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辈分文化的怎样的?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深刻的文化含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长幼之别,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人排资论辈由来已久。何为“辈分”?辈,即世,世代。辈分,便是家族间的世系次第。如今,对于一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称谓,每个人都很清楚,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也不至于弄错。

不过,对聚族而居的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大家族而言,可不仅限于这三代人,长子长孙,即长门人的后裔,与末门人的后裔,在同一年龄段相差几辈,很常见。

清中叶,学者梁章钜在其著作《称谓录》中,对各类称谓:宗族、帝后、官员、科举、百工、僧道、自称等,都有很详细的考证。

自身为一代,父以上曰祖,子以下曰孙。

第一,祖辈。父。此汉字,最早出现于商代甲骨文。西周《诗·小雅·蓼获》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民间俗称:“爹爹”、“爸爸”。

祖父:也称“王父”。《礼·曲礼》上曰:“祭王父曰皇祖考。”疏:“王父、祖父也。”《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可见,在夏商周时期,已有“祖父”这个称谓。如今俗称:“爷爷”。

曾祖父:王父之父,“曾祖王父”的简称。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释亲》曰:“王父之父为曾祖王父”。俗称“太爷”,又称曾祖王父、太翁、次长祖、曾翁、曾门、曾大父、曾太公、大王父等。

高祖父:曾祖王父的父亲,即爷爷的爷爷,“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郭璞注:“高者,言在上。”也称“太尊”。李善曰:“太尊,高祖也。”俗称:“祖太爷”或“祖宗”。

太祖:原为“大祖”。西周《诗·周颂·雕序》云:“雠(雍)。娠大祖也。”远祖,称高、曾祖以上的远代祖先。按《公羊传·庄公四年》云:“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

先祖:远代的祖先。按《书·多士》曰:“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关于始祖乃祈得姓的祖先称谓。又《仪礼·丧服》曰:“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所自出。”郑玄注:“始祖者,感神灵而生,若稷契也。”

始迁祖:最初迁居某地的祖宗。古代家谱中,称迁居到此地的祖,称之为始迁祖。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云:“我们试一翻大族的家谱便知道始迁祖宗。”又称开基祖。对祖先,还可称:祖宗、祖先、先祖、先人、太高、太尊等。

第二,孙辈。子:儿子。按《易·序卦》曰:“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又《礼·曲礼》曰:“子於父母,则有名也。”父母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儿子,一般称犬子、小犬、孽子、儿郎、贱息,如果有几个儿子,则称长子、次男、幼子等。儿子在父母面前,一般称男、儿子、儿男等。

孙:孙子,即儿子的儿子。《尔雅·释亲》曰:“子之子为孙。”

曾孙:即孙子的儿子。按《尔雅·释亲》曰:“孙之子为曾孙。”郭璞注:“曾犹重也。”郑玄笺:“曾,犹重也。自孙子而下,事先祖皆称曾孙。”

玄孙:按《尔雅·释亲》曰:“曾孙之子为玄孙。”郭璞注“玄者,言亲属微味也。”

来孙:按《尔雅·释亲》曰:“玄孙之子为来孙。”又《释名·释亲属》“此在无服之外,其意疏远,呼之乃来也。”后亦泛指远孙。

晜孙:按《尔雅·释亲》曰:“来孙之子为晜孙。”《释名·释亲属》作“昆孙”。

仍孙:按《尔雅·释亲》曰:“晜孙之子为仍孙。”仍也作:“礽”或称“耳孙”。

云孙:以下称第九世孙。按《尔雅·释亲》曰:“仍孙之子为云孙。”郭璞注:“言轻远如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