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重骑兵的防护在世界范围内到底是什么水平?

无论是唐朝还是同时代的欧洲及西亚,昂贵的全具装骑兵数量都是较少的,当时欧洲与西亚能够呈一定规模长期保持全具装精锐骑兵编制的国家,也仅有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与萨珊帝国,此外就是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

不过即使是这样擅长与习惯使用全具装骑兵的国家,诸如全盛时期的10-11世纪拜占庭帝国,他们的“突骑兵”数量也远大于全具装骑兵。当时拜占庭骑兵是一个骑兵军阵拥有6000多名骑兵,其中5500名“突骑兵”,具装的超重装骑兵是504人,仅是普通重骑兵十分之一左右。同时代大部分西欧国家,诸如法兰克或是哥特人,他们的重装骑兵几乎都是马匹完全不披挂铠甲的(不算个别精英人员或高阶的军事指挥者)。但在编制中,他们仍计算为重骑兵。

那么,7世纪早期的唐骑兵盔甲在同时代是否能算是“重装”呢?

我们再来看唐骑兵的装备。如前面章节所说,在14世纪欧洲水力落锤锻造技术出现之前,中国的锻造技术还是具有较高水准的。唐六典卷十六记载,“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文山甲、五曰乌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今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鎚、锁子皆铁甲也。”

唐军的盔甲中最主要的是金属扎甲,部分在胸前、背后有大型或小型的圆形或椭圆形铜质或铁质甲板,从当时的世界标准来看,则是标准的重型铠甲。唐初期这些加装甲板的扎甲,还没有像唐中期时代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士兵腹部也如胸前一样加装圆型护具,但比起南北朝时期和隋朝,还是有所改进。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编缀金属扎甲甲片的甲裙要更大,为骑手大腿部分提供更好的保护。在唐代盔甲的资料中,胸前拥有较大护心镜的造型往往出于雕塑,而胸前护心镜较小,但扎甲甲片重叠交替并覆盖全身的盔甲,往往来自壁画。现代认为后者的实际作战装备数量在唐军中更高些。

很多唐军的重装士兵,也披挂没有护心镜的金属扎甲。唐朝7世纪左右,是中国金属扎甲发展的一个高峰,宽阔交叠的金属甲片覆盖全身,提供了完备而良好的防护,同时期突厥人或中亚草原民族也开始流行这一样式。唐军扎甲有巨大的软甲护颈,护颈被称作顿项,大得足以把前面的喉咙完全包裹,护住了嘴至锁骨的完全部分。但唐军中似乎锁子甲的成分并不高,不像拜占庭或萨珊的精英骑兵那样给予颈部硬甲(诸如锁甲)的保护。

当然,波斯萨珊帝国在护颈的保护上更极致,部分军事精英人员还加装了铁面具保护脸部。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制度问题,萨珊帝国的贵族武士与平民士兵的装备差距极大,平民士兵往往无甲或披轻甲,完善的护颈防护和铁面具仅是极少数高级军事人员甚至将领的装备。而唐军宽大的护颈则应用于普通卫士(当然是装备良好的军队),最著名的是在壁画记录上出现,比如在唐初公元643年“长乐公主墓仪卫图”上。

唐代重扎甲除了胸腿重点防护外,作为头盔的兜鍪、护颈的巨大护项,作为肩甲的披膊、保护前臂的护臂,都非常齐全。这样的盔甲在和同时代欧洲、西亚、中亚相比也算是拥有相当强的防护力。同时代西方法兰克骑兵一般也是一层重型的鳞甲或锁子甲。就连以防护见长的普通拜占庭重骑兵(也就是突骑兵),基本上也就是一层重型扎甲或锁甲。当然,比起穿着锁甲内衬,外部加挂重型扎甲或鳞甲,拥有两层防护的拜占庭帝国具装重骑兵或是波斯萨珊王朝具装重骑兵,唐军的盔甲略逊,但也不失为拥有良好、全面的防护。


这里就不以10世纪-11世纪初的拜占庭具装骑兵为例,拜占庭超重装骑兵这个时代已经发展至三层甲,最外层还有一层可脱卸的棉甲,同时头盔的链甲护颈也采用多层链甲,数层链甲护颈披挂绕至前方加强多层防护,只露出双眼,可谓达到了板甲时代之前“高度重装”的极限。但那时与唐代差了300-400年,这样对比对唐初骑兵就有失公允了。并且当时正是中国是宋金时代——中国重装骑士的另一个高峰时代。

有不少人对于“欧洲重甲骑兵”的印象则是14世纪水力落锤锻造技术在西欧普及后,在14世纪—16世纪穿着全身板甲,甚至战马也披挂全身板甲马具,腋下夹着重型骑枪的重装骑兵。以法国国王组建、以城市绅士为核心的精英骑士部队“敕令骑士”成为那个时代重骑兵的代表。不过火器时代已经来临。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文章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长按左边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