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陀飞轮的确是名声大噪,不管是出于对地心引力的理解还是观赏性都显“独特”。而随着技艺时代的发展,陀飞轮“误差值”的优势不再有,取而代之的是观赏价值、收藏价值,曾多次聊过双陀飞轮、立体陀飞轮,这些也都属进化。
过去曾经有一派说法是以装置的转速来判定陀飞轮技术含量高低的,甚至以此来界定陀飞轮和卡罗素,尽管众说纷纭,但陀飞轮转得愈快,要解决的问题愈多却是肯定的,别看它整个装置不过指头大,但它同样要面对惯性、离心力这些问题,愈快,真的愈难。
看点一:高珀富斯
喜欢独立制表人品牌的表友定然是不会陌生的,24秒陀飞轮是GREUBEL FORSEY的第三项发明,具体的技术是一颗倾斜25度、回转周期只有24秒的高速陀飞轮。
GF的成名作30度双陀飞轮,这款跟它相比不但倾斜角度、回转速度都不同(30度双陀飞轮的内层1分钟一圈,外层4分钟一圈),更根本的差异应该是在于一个是单一陀飞轮、一个是单体双轴陀飞轮。
倾斜式的陀飞轮(或者说是倾斜式的擒纵器)可以说是GF对制表的核心价值,离心力、质量惯性原本就是高速陀飞轮最主要的问题,而这一点在倾斜的陀飞轮上更加重要,因此在加快了陀飞轮的回转周期之后,倾斜角度势必也得做出对应的调整,而这个25度就是他们计算出来能够彻底发挥倾斜陀飞轮的优点、同时还能确保装置在离心力下的稳定性的最佳解答。
从2004年GF首次推出30度双陀飞轮以来,如今倾斜式陀飞轮已经不像当初那么罕见罕闻了;当然这仍然是目前制表业界最顶尖的复杂功能,但我们已经能在愈来愈多主流品牌的产品中看到类似的技术了(其中有的是出自他们的手笔,有的则否),事实上在电脑辅助下,像这种需要庞大复杂力道计算的结构已经从过去的「不可能」,逐渐发展到可行、甚至能被学习、模仿了,但无论如何GF的开创之功还有领导地位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看点二:豪雅双陀飞轮
豪雅似乎在国内的名气一直不温不火。也难怪,没有独树一帜的外观设计,到中国市场自然就不受众,自产不自产的不打紧。豪雅对计时走时分离这项机制的研发将近十年,时至今日他们对这套系统的基本结构已经相当纯熟了,再往上加码似乎也成了接下去不得不的一个发展方向,而双陀飞轮的计时码表就是在这种氛围下的产物。
MikrotourbillonS是TAG HEUER豪雅的「计时/走时分离」系统中迄今最复杂的作品之一。从2005年的Calibre 360开始算起,豪雅对计时走时分离这项机制的研发将近十年,时至今日他们对这套系统的基本结构已经可以说是相当纯熟了;当然,早期的Calibre 360还是直接在ETA 2892上加装计时模组,实验性质还重,这整套技术的一体化、成熟化应该要从2011年以后的Mikrograph 100开始算起,但无论如何到了MikrotourbillonS推出的2012年时双轮系各自独立的结构对豪雅来说已经很有基础了,因此再往上加码似乎也成了接下去不得不这么做的一个发展方向,要嘛就再拉高震频,要嘛就增加机芯的复杂程度,而后者就催生了这款双陀飞轮的计时码表。
其实不要说是双陀飞轮,在这之前豪雅连陀飞轮表都没出过,只是在这款所谓「品牌第一款陀飞轮」的话题性远远比不上它分离式系统本身的魅力。MikrotourbillonS的两个陀飞轮是完全独立的,一个是负责走时轮系的正时,一个是计时轮系的正时,简单来说就是将他们计时走时分离机制中两个系统的擒纵部都升级成陀飞轮。
此外这颗计时陀飞轮是用来当码表用的,要能够应付瞬间启动、停止、再启动的操作需求,而对陀飞轮机构来说由静止状态再启动其实是一大难题,因此这里对于如何将发条扭力瞬间转换驱动陀飞轮的动力传输肯定也下过一番功夫。
老邓说表:以实用为出发点的钟表调速装置,到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再到成为各品牌为证明自家技术牛瓣的陀飞轮,想必当年发明它的宝玑先生都始料未及,是偷笑还是无奈不得而知,但如今的陀飞轮的确很牛,除了稳定性和误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