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撰文 / 蔻蔻
编辑 / KY主创们
2022的第一个假期就要来啦~结束了年底繁忙的工作,现在也许是个刷剧放松的好时机呢!今天我们想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部前阵子很火的动画——《国王排名》。
到现在,大家就算没看过《国王排名》,也见过波吉的表情包了吧?从《国王排名》这部动画开播起就在各大平台频繁看见这个大头男孩的影子。连我朋友圈的猛男都为他赛博emo,把头像换成了这个笑容甜甜的小男孩。
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我也去了解了一下这个迷你冯巩……咳,可爱王子的故事,我的感觉就是破了大防,瞬间哭成了泪人儿。这篇文章告诉你,为什么我们都该活得“波吉”一点~
在波吉的世界,他的父亲是国王排名中排行第七的伯斯王。身为巨人的他力大无穷、英勇善战,曾以一己之力击退魔物大军的事迹家喻户晓,是深受人民拥戴的英雄。而他的长子波吉却不仅体型瘦小,还从小就失语失聪。
波吉从小就梦想登上国王排名榜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王。他也想拥有父亲那般神勇的剑术,可他的力量实在太小太弱了,连普通的武器都抬不起来。
因为他的弱小,波吉的人生中没少承受来自民众和家人的讽刺和羞辱,大家经常当着他的面嘲笑他又聋又哑、质疑他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可其实波吉很小就学会了唇语,虽然他在人前装作听不懂,但是回到自己的卧室,关上门后,他还是会委屈得哭泣。
波吉的父王去世了,他在遗书中指定,将王位传给波吉。小小的波吉虽然承受了丧父之痛,却也期待着去执行这份神圣的使命。没想到,波吉的后妈皇后却自作主张地将遗书撕毁,并在万众瞩目的加冕典礼上,将她自己的亲生儿子——二王子戴达任命为新的国王。
(加冕仪式上波吉失去本以为属于自己的王位,惊愕得不知所措)
在剧中,波吉最好的朋友卡克在遇到波吉前曾是个小偷。在卡克是如何一步步从天真的小孩变成一个冷漠自利的小偷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伤性的经历真的可以击垮一个人。卡克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在生日那天,卡克收到了妈妈送的礼物,他喜欢得一直抱在怀里。
可是因为受人污蔑,卡克的家族忽然被追杀。可怜的卡克亲眼看着妈妈为保护自己而被人杀害。
卡克被迫开始了一个人闯荡世界的生活。起初,他还不太明白社会运转的规则,看着别人掏出几个金币就能换取食物,卡克以为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也能换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在他饥饿难耐时,想用妈妈送自己的玩具和菜贩子换一个苹果吃,结果却是惨遭毒打……
有个流浪汉看中了卡克行动敏捷的能力,给了他一碗饭吃。这是妈妈去世后第一次有人对自己好,卡克立刻依赖上了这个人。流浪汉利用卡克为他偷来了很多钱,他拉着卡克的手庆祝,卡克却把这当作爱,默默决定要一生追随守护他。
结果流浪汉看到重金悬赏追捕卡克一族的逮捕令后,很快就将卡克出卖给追兵来换钱。
卡克就在这样一次次的打击中逐渐失去了相信外界的欲望,成为了一个只为自己谋利的人。因为过去的经历好像不断在向他证明: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值得信任,你和任何其他人产生连接都是不安全的、都会给你带来伤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重大的挫折确实有可能强烈动摇人们原有的世界观,并促使人们启用一种防御模式来自我保护——通过扭转自己原有世界观中美好的预设,将挫折合理化。
当来自他人的背叛、恶意中伤不断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如果还带着“世界很美好”的预期去生活,便可能产生强烈的认知失调——“如果世界应该是美好的,我却一直遇到糟糕的事……是我有什么问题吗?”但是当人们开始认为“人性本恶”“世界本就残酷”的时候,渺小的ta便不再是宏大的世界中唯一的受害者。由此,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ta的痛苦。
波吉虽然过去备受欺凌,但在面对世界时,他总是愿意在“防御”和“相信”之间首先选择相信。虽然自己的力量很微弱,他依然愿意竭尽全力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波吉同父异母的弟弟戴达虽然年龄比波吉小,却有着伶俐的口齿、优异的剑术,对于掌管国事也十分有野心,人们都认为戴达才是伯斯王的真传。
由于深知自己条件比波吉好,戴达在生活中处处欺负波吉,甚至在一次打斗中将波吉打得遍体鳞伤。可尽管如此,波吉并没有对弟弟心生怨恨,当戴达在比武中摔倒时,他还会一脸担忧地上前关心他,攥紧了小拳头为他紧张。
观众可能会发问,波吉自己已经这么惨了,怎么还处处为他人着想?他也太傻了。这或许与波吉身上“温柔”的人格特质有关。这种人格特质可以钝化那些“惨”的经历对波吉的负面影响,还可以让他在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的同时也照亮别人。
温柔来自于对自身的理解、对他人的关怀,以及良好的情绪调节与冲动控制能力。温柔的人总是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己和他人的福祉。温柔的人有:
更强的共情能力
温柔是允许自己放下防备,允许自己真正地去共情对方的痛苦、感受对方的脆弱。在剧中,我们经常看到波吉睁大圆圆的眼睛望向那些有着不幸遭遇的人,然后尝试以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可温柔绝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被动或者乖顺的。就像波吉并不是没有底线地忍让一切让他不悦的人和事,他只是很擅长找到不伤害别人,又能让自己快乐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个个难题。
更高的自我觉察带来的更强的情绪归因
