作用途径也密切相关。白色最多用于一般药物,心脏病,血液病或者淋巴系统药物使用红色和猩红色比较有效,古铜色和橘红色用于皮肤用药较好。面对不同颜色药物,病人多先入为主的认为红色和黑色的药物会药效强烈,而白色药物会比较弱。一个双盲研究中,120个等待手术的患者被提供两种颜色的"镇定剂",结果发现男性多选择橘色来镇静,而较多的女性选择了蓝色。另一个实验中,48个病人接受三种不同颜色的同一个药物各一周。结果发现绿色药物缓解焦虑症状最明显,而黄色的药物缓解抑郁最有效。另一组实验中,100名医学院学生被提供两种颜色的药物,但不告知哪种为何种药物,结果发现与吃粉红色药物的学生相比,吃蓝色药物的学生更多的出现了嗜睡和警觉度下降。另一个实验发现术前晚上吃了蓝色药物的患者比橘色药物的更快地入睡,睡眠时间也长很多。

有意思的是,2010年发表在《国际生物技术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的一个研究显示,大多数人会偏向选择红色和粉红色的药物。14%的人会觉得粉红色药物会比红色的甜一些,而黄色会比较咸一些,尽管其实品尝的是一样的药物,只是颜色不同。11%的人认为白色或蓝色药片味道会苦一些,而10%的人觉得橘色药物味道比较酸。

不光是药物的颜色,药物的品牌也会对疗效产生影响。

1981年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英国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予835位女性头疼患者镇痛药,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的镇痛药片上用明显的标记标着一个知名药厂的名字,另一组则不标记厂家名字。结果发现标记着品牌的药物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没有标记的药物。

还有研究显示同样药物,胶囊的效果会优于片剂。药片的大小也影响疗效。大的片剂比小的效果明显。

药物的名字也会对疗效产生影响。

2006年发表在精神病治疗进展杂志的一个论文发现,如果病人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伟哥(Viagra)的话,所获得的疗效明显低于知道的患者,尽管他们实际吃的是一摸一样的药物。因为Viagra听起来象'vigour(精力)' 和 'Niagara(尼加拉瓜大瀑布)',暗示着强壮持续。

不仅如此,药物的价格也对疗效产生影响。

2006年哈佛大学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找来82个志愿者,告诉他们将要帮助测试一种新批准的止痛药。其中的一组的药瓶上标识这个药每片价格为2.5美元,而另一组的药物是每片10美分。其实两组药物是一样的,都是玉米粉磨成的安慰剂。结果发现,认为自己服用的是价格比较贵的一组受试者疼痛缓解率为85.4%,而以为自己吃的是便宜药的一组只有61%。显示药物的价格也会影响安慰剂效应,从而影响疗效。

关于安慰剂还有一些惊人的发现。

动物也会出现安慰剂效应。2010年美国的研究人员用48只狗做了一个实验。这些狗都患有癫痫。也分成两组,一组给真的药物,一组给予安慰剂。结果发现,安慰剂组的狗79%癫痫发作频率下降,29%获得完全缓解。提示动物也会被安慰剂影响。

安慰剂效应可以让你醉酒。2003年,新西兰的研究人员找来148名大学生。让他们处在一个装饰成酒吧的室内。其中一半学生被提供了酸橙水,而另一伴被告知他们喝的是酒。但实际上两组喝的是完全一样的酸橙水。结果发现以为自己喝的是酒的一半学生与另一半相比判断力明显下降,记忆力也下降,几乎处于醉酒状态。

你所住的地方也影响对安慰剂效应的反应。研究发现美国人对注射药物的反应比较强,而欧洲人更容易被口服药物所影响。文化背景也影响安慰剂效应的强烈程度。同样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德国人对安慰剂的反应就比巴西人强很多,但德国人对高血压药物的反应则弱很多。

即便受试者知道是安慰剂,也还是能产生安慰剂效应。传统认为之所以能产生安慰剂效应,是因为受试者以为吃进去的是真药。然而2010年哈佛大学做的一个实验让人吃惊。他们找来80位患有肠激惹综合症的病人,分成两组。给其中一组的药物的外包装上明确写着:“此为安慰剂,没有任何药物成分,类似于糖果,但是临床实验显示此安慰剂能通过思想身体自愈作用产生很好疗效”。另外一组病人则不给任何治疗。治疗开始后21天,第一组明知道是安慰剂的病人仍然出现了很高比例的症状缓解,而第二组则没有显示明显缓解。另外一些实验发现,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在被告知是安慰剂后,安慰剂作用仍能持续发挥,很大一部分受试者选择继续服用安慰剂。

安慰剂效应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强。波士顿妇科医院精神科主任Arthur Barsky回顾过去30年间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实验后发现,安慰剂效应比起30年前强了大约两倍。研究人员分析原因可能源于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我们越来越信任医学。现代医学的进步带来死亡率的下降,我们于是稍有疾病就愿意去看医生,做检查,吃药,并且比起前人更加期待药物和医疗会起作用。而古时候医疗手段的落后,普通人对医学的信任是显然弱于现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