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小儿多动症(ADHD)”和“抽动秽语综合征(GTS)”这两种疾病都是能让老师崩溃的,而且还会给大家造成一种“小孩品德有问题”的假象。而这些孩子却是无辜的,他们是需要我们去怜爱、去理解、去帮助的。如果我们去指责、去疏远、去歧视,那将会给这些孩子再一次的伤害,而且这种心理上的伤害会比肉体上的伤害更严重、更长久。
上海嘉定区一所学校有个二年级学生,引发了家长和学校对峙,网友和网友争吵。一个拥有23年教龄的班主任甚至表示“只要这个孩子来上学,我就不做班主任了”“我为这个孩子已经付出全部的爱,心力交瘁到濒临崩溃”。开学第一天,得知要继续与这个孩子同班,该班十余位家长非常不满,跑到校长室“讨说法”,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影响。这位引起师生公愤的孩子到底做了什么事呢?原来这个孩子上课坐不住,做怪脸,发出怪声,打骂同学。那这是小孩的品德问题吗?不是。原来这个孩子是得了一种病。到底什么病呢?有的网友说:小孩得的是“小儿多动症”。那什么是“小儿多动症”呢?
早在1845年,德国的霍夫曼医生第一次把儿童活动过多看成是一种病态。1902年,英国儿科医生George Still首次描述一项与ADHD近似的病征。1937年布雷特得利医生采用安非他命(苯丙胺)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但这种疗法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不太普遍。从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对此症的命名开始与脑功能障碍联系起来,叫“轻微脑功能失调(MBD)”。80年代,也有人把这病与味精联系起来,称为“中国餐馆综合症(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后来证实,那是子虚乌有的。1987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的修订版(DSM-Ⅲ-R)认为注意力缺损是主要的,而多动现象只是从属因素,并首次使用了“(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简称ADHD )注意力缺损及多动障碍”这一术语,并且列出了鉴别ADHD的14种标准,所以现在“小儿多动症”的正确名称就是“注意力缺损及多动障碍(ADHD)”。
那么本文开头的那个孩子是不是“小儿多动症”呢?让我们再来看看ADHD有哪些主要的症状:
ADHD的症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性症状,另一类是原发症状所导致的问题称之为继发性症状。
(一)原发症状
1.注意困难。也就是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是儿童多动症最关键的症状。这种注意力不集中,不仅表现在儿童不感兴趣的事物上,在令他感兴趣的事物上也是如此。因而做事常常有头无尾,半途而废,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作业的时候拖拖拉拉,粗心大意,不能顺利完成作业。
2.活动过多。就所谓“小动作特别多”,这是儿童多动症最显著的特点。家长也往往就因为这个原因带儿童去看病。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调皮好动不同,因为其活动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
3.行为冲动,情绪不稳。所谓做事不经过大脑,行为先于思维,做事不考虑后果,行动具有突然性,所以往往惹事生非。上课时,他们会突然无故得喊叫或随便插话。有些孩子喜欢和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起玩儿,这实际上也是情感脆弱的一种表现。
4.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有许多患儿有着知觉活动和综合分析方面的障碍。比如在临摹图画时分不清主题与背景的关系,也不能把图形中的各部分综合成一个整体。大概有一半患儿动作协调性差的问题,比如系纽扣、鞋带时动作比较笨拙。还有时间定位等感知障碍,如分不清左右,把6看成9,把b看成d,文字倒读,写反字。还有些患儿听觉的辨别功能也差,容易混淆相似的声音,并有可能有口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
(二)继发症状。由于上面的原因,患儿就会出现接下来这些问题:1.学习上出现困难,学习成绩下降。2.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惹是生非,欺负同学。3.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导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厌恶、不满就会产生对立和反抗。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可能有些网友会问了:“上述这些表现好像很多孩子身上都有,那会不会这些孩子都是ADHD呢?”答:“应该说,正常的儿童平时也比较爱动,但他在特定场合下能够约束自己,而患儿则不能。”也有网友说:“让多动症的孩子去搞体育不是很好吗?都是运动。最好去踢足球,反正中国足球这么臭,球员都不喜欢跑。多动症患儿比他们跑动多。”答:“所有竞赛性运动,都有比较严格的纪律和规范,而这些纪律和规范对于ADHD患儿来说,是很难去遵守的”。所以,中国足球大家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希望越小,失望越小。
