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丧葬习俗中,烧三七怎么烧,有什么规矩?

自古中国都有丧葬习俗。丧葬仪式,是作为死者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而离开人世的一种仪礼。在一些传统习俗中,死亡并不是死者社会角色的终止,只不过是到另一个世界里成为灵魂角色,还影响着人间世俗生活。

丧葬礼仪即成为死者自人生世界转入灵魂世界,由人生角色转为灵魂角色的过渡仪式。

在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社会的传统葬仪当中,或多或少都蕴含着自己独有的风俗习惯。

人们将丧葬礼仪程序分为三段:葬前分礼,即招魂、沐浴、饭含、大小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即祭典、送葬、下棺等;葬后服丧之礼。

当然,这只是最传统的流程,一些地方死者去世后,却以某一个时间段作为流程,如“作七”。也就是每隔七天为其烧一次纸钱香烛的祭奠活动,负责祭拜者的身分也不同,共有七个日期,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依次叫“烧一七、烧二七、烧三七”等。

“烧一七”:由孤哀子负责准备祭品。古时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父母俱丧称孤哀子。

“烧二七”:一般由儿媳妇们负责。

“烧三七”:一般由出嫁的女儿们负责。

“烧四七”:一般由侄女负责。

“烧五七”:一般由出嫁的孙女们负责。

“烧六七”:一般由出嫁的侄孙女或曾孙女们负责。

“烧七七”或“烧满七”:由孤哀子负责。

不难看出,每一期都由辈分不同的人来负责,且单数的,即“烧一七”、“烧三七”、“烧五七”“烧七七”较为隆重。

“作七”的贡品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准备一份三牲拜土地公,如猪肉、鸡、鱼、酒。

拜死者,有五味碗或十二道碗,如米饭、米粉、春乾(象征有馀)、韭菜(天长地久)、豆乾(做大官)、芹菜(勤劳)、鱼丸、肉丸(中状元),肉片、菜头(好彩头)、猪肠(生男孩)、鸡翅前膀(易谋生)等;以及其他果品、红圆、发粿(象征子孙团圆兴旺)、面头山(子孙山或女儿山)。

而祭品,除元宝蜡烛香外,拜土地公,用福金;拜死者,用银纸。

作为一种沉淀深厚的传统文化,丧葬习俗的作用不少。

首先,维护封建统治。古代丧葬习俗中,所奉行的很多原则,几乎都契合封建“三纲五常”。

其次,维持社会伦理。一般认为,要想社会正常运转,少不了一套完备的社会伦理规范。在古人眼里,丧葬不只是安葬死者,还可以维持以孝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规范。

再次,褒贤遏恶。在古代丧葬习俗中,有“盖棺定论”的说法。一般来自古代王公贵族及身份不一般的人一生行为的总结。由于它具有褒贤遏恶的作用,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并在中国沿袭数千年之久。

最后,凝聚血缘。在传统观念中,一般不允许失误处理死人的后事处,否则将会祸及子孙后代甚至整个村落。

只要村寨里有人去世,全村人基本会前来帮忙办理丧事,至于血缘亲族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