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
1.机遇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有限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理财资金账面余额已到达26.28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规模217万亿的12%,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资金来源,预计2016年理财余额同比增速20%左右。
国有股份银行上半年理财余额合计20.80万亿,约占总余额的79.15%,但是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等中小银行的理财余额亦不可忽视,余额也达到5.18万亿(19.71%),大有空间可为。
2.挑战
(1)城商行和农商行的理财资金规模加速增长,自1月份的4.20万亿元增加到上半年的5.18万亿元,增幅近23.34%,资金余额增量占总余额增量的36.85%,但自身投资团队建设和成长无法与之快速匹配;
(2)受制于当地银监系统的保守监管,理财资金多以债券持有到期为主。此外7月份发布的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也表明,监管部门可能对理财业务实施分级管理;受资本净额限制,大多数农商行和部分城商行很可能只能从事基础类理财,不能开展综合类理财业务,无法进行非标投资;
(3)此外,中小银行业务主要依赖于已有的地域性业务资源,缺乏跨区域,跨市场的展业能力和意识,投资收益也面临较大的地域性或单一市场风险、较难通过跨区域、跨市场分散投资的方式来维持收益稳定。
发展方向:低风险、低增长、规范化
1.重回低风险,低增长道路
2012年以来,理财成为银行主动扩张负债和表外风险资产的重要工具,尤其对于中小银行,更是依靠理财的迅猛扩张来竞争存款,抢占地盘,并对银行的资产配置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托管在本行,成为银行进行信贷出表、不良出表、监管套利、变相投资资本市场甚至表外加杠杆的重要工具。随着监管政策趋于严格和理财业务的转型要求,银行很难再通过上述运作方式扩张资产负债表,相应的投资标的也将回归到债券为主,重回低风险,低增长将会是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大趋势。
2.理财业务规范化
从中小银行理财投资的标的来看,多数机构处于起步阶段,基本采取最基本的“一期理财产品明确对应某一个或某几个资产标的”的方式;然而对于建制齐全、业务成熟的大中型银行而言,理财业务更多采取产品滚动发行、资产集中交易、产品单独记账的系统化运作模式,这与传统资金池模式的重要差异,就是通过系统内部记账的方式,建立了单一产品资产负债表。
中小银行理财业务快速扩张的阶段中,由于业务成熟度和系统建设完备程度的不足,业务部门出于贪多求快的业绩冲动,非常容易采取不被监管部门认可的资金池模式,这实际上是银行承担了期限错配、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等风险,同时在目前理财客户“理财刚兑”的预期下,还要承担新老产品接续期间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理财业务规范化是未来中小银行理财业务的重中之重。
转型道路:多方合作,积极寻求新业务模式
1.内部培养与委外相结合
在市场环境以及监管环境都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自身资产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委外来帮助实现收益;而大部分银行亟需培养自主的投资决策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业绩评估能力,将自营与委外相结合,对比分析。
2.加入资管平台,积极寻求新业务模式
委外业务通常采取了一对一的签订机构协议的方式确立委托投资关系,委托方受制于市场熟悉度、业务理解程度以及信息获取的匮乏,较难客观评估受托方的投资能力和历史业绩情况。由于中小银行普遍理财规模较小,合作的受托机构数也较少,机构风险集中度较高。若发生一笔委外业务发生较大损失,将会影响理财业务的整体盈利,严重的还会影响全行业绩。因此,中小银行可借助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资产管理功能,尝试采取基金中的基金模式(或者投资人中的投资模式),让资金快速配置到各个市场上的最有投资能力的机构/产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