要做到温柔,还需要很高的情绪敏感与觉察能力,这样的敏感能在帮助我们理解另一个人的困境的同时,也很好地让我们察觉到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因此,真正温柔的人恰恰会有更清晰的情绪边界感,因为ta们能够分清什么是ta人的感受,什么是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人即使与别人共情,也会坚持捍卫自己的情绪,不太容易被别人的情绪带跑。
(波吉总能在饱受非议时依然保持乐观开心)
情绪调节能力:对于挫败感(frustration)的容忍度更高
温柔的人掌握着更高的情绪流动性,ta们不会被一时的伤心、愤怒困住,不会让负面的情绪过多地消耗自己。在关系中发生冲突时,ta们更关注的不是如何惩罚对方,或者如何让自己看起来“赢了”,而是怎么做能够让双方都感到更舒服。
如果你希望拥有温柔这种特别的力量,首先你需要让自己的内心,由衷地更关心他人,也关心自己,用一种友爱而不是防御的态度生活。通过防御来给予自己不被伤害的安全感确实是一种真实可行的自我保护方法,可防御也会让一段关系中的双方更加疏离。
采取防御的姿态生活的人对深度联结的渴望也并不能通过一味的逃避而消减。我们都不妨试着去做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温柔的人恰恰是更清醒而有力的,ta们会更有能力解决困境,在面对危机时更冷静,被挑衅或受到外界刺激时更少被激怒。与此同时, 两个灵魂的映照与联结,也会在我们深切地关怀另一个生命的福祉时,悄悄地发生……
生活已经很辛苦了,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像波吉一样温柔地包容所有世界对自己的恶意。不过,我们都可以尝试去做的是,像波吉一样拥有时刻保持希望感的能力。这里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tips:
培养希望感从科学立flag开始
积极心理学家Snyder(1991)认为,希望感是指人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实现既定的目标。因此,如果能学会合理地设置目标并制定可执行的策略,就能有效地提升我们的希望感。
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立flag公式(Doran, 1981):SMART=Specific(具体)+Measureable(可衡量)+Attainable(可实现)+Relevant(相关)+Time-bound(有时限的)设定有时间限制的特定目标,再将其分解成小的、可管理的步骤(最好给每个步骤准备一个备用方案,以防该步骤无法按计划完成)。这样设立的flag,不仅不容易倒,还能让我们生活得越来越有希望~
有意识地训练大脑去感知希望
人脑中负责感知希望的“双侧内侧眶额叶皮层”坐落于叶前额内(Wang et al., 2017)。当我们的情绪被触发时,身体会释放压力荷尔蒙,使我们处于一个叶前额几乎“下线”的状态,进入战斗或逃跑的模式。然而,如果在压力出现时,我们能试着策略性地去训练叶前额,让它活跃起来,那我们就能够不费力气地回到平静的、充满希望的状态。这些策略性的训练包括深呼吸、记手帐、养植物、做瑜伽和看搞笑视频等等。当然也可以通过正念练习实现。
建立健康稳固的社会网络
建立真正可以为我们提供社会支持的关系网络对于提升生活整体的希望感也至关重要。健康的社会网络应该是由理解你、愿意花时间了解你、会为你的成就开心并愿意在任何时候为你提供无条件支持的人们组成的。这些人可以是你的亲友、同事、老师、同学,也可以是专业的医生、心理咨询师。
生命中或许有很多不在我们掌控之内的事会不可预测地“发生在”我们身上,可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与人相处、把自己留在怎样的关系中却是可以由我们主动选择的。
今日互动:你有什么话想对波吉说吗?在评论区告诉我们吧~
References:
Doran, G. T. (1981). There’sa SMART way to write management’s goals and objectives. Management review, 70(11), 35-36.
Kalawski, J. P. (2010). Is tenderness a basic emotion?.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4(2), 158-167.
Kahn, A. (n.d.). Everything you want to know about personality change. Healthline.
Niezink, L. W., Siero, F. W., Dijkstra, P., Buunk, A. P., & Barelds, D. P. (2012). Empathic concer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enderness and sympathy.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6(4), 544-549.
Synder, C. R., Irwing, L., & Anderson, J. (1991). Hope and health: measuring the will and ways,[in:] Snyder CR, Forsyth DR (eds.): 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the health perspective.
Wang, S., Xu, X., Zhou, M., Chen, T., Yang, X., Chen, G., & Gong, Q. (2017). Hope and the brain: trait hope mediates the protective role of 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 spontaneous activity against anxiety. Neuroimage, 157, 439-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