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南宋能偏安152年,南明却很快灭亡?2大关键成决定性因素

崇祯皇帝自杀后,按理说皇位应该由太子继承,可是混乱之中太子下落不明,甚至生死未卜。如果活着,明朝就有新皇帝;如果确定死了,明朝也可以循体制再选一个皇帝。但偏偏太子生死不明,于是这两种继承状况都不适用。

以马士英为首的一群大臣拥立了弘光皇帝。弘光皇帝的父亲是福王朱常洵,朱常洵的母亲是郑贵妃,正是先前造成万历朝士大夫与皇帝意见不合、再造成士大夫分派倾轧的核心人物。回溯这段历史,很显然地,在许多士人心中弘光皇帝不具备合法身份。更根本的问题在于,明朝朱家的皇权长久败坏,又受此巨大打击,要复原太困难了。

明朝朱家的皇权长久败坏

满清政权入北京没多久,有人告密说找到了崇祯的太子。这对满清来说极度棘手。他们可以给崇祯皇帝许多的荣崇尊敬,反正他不会回来干预变局。但太子就不一样了,如果真的找到太子, 依照满清此时为拉拢民心而摆出的姿态,理应将政权交还给太子,重新扶立明朝。

又是范文程当机立断做了决定,宣布找到的太子是假的,立即将假太子杀了。这当然不是范文程掌握了什么证据,能够判断太子身份真假,而是从政权利益上的考量,不允许有一位太子跑出来搅局,赶紧除掉为妙。

奇妙的是,北京这边杀了一个假太子,在南京那边又冒出另一个崇祯太子。这造成了比北京更严重的政治危机,如果证明太子还活着,弘光凭什么继续当皇帝?马士英等人也判断这名太子是假的,将他关押起来。

这其实是明朝皇权败坏、歹戏拖棚的延续。士大夫卷入皇帝的家务事,而且愈卷愈深,以至于皇室的纠纷都会放大而引发外朝政争。以常理论,会觉得明朝已经明确危在旦夕了,怎么还有余裕可以内斗?然而明朝朝廷就真的已经超越常理,结构性的缺点使得弘光朝还是大斗特斗,很快就斗失了南京根据地。

弘光皇帝、南明政权不具合法性

后来的历史将“南明”当成正统,然而回到历史现场,当时就连留在北京的许多明朝官员都不承认南方这位皇帝,更谈不上南方这个朝廷。对这些人来说是痛苦的选择,外来的政权和远在南方由福王儿子登基的政权,哪一个比较值得认同?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没有必然的答案。

南方的政权虽然姓朱,但那位皇帝不是由太子升任的,也没有经过任何合乎礼仪的程序选出。更麻烦的是,那位皇帝及其朝廷,是清楚地掌握在不同、甚至敌对的派系手中,相较之下,满清朝廷至少还给汉人官员占住位子的机会。

所以不像北宋灭亡时,大部分官员都认同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新政权,也有很大一部分人随着南迁继续奉献心力。“南明”政权在吸引人心上,甚至很快就显示出还不如刚入关的满清。

多尔衮及其身边的策士很快理解了这个情况,于是没有长期停留在北京,第二年年便发兵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