接下来该提到对于这些孩子,怎么去治疗了。
说到治疗,先要了解病因,那就先啰嗦几句病因,然后再说治疗。
哎,又不得不来上一句很悲催的话了:“多动症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不过还不用完全失望,因为:可以肯定,它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一组综合症状。目前的研究大致考虑到以下几种原因:1.由于某些酶的活性降低,使神经突触间隙中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有效浓度不足,以至于信息下达受到影响,导致自制能力不足而产生了相应的一系列的症状(神经生理基础异常)。2.儿童长期处于慢性低度觉醒状态,这使儿童对特定的刺激不够敏感(觉醒不足)。3.额叶功能失调。4.铅的慢性中毒或其他重金属摄入过量(所以要避免儿童摄入含重金属的食物和药物,如朱砂、雄黄等)。5.遗传因素。6.产前,产时或产后的轻微脑损伤(人类生产总是伴随着巨大的风险)。7.家庭因素。家庭中父母争吵,打骂孩子都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抑,这也可能是病因。所以家庭还是和睦一些吧,受伤害的不止是父母,还有孩子。
接下来该说说治疗了。
药物治疗。用来治疗ADHD的药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也许有人认为:小儿多动不是兴奋了吗?为什么还要用“兴奋剂”呢?原来,小儿多动并不是大脑太兴奋了,而是大脑兴奋不足,从而导致了患儿注意力受到了压制,患儿才会自己不能控制住自己,产生多动。所以治疗当然就要用上中枢神经兴奋剂了。这种兴奋药有苯丙胺和哌甲酯(利他林)。刚才这类药,是治疗大脑兴奋度不够的,但也有些患儿是由于大脑兴奋度过高引起的,这时就不能再用中枢神经兴奋剂了。而且,兴奋剂的副作用也比较明显,厌食、恶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以及生长迟缓等等。所以治疗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嘱咐。除了中枢兴奋剂以外还有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和胍法辛疗效较好,且副作用较少,推荐单独用药时首选(B类证据)。联合应用哌甲酯和可乐定比单用两者之一效果更好(B类证据)。
再有就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托莫西汀,国外应用效果较好(A类证据)。由于ADHD的病因是综合性的,所以治疗也应该是一种综合性模式。如何一种单独的治疗方法都是片面的。所以,除了药物治疗还必须要有“行为矫正法”“认知行为干预”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详细叙述)。大多数患儿到了青春期,原有的症状会自然消失,只有少数人在成年后有性格上的缺陷。
总的来说,“小儿多动症”的“多动”只是一个表现,真正引起“多动”的是“注意力缺损”。正是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才表现出多动,小动作不断。上课不能安静,既影响老师上课,又影响同学们听课。讲又讲不听,骂又骂不得。老师不崩溃才怪。所以有必要让老师和同学了解这个病,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这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在疾病预防方面,有些先天性的因素,我们没法把握。但有些后天的因素,我们还是能够做到的,比如不要让孩子重金属摄入过量,远离含有朱砂、雄黄的中药。给孩子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有病不要隐瞒,要与老师和同学们多沟通。老师和家长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这些孩子智力没有问题,所缺的就是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在给孩子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要同时注意孩子的反应,引导孩子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适当的鼓励孩子,引导孩子提高学习的兴趣。家长还必须与医生多沟通,告诉医生孩子服药后的反应。让医生更全面的病程,更好的选择和使用药物。
(作者:冰镇红茶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