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山东人,而非河南人?孔子早已给出答案

对于黄帝的来历,《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少典是熊国的君主,古今学者考证有熊国在河南郑州一带,因此黄帝自然就是河南人。

但在《孔子家语》中,弟子宰我问及黄帝情况,孔子说:“可也,吾略闻其说。黄帝者,少昊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而《左传》等记载,主要位于山东的东夷集团之先祖是太昊、少昊、帝舜、后羿、伯益等,都以太阳鸟为图腾,春秋时期山东很多小国还以太昊为祖,因此黄帝自然是山东人。

古代一度认为《孔子家语》是后世伪作,孔子这番话也就真假难断了,但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其为先秦旧籍,因而《孔子家语》也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孔子比司马迁早了300多年,又长期生活在鲁国,因此孔子的话无疑要比司马迁的更可信一些。更重要的是,通过史料分析,黄帝的确更应该是少昊(下图,百鸟之王)后代,东夷部族的酋长。

少昊身世:东夷天帝之一

相传,少昊在位期间,因为修太昊之法,于是被称之为“少昊”,上古前五帝之一,即大皞、炎帝、女娲、少昊、共工。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称呼,中国历史上称“昊”之人,往往都极为古老。

之所以说少昊是山东人,史前东夷天帝之一,而不是什么西方天帝,笔者举一个例子。按照秦国说法,秦国人崇拜少昊,“秦襄公自以为主少昊之神”,并将之尊为西方天帝。但清华简揭示秦人本是东夷人,商朝灭亡后反叛周人统治,于是周公东征之后,将秦人祖先迁徙到了西北地区,嬴姓秦人于此发迹。因此,西方天帝少昊纯属胡扯,完全是因为秦人西迁之后继续祭祀少昊,于是少昊从东方天帝转变为了西方天帝。

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王青教授认为:“少昊氏是史前东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陶文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约6300—4500年),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500年—4000年),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东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根据考古发现,少昊氏部落从日照地区不断向西迁移,如今少昊陵在山东曲阜(下图),可能在少昊期间迁徙到了曲阜。

黄帝居所:山东曲阜寿丘

黄帝又名轩辕,而名字来源于轩辕之丘,《史记》中说“黄帝居轩辕之丘”,因此只要破解轩辕之丘所在,那么基本就能搞清楚黄帝故乡。

晋代皇甫谧解释说:“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国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今本竹书纪年》记载:“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生帝于寿丘。”总之,文献中比较一致的是,黄帝与寿丘、姬水有关。

所谓寿丘,即山东曲阜城东4公里的旧县村东的寿丘,宋真宗时于此建景灵宫,共有1320间,玉雕黄帝像,用最高的太庙礼仪祭祀黄帝。也就是说,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公认黄帝是山东曲阜寿丘人。

当然,寿丘本义是“桃丘”,因为上古先民起初采集果实,慢慢形成了“桃养人,杏伤人,李子行里抬死人”的认知,之后就将“桃”与“寿”联系了起来,于是最初的“寿”字读“tao”音,寿丘即桃丘,如今还有很多有“寿”部的汉字读“tao”,如“涛”、“梼”、“焘”等,同时也是中国人为何将寿与桃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有学者据此根据文献判断黄帝出生于鲁国西部重邑郿城,古址位于今天的梁山西北尚岭。

至于黄帝生于姬水之畔,如今对“姬水”研究很多,但都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在陕西、河南都没有确切证实姬水。但山东却有一条“济水”,与黄河并行,是黄河的支流,“济”与“姬”读音一样,两者是否存在特殊的关系,让人遐想。

黄帝王朝:向西打进中原

根据史书记载,在炎帝王朝衰落之际,黄帝乘势而起,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由此建立了黄帝王朝。但问题在于,黄帝是从何处出发的呢?

关于黄帝都城,皇普谧解释说:“黄帝都涿鹿,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黄帝自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也就是说,黄帝都城或在河南,或在山东西部,其中涿鹿不是如今河北张家口的涿鹿县。这一说法也能与《史记》相印证,司马迁说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泰山)”,如果黄帝是陕西人,以当时的交通条件,几乎不可能登临泰山,还东临大海;如果黄帝是河南人,登泰山倒能实现,但东临大海很难,因为山东存在很多东夷势力,他想安全穿过这些势力看海也不太可能。唯独黄帝是东夷首领,山东本就是他的势力范围,如此才能实现这一点。

黄帝之后是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大禹等人,除了帝尧可能在山西临汾襄汾县的陶氏遗址,距离河南较远之外,其他颛顼、帝喾、帝舜、大禹等人都在河南。其中,颛顼与帝舜在河南濮阳,都城应该是高城遗址,如今濮阳名片是“帝舜故里”;帝喾与帝舜高度重合,应该是同一个人,都是商人祖先;大禹都城大概率是河南阳城,夏朝后期都城大概率是二里头遗址。按照《史记》说法,颛顼等人都是黄帝的“血缘后代”,但这一点显然不太可能,应该是“政治后代”,即后来的王朝都尊黄帝,视为继承其政治遗产,或以此表示得到了黄帝认可。但如果黄帝在这一地区没有强大的影响力,后世其他帝王估计不会尊重黄帝,因此从区域影响力来看,黄帝应该是在河南东部与山东西部地区。

也就是说,黄帝从山东西部出发,攻打与之相连的河南东部,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了河南诸多部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而这种上古战争,没有超出当时的交通条件,符合当时的时空逻辑。

至于《左传》记载:“陈(河南淮阳),太昊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卫(河南濮阳),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与黄帝有关的部落,不少生活在河南东部一带,其原因很简单,黄帝西征之后,大批东夷部落必然西迁占领肥沃之地,这时就犹如秦国将少昊信仰带到西部一样,他们也将部族信仰带到了河南,后来这些部落可能在中原动荡的政局中覆灭了,所以春秋时期祭祀太昊是鲁国周边的几个东夷小国。

不过,孔子说得也未必正确,因为黄帝未必是少昊之子,有可能少昊是黄帝祖上某个人,甚至少昊与黄帝没有较为直接的血缘关系,只是都属于东夷部落而已,黄帝继承了少昊的势力。但不管黄帝与少昊究竟是什么关系,通过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更应该是山东人,准确地说应该是鲁西人。

参考资料:《史记》、《帝王世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