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水变清了,为什么鱼的种类和数量反而减少了?

黄河位于我国的北方,长度大概为5464千米,属于我国名列第二的河流,根据我国的水利部网站数据显示,黄河的流域总面积为79.5万平方千米。

黄河向来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早期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距离现在大概100万年位于陕西省蓝田县的蓝田文明,又比如距离现在6000多年的半坡文化,都是发源于黄河流域。

同时,在大概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还出现了现代社会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听说过的两个部落——炎帝、黄帝部落,在黄帝战胜炎帝,融合统一了其他的部落以后,中华民族就成为了“炎黄子孙”,并世代传承了下去。

黄河水的变化

事实上,一开始的黄河并不是浑浊的,也没有大量的泥沙使其变成了黄色,而是非常清澈。比如《诗经》里就有一句描写黄河水的诗句,“河水清且涟漪”,意思就是黄河的水十分清澈,泛起了微波。

以前的黄河也不叫“黄河”,而是单单一个“河”字,直到后来清澈的黄河水慢慢裹挟了泥沙,水色因此变了颜色,才导致人们为它增添了一个“黄”的前缀。

虽然不知道黄河具体是在什么时候变成了黄色,但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左丘明曾写过一部《左传》,中有一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大意是人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根本不可能等到黄河浑浊的水变得清澈。

因此,我们依稀可以判断出,黄河大概从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变黄了。

到了两汉时期,东汉的班固在其书中第一次用到了“黄河”的字眼,甚至还有人将黄河称为是“浊河”,足以想象得到,这个时期黄河已经十分浑浊了。

为什么黄河会由清变浊?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古人们的社会发展,以及普及了对工具的使用,人们也加快了对于大自然的开发利用,虽然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古人对自然的开发速度并不快,但也依然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再加上人类不断加剧的活动和持续扩大的人口数量,黄河中上游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日渐严重的破坏,水体也自然会越来越浑浊,越来越发黄。

长期以来,黄河的泥沙都是世界出了名的,古代更是有“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的夸张比喻,来形容黄河泥沙之多。

根据近代相关的数据显示,黄河的多年平均输沙量大概是16亿吨,相当于是每立方米的黄河水里就存在着35千克的泥沙,1977年实测数据更是惊人,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70千克的泥沙,这是全世界的河流都难以超越的含沙量。

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后,我国黄河的含沙量却在逐年减少,到了2000年,黄河甚至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好”。

黄河中游年输沙量从1950年到2010年变化

黄河潼关水文站一直在实时监测着黄河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2000年到2015年,短短15年内黄河的年均泥沙数量就已经下降到了2.64亿吨,2017年黄河潼关水文站更是检测到夏季时期的黄河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仅有0.8千克了。

同时根据《黄河水资源公报》的数据,从2000年千禧年到2018年,黄河流域处在Ⅲ类水,即可用于生活饮用、鱼虾越冬洄游、人类直接接触游泳等水域,及在此之上更加优质的河段已经从一开始的38.7%直线上升,到达了73.8%。

2008年与2016年黄河水质变化

黄河河段中最劣质的V类水——只能用于农业及景观的水域——已经被全面治理,可以发现,黄河的水已经在越来越好。在2021年8月,山西区域黄河河段的水变成了绿色,引起了广大媒体的关注,更是令无数的网民为之震惊。

究其原因,其实主要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都在默默地进行环境治理,常年于黄土高原植树造林,不断增加脆弱地表上面的植被面积,减少其水土流失的速度。

黄土高原正在变绿

同时黄河中上游区域的各种水利大坝和梯田都能起到拦截黄河泥沙的作用,也能减缓黄河流速,降低洪水的发生概率。

也因此,黄河水越来越清了。

为什么黄河中的鱼反而减少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水越浑浊,即越是肮脏,便更不利于生命的生存和发展。然而古语有言,“水至清则无鱼”,愈是清澈干净的水体,里面的鱼也就越少。

以往我们还当这句话是为了衬托后面的“人至察则无徒”,告诫世人为人处世不可对别人要求太高,否则就不会拥有伙伴。

黄河口生态系统鱼类组合结构的长期变化

随着黄河的水逐渐变好,我们惊讶地发现水中的鱼类不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并没有增加, 反而越来越少了。

