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割地求和,唯独捍卫这5百多平方公里领土权

1840年中英《南京条约》,我们丢了香港岛。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我们丢了九龙司。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我们丢了外东北。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我们丢了台湾岛。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在历次对外条约中割地赔款已经成了常事,但在1909年的这次中日《间岛协约》中却捍卫了中国东北地区5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清王朝在国祚倒数第三个年头的这条《间岛协约》,也成了清末唯一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对外和约。

“间岛”起初是朝鲜人对图们江以北,海兰江以南的中国延边领土的称呼,包括了今天吉林省的延吉、汪清、和龙、珲春四县市。中日《间岛协约》在中国又叫《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国际普遍称作《Jiandao treaty》即《间岛协约》,本文统一采用国际叫法《间岛协约》。该条约在1909年9月4日中日双方代表在北京签订,确定了中韩边界图们江以北大约500多平方公里(差不多七个香港岛)日韩所谓的间岛为中国领土。以下条约主要六条内容采用今天中日两国官方资料给读者列出。

条约

1、中韩两国国境以图们江为界,完全承认间岛为中国领土。(図們江を韓国と清朝の国境とする。)

2、开放中国的龙井村、局子街、头道沟、百草沟四地,允许外人在此居住及贸易,并同意日本设立领事馆分馆。(清国は間島の竜井村など4地域を外国人の居留?経済活動のために開放し、日本が領事館または分館を設置できる。)

3、在图们江以北开垦的土地上,仍然允许韩民居住。(韓国人が図們江以北の開墾地に居住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4、居住该地的韩民须服从中国法律,归中国地方官宪管辖与裁判,与中国人同样履行纳税义务及听候其一切行政处置。(間島の韓国人は清国の法律に従う。ただし、訴訟事件では日本側の領事館員の立会や覆審請求権が認められる。)

5、间岛内韩民所有土地房屋,可与中国人民财产同样受到保护。在图们江沿岸设渡船,双方人民可自由来往。(清国は間島の韓国人の土地?家屋の保護の義務を負う。また、往来の自由を認める。)

6、将来将吉长铁路延长到延吉南境,在韩国会宁同韩国铁路接轨。(吉長鉄道を延長して韓国鉄道と接続することを認める)

上述各项条款可看出清政府虽做了一些妥协,但在领土问题上是丝毫没有退让。要知道1909年9月是日本在日俄战争胜利的第四年整,此时的东洋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已经确立,南满和朝鲜半岛都是它的势力范围。反观我们的大清王朝,1909年9月距离大清亡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还有仅仅25个月了。大清国虽弱,依旧寸土必争。下面笔者就带大家聊聊清王朝在生命的最后时候是如何捍卫中国东北的这块500多平方公里领土的。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一 中朝边界

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亲帅十万大军南征朝鲜,次年朝鲜国降清成为大清属国,清和朝鲜双方依旧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两国边界。清军入关之后,关外的东北地区被满族人看成了龙兴之地,而其中的长白山山脉更是龙脉所在之处(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龙脉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山脉的额尔木河和黑龙江交接处)。

为了保护祖宗圣地不受打扰,清圣祖康熙开始在长白山地区实行禁边政策,规定除皇族以外其他任何人不得留居此处。可是江对岸的朝鲜却每年都有大量边民来东北越境开垦,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朝鲜人李万枝兄弟在大清国境内杀人越货,康熙帝认为朝鲜人越境开垦乃至杀人越货的根因在于边界不明确,于是派大清乌拉总管穆克登前去划定边界。而当时的朝鲜国骨子里还是心系大明故国,以为清国是派人来索要朝鲜国土的,当年并没有配合勘察。

次年(1712年),穆克登向朝鲜国澄清缘由并要求中朝两国官员共同勘界,在朝鲜国同意勘界后,两国官员经历40多天跋涉终于登上长白山天池,并在天池上立碑为界,碑文记着“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於分水岭上勒石为记。”至此,中朝边界明确,以后近170年的时间里没有争议。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1.28—1643.09.21),即清太宗,两次征朝鲜,灭察哈尔;建立清朝;取得松锦大捷

二 间岛问题出现

随着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开始意识到禁边政策的危害,于是同意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要求对关内移民“解禁”的上奏,开始移民实边。在清朝官员到达延边地区时发现,此地的朝鲜人因朝鲜国内的天灾人祸不断越境而居的人数已达十万之多。

