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消息,今年冬季会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由于在2020年-2021年已经出现过一次拉尼娜事件,因此2021年也成为“双拉尼娜年”。
其中拉尼娜事件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容易形成冷冬。事实上,国家气候中心也预测了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将会频繁,其中中东部地区的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
然而从中央气象台发布的近30天全国距平实况图来看,近30天的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偏高1-4℃,只有东北部分地区和西藏、青海、新疆等部分地区的气温相对往年偏低。那这是否意味着今年会出现暖冬呢?
暖冬还是冷冬?
事实上,“暖冬”和“偏暖”并不是一回事,尽管近30天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气温都比往年同期偏高不少,但这只能说明近30天气温偏暖,并不代表着今年冬季一定会是暖冬。
“暖冬”其实有着严格的定义,在时间上分为冬季3个月的平均气温,而这个冬季还未结束,因此暂时还不知道今年会是冷冬还是暖冬。
在空间站,又分为单站,区域和全国三个等级,其中单站平均气温距平大于等于标准差的0.43倍,暖冬站数超过全国总站数的50%,暖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才能被称之为暖冬。
但是在暖冬的年份里,也会出现局部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偏冷,比如:2020年的冬季就是暖冬,在这个冬季里,暖冬站数超过全国总站数的50%。但是在新疆部分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部分地区,依旧存在着偏冷的区域。这是因为我国疆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影响冬季的因素较多。
除此之外,在暖冬里,也会出现极端天气,比如:2020年冬季虽然是暖冬,但是在12月出现了“霸王级寒潮”,冻哭了不少人。
虽然不知道今年冬季是暖冬还是冷冬,但是今年冬季已经出现了极端天气,比如:东北迎来特大暴雪,暴雪最厚处达到了1米,甚至更高,导致多地受灾。
而另一方面,今年冬季我国多地气温也有破记录高温,根据山东省气候中心数据显示,从21年12月1日到25日,山东省平均气温为3.6℃,较常年同期(0.9℃)偏高2.7℃,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
极端大暴雪和破纪录高温听起来似乎不应该在同一年出现,但诡异的是它们偏偏就在同一年出现了,这也证明了“暖冬里也有极端严寒天气”“寒冬中也有破纪录高温”。暖冬和冷冬真的不是依靠单纯的体感感受,而是要在冬季结束之后,国家根据统计数据,才能知道今年冬季究竟是暖冬还是寒冬。
尽管现阶段全国整体气温偏暖,但是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在中国气象局例行发布会上回应称:春运期间可能会发生极端性极强降温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我们仍旧要做好相应的防寒准备。
警惕极端天气
纵观这两年的天气变化,我们会发现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先是有澳大利亚极端山火,再是有美国极端高温,导致避暑胜地成为“蒸笼”,再紧接着郑州极端暴雨,欧洲极端暴雨,美国极端龙卷风等。
在这一年中,我们经历了:更热,更旱,更涝的2021年,而根据IPCC第一工作组的第六次报告,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仍将加剧,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可能还会增多。
好端端的,为啥极端天气会频频出现呢?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气象专家其实早有论断: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会增加。
比如:温度每升高1℃,大气的含水量就会多6%,未来这些水汽将会以降雨的形式落在地上,增加了大暴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并不是全球均匀的变暖,其中北极地区增温幅度更明显,别的地方平均气温升高1℃,这里就可能会升高2-3℃,这就是“极地放大效应”。
北极增温迅猛,缩小了与赤道的温度差距,导致从极地到赤道的径向温度梯度缩小,以至于导致西风带的气流变得非常不稳定,容易形成大脊大槽,使得来自北极地区的冷空气长驱南下,造成冬季出现极端寒冷天气。
全球变暖还会导致部分地区的夏季出现极端高温,高温使得水蒸气蒸发迅速,以至于出现高温热浪、干旱等极端天气。
如果再不积极应对全球变暖,或许未来极端天气将会变得越来越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