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相关调查,黄河当时还有191种鱼类,多样性算是比较丰富的。不同品种的鱼在水中形成了生态平衡,十分和谐。

黄河上游的鱼

然而在2000年以来,眼看着水质变好,鱼类的重量却减少了57%,仅仅只有82种了,这种下降的幅度是非常可怕的。

并且原本黄河养育了沿河的百姓,人们在黄河“尽情”地捕捞鱼虾,20世纪时期的渔民几乎次次收获颇丰,有时候还多到差点撑破装鱼的仓板,曾是我国北方渔民们非常重要的宝库。

可是到了如今,黄河的总渔获量已经低于5万吨,比起30年前的盛况,甚至下降了80%的捕鱼量,原本十分常见的黄河鲤鱼、刀鱼等等都越来越少,珍稀鱼种甚至在不少河段都消失无踪。

就算是利用人工增殖放流,投入鱼卵、幼体,黄河的鱼类数量仍然不见增长。

黄河的鱼类多样性和数量直线下降,生态环境十分严峻,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个原因其实是因为黄河以往的浑浊并不代表它就一定肮脏,一定不适宜鱼类生长。

黄河的水浑,主要是来源于中上游地区周围流失的土壤、泥沙,其中大部分都是黄土高原疏松的黄土层遇水崩塌流入黄河中的,这些都是自然的产物。

它不像是人类的工厂排泄的污染水,含有有毒的物质,黄河中反而存在着各种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及很多利于鱼类生长的微生物,

在人类的眼里,这些水非常混浊,但对于生活在其中的鱼类来说,它们在长期的生存中已经适应了黄河的环境,而且大量的泥沙并不会对鱼类造成太大的影响,比如黄河中的鲤鱼就生长着发达的鳃部,完全可以过滤泥沙。浑浊的水体也能为鱼类遮挡天敌的视线,避免被吃掉。

变清的黄河水

这样来看,泥沙逐渐减少,变得更加清澈的黄河可能缺少了足够鱼类生存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也使得鱼类的天敌们能够更加准确清晰地发现它们的踪迹。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人类所修建的大坝。水利大坝对于人类有着巨大的好处,比如拦截洪水的洪峰,降低其对下游的影响,保护了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它也能调节蓄水量,避免下游河流水量过多,还能在缺水时放水给下游带来一定的水量。

除此之外,大坝还有进行发电,从而减少其他能源发电的数量等等多种优点。

然而水坝的存在却在一定程度上给鱼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阻拦了它们的洄游路线。大部分的鱼类都需要周期性地定向往返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地点移动,以便它们能更好地生存繁衍。

有一些是为了产卵洄游到出生地点,也有的是为了前往食物更加丰盛的区域获取充足的营养,或是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要去往更温暖的水域,各种鱼类的洄游路线都不一样,所要游动的距离也不一致。

而部分需要经过黄河中上游的鱼类,那些直接横亘在河段中的大坝设施无疑是成为了阻断鱼类洄游道路的巨大“拦路虎”,鱼类也就无法前往更适宜的水域进行产卵、过冬、捕食,自然数量会慢慢下降。

第三个原因是人类以往的过度捕捞,我们上面也曾提到过,黄河曾是渔民们的重要宝库,20世纪的渔民们常年在黄河流域捕捞鱼虾,再加上很长时间以来官方都未曾设置禁渔期,渔民们的捕鱼活动几乎没有停过。

也因此,这种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捕捞行为,哪里是鱼类自然的繁衍生长能补得回来的,必然会导致鱼类的大幅减少。

再加上近现代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黄河沿岸的农业、工业逐渐增加,也在黄河中投入了大量的污染水质,导致黄河早些年的劣质水段非常多。

同时一些外来的鱼种也被投放到了黄河水域中,成为了黄河的入侵物种,给本地的鱼类带来的巨大的威胁,这或许也是黄河鱼类减少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并非是说黄河水质变好就是造成鱼类减少的“罪魁祸首”,这是多种原因一起叠加共同形成的局面,想要补救黄河的生态多样性,继续治理黄河水是必须的,更要设立禁渔期,加大对外来物种的管控,同时也要在大坝周围修建各种措施方便鱼雷洄游。

来源:探子有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