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要求对境内的朝鲜人,依云南苗人例加以管理。并设立招垦局,给已经在延边地区的朝鲜人提供开垦区。而朝鲜国对于清朝政府的移民实边政策很是不满意,将十万之多的朝鲜人变成大清国民是朝鲜王不希望的,但要是将这些朝鲜人招回朝鲜国内的话,必将引起朝鲜国更大的社会动荡,这也不行。于是朝鲜国内的孕育出扩张领土的两江之说。

1885年,朝鲜的高宗王向清廷提出:朝鲜人只是渡过了豆满江 (指今天的图们江),而没有越过中朝界河土门江 (指今天图们江北面的一大支流海兰江),所以在豆满江和土们江之间的朝鲜人没有越界。

今天的海兰江和图们江之间的国土也就成为了所谓的间岛。真是墙倒众人推,被列强占便宜也就算了,现在连自己身边的小弟都不听话,开始向大哥要领土了。清大哥入主中原两百多年开始变得以德服人,只好和朝鲜国再次勘界。

1885年和1887年双方共进行了两次勘界,由于朝方坚持图们江和土门江是两条江,界河是土门江(海兰江),图们江是朝鲜的境内河。所以两次勘界谈判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结果。间岛的主权问题也就此产生。

▲间岛协约,即1909年9月4日日本与中国签署的《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其中规定所谓的间岛为中国领土,自签订之日起,中韩政府对此协议也没有异议。

三 捍卫国土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朝鲜国脱离和中国的宗主国关系,不久后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日本随后几年通过三次对韩条约成功使韩国沦为了其殖民地。在韩国的外关系上,日本成了其全权代理人。中国和朝鲜(韩)之间关于间岛的争夺,也变成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争夺。

1906年,韩国政府正式请求日本代为办理对华交涉。日本立即派斋藤季四郎率队越过图们江,并挂出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的牌子,设立“间岛日本总领事馆”(今龙井市政府大楼)公然张贴文告,宣称延边为朝鲜王国的领土。并向清政府提出照会,严正抗议清政府的“专断行为”。

为了应对日本在间岛问题上做文章,进而保卫整个东北,清政府把满洲地区改为“行省制度”,徐世昌出任第一任东三省总督。清政府调集了4000多名军警,在重要地点设立派办所,在距离间岛日本总领事馆二十公里处设立吉林边务督办公署(今延吉市道尹楼),中日两国在间岛问题上形成了对峙状态。

于此同时,曾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士官三杰”之一吴禄贞组织专业人员勘测边境地理,最后用五十万分之一的比例绘制成《延吉边务图》,并在徐世昌的支持下主编了《延吉边务报告书》。这些资料成为日后两国“间岛问题”谈判的重要武器。

▲1894-1895年日本彩色版画,中日甲午战争

而此时中日两国对峙中还有一件无巧不成书的事,身为吉林边务督办的吴禄贞竟然是二十公里外朝鲜统监府间岛派出所所长斋藤季四郎的学生。此时的师生二人各为其主,各食其禄,谁都不能让着谁了。

随后的两年期间中日双方在间岛问题开展谈判,谈判中日本人摆出的理由无非还是“土门”、“豆满”是两条江之类的老花样。由于爱国将领吴禄贞在前期做了充分准备,使得谈判时中方占据了绝对优势。日本不得不承认中国对“间岛”的主权,但日本人死心不改,将“间岛”这一主权问题纳入与其他五项有关铁路和煤矿的谈判。

谈判延续到了1909年,日本和韩国在间岛地区制造一系列的骚乱,企图制造事端破坏谈判。清政府为确保领土主权为第一位,决定在路矿问题上做出让步。并在同年9 月4 日,中日两国在北京签订《间岛协约》,11月9日,大韩帝国政府正式认可此约。

这块中国领土,只因为收了朝鲜的难民,反而引起了朝鲜和日本的窥视。虽然清政府几经波折,但在爱国将领徐世昌和吴禄贞的努力下,还是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间岛协约》也成为清代末期唯一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对外和约。

笔者最后附一段黄遵宪先生的《冯将军歌》,以颂那些在国家风雨飘摇时,能够为民族危亡挺身而出的英雄们。

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

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

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戟交胸刀在颈.

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

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

吁嗟乎!

马江一败军心慑,龙州拓地贼氛压.

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

得如将军十数人,制梃能挞虎狼秦.

能兴灭国柔强邻,呜呼安得如将军!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佟佳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