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生活在海上,巴瑶族人会不会进化出蹼,或者变成人鱼的形态?

巴瑶族生活在东南亚,是世界公认的、唯一的海上游牧民族,他们非凡的潜水能力闻名于世界。

几年前我去仙本那旅游的时候见过巴瑶族的小孩——其实长相上和普通东南亚人是差不多的。

当时,导游给我们说那些在小船上拍手、跳水表演的小孩是巴瑶族人,让我们不要搭理他们,说他们可能会强买强卖之类的。

我记得这些巴瑶族小孩完成一些水上动作之后确实会过来要钱,由于当时心里害怕,自然没有理会,不过那时我并不知道巴瑶族是一个这么神奇的民族,不然我肯定会多看两眼。

由于游牧民族的居无定所,总是会有一些神秘感,所以许多人会对他们产生误解,巴瑶族也不例外,在他们生活的区域其实名声都不咋地,所以导游会特定让我们不要搭理他们。

巴瑶族身体发生变化

巴瑶族生活在鱼产十分丰富的珊瑚礁三角区,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珊瑚群落,以及以珊瑚为生的海洋鱼类。巴瑶族人在这个区域已经至少生活了1000多年了,他们依靠着这富饶的海域,只要努力游泳下海去打猎基本也不愁吃。

在这1000多年里,他们的身体为了潜水确实发生了一些改变,当然这些改变表现在基因层面,所以确实可以说他们是进化了,朝着适应海洋环境的方向进化了。

巴瑶族人的脾脏比同样生活在周围的比萨鲁安人足足大了50%,脾脏存储着血液,而众所周知,当我们闭气潜水的时候,我们的氧气来自于血液中存储的部分,脾脏越大则意味着我们能憋更久的气,也就更能潜水了。

游泳厉害的人,脾脏都相对较大,这个是因为脾脏就像我们的肌肉一样可以通过训练而变得强大,这种算是后天的变化。

但是巴瑶族的大脾脏可能是先天的,有科研人员特地对比了那些从未下水的巴瑶族人,结果发现这些人的脾脏也很大。

在基因层面,科研人员发现巴瑶族人拥有两个名为PDE10A基因和BDKRB2基因的变体,这两个基因变体是附近其他人所没有的。

而且通过小鼠实验证实,PDE10A基因缺失可以调节脾脏大小。

所以,很明显巴瑶族人为了适应长期潜水的工作(他们一天大约有5个小时会在水下度过),他们发生了基因突变,进化出一个潜水所需的大脾脏。

另外,他们的血管也发生一些变化——外周的血管相对收缩,这点在潜水的时候也很有用,因为这样可以把更多的血液输送向身体内部如大脑和心脏等重要的器官。

这种身体特征可能也是一些基因变化造成的,但是研究人员还没有找到相关证据。

生物的演变一直都存在

虽然,巴瑶族人海洋游牧生活的开始时间存在许多争议,但即便真的已经下海一两千年,那对于生物进化的时间尺度而言也是一瞬间而已。

而即便在这么短暂的千把年里,巴瑶族人也已经产生了一些海洋生活的适应性特征。

所以答案很明显,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巴瑶族人肯定会变得越来越适应海洋的环境,只不过是不是形成脚蹼和人鱼形态就说不好了,毕竟进化的随机性是很难预测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的人都会略有不同,这些不同其实就是专门为了适应自己所在地区独特的环境做出的改变——其中最明显的可能是肤色。

所以,巴瑶族对海洋会有一些适应性特征也没什么好意外,生物一直在进化,人类也不例外。

另外,哺乳动物下海之后,身体变得像鱼一样的例子也非常多,鲸豚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们下海5000多万年,结果把自己改造成和“水生水长”的鲨鱼差不多。

而那些下海时间只有两三千万年的海豹科,它们对海洋的适应就比鲸豚类少许多,它们必须回到岸边哺育下一代。

最后

然而,对于现代的巴瑶族而言,他们可能没有时间去适应海洋了,现代的他们基本都会被强制要求上岸,依然过着海洋游牧生活的巴瑶族人已经不多了。

即便是依然过着原始的生活,他们也不需要像他们的祖先那样去适应海洋环境了,因为他们现在也已经开始利用现代科技来捕鱼了。

所以,从现有的发展来看,巴瑶族可能不是变得越来越适应海洋环境,而是会直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