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两汉时期,洛阳曾为陪都和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而这里发现大量汉墓壁画遗迹也不足为怪,这些壁画保存完好,色彩鲜艳,洋洋大观。
一般认为,西汉壁画上承春秋末年楚宗庙壁画,下接魏晋南北朝初期墓壁画,在绘画艺术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不过,一直以来,在对西汉壁画的研究中,我国一直缺乏实物资料。直到1957年,在洛阳老城,考古工作者才发掘出一座西汉壁画墓,将其命名为烧沟西汉六十一号墓,让我们对西汉时期的绘画艺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是一座用空心砖和小砖混合修筑的砖室墓。墓内壁画笔法流畅,人物栩栩如生,算得上汉代艺术中珍品。
进入墓门,门额上、主室中部的支柱、梁额、隔壁和后壁上,与主室顶脊砖上均绘有壁画。
其中,墓门内门额上的壁画,右半边已经腐蚀严重,早已看不清楚;左半边则是一棵桃树,枝头开有桃花,燕子在树干间穿梭。树下则是一位少女,将长发卷在树干上,还将一条对折的红巾挂在树枝。她美眸紧闭,脸略带忧伤,右手张开并向上举起。一只带翅膀的老虎,正一口咬在她的左肩上,右前爪压在她头上。
至于绘画的含义,自发现后很久都没人知道。后来,郭沫若进行考证后,认为画面暗含“苛政猛于虎”之事。
他是这么认为的,首先老虎带翅膀,暗含不是现实中的虎,而是指现实中的苛政。其次,虎咬女人肩膀而前爪又压在她头上,暗含女子受到老虎的双重威胁。再次,女子把头发被卷在树上,象征女子即使受苛政之患也不愿离开故乡。
接着,是壁画墓主室西面隔墙梁额上上的一幅壁画。画中计有十三个人物,内容是东周齐景公用晏婴的计谋“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画面右边有三个武士,最右按剑的是古冶子,中间自杀的为公孙接,左边放桃的为田开疆,三人形态不一;中间有五人,居中者为面貌威严的齐景公,两侧分别站着两个侍卫;画面左边有五个人,最左边的那二人已腐蚀严重,看不清楚,右侧有三人,居中矮小的为晏婴,其他两个人是陪衬。可见,壁画的手法非常写实,且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而主室后壁上方,也有一幅呈梯形的壁画,内容为“鸿门宴”。画中计有八人。最右二人,一人跽坐,用长戟挑一大块肉放在火上烤,另一人手持木杖,身向前倾,双目直视火炉。
火炉左边有二人席地坐下,对饮,右侧穿蓝衣的,比较肥胖一点的是项羽,左侧较斯文应该是刘邦,
刘邦的左后方站着二人,一穿紫衣,年龄小,腰悬宝剑,面带焦虑,应该是张良,另一人穿黄衣,年龄大,应该是范曾。
最左边的为一武士,怒目圆睁,右手拔剑欲刺,应该是项庄。
整幅画面布局合理紧凑,形象生动。
在主室顶脊砖上,还有十二幅,分别有太阳、月亮、蟾蜍、金乌、玉兔、流云,画面生动传神。
此外,主室隔墙上部的山墙上也有壁画。山墙中间右边为一男子,脚踩圆璧,左边为一女子,双手捧圆璧,陪衬的动物有熊、豹、猿等。
据推测,圆璧应该象征目月,男女象征阴阳,可见这里的壁画应该表示的是宇宙。在山墙后则画有一大门,梁上有透雕窗,窗上有五枚玉璧,或许是象征天门,五枚玉璧代表金、木、水、火、土。
这些汉墓壁画,结构充满动感,色彩灿烂辉煌,不但是宝贵的艺术遗产,而且还是研究两汉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