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读书君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到了这个节气,过去的一年基本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天,是一年当中日照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这一天过后,白天渐渐增长,黑夜渐渐变短。
(注: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先民开创的一部历法,它首次将一年确定为365天,和当时同时代的古埃及人确认的一年的天数是一样的。我们的老祖宗将365天划为了24个节气段,每个节气段大概是15天。也就是说,每年12个月,每个月就是两个节气,全年共24个节气。)
冬至,又称为“小年”、“亚岁”等。
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古代,还将冬至节当成新的一年的第一个节日来过。到了这一天,全国上下都放假,店铺关门,大家都欢度过节。关于这点,我们在前面的文章(12月期)中曾经提过。
冬至,是过去一年将要结束的倒数第二个节气,每年到了冬至,预示着一年的气候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最寒冷的时候,也是到了民间“数九”的时候。
民间俗语说:“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冬至到了,气候也已经寒冷到了一个极致的点。
在过去那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尚且低下的年代,每到寒冬,老百姓过得犹如是度日如年。为了打发时间,也为了更好地指导后面的农业生产,我们的老祖宗在经过观天象、观气候等经验总结后,发明了冬至时的“数九”歌谣: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对于这段谚语、歌谣,想必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中,就有这么一段朗朗上口的话。
不过,虽说这段谚语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认真细究其中的小知识点,很多人并不熟悉。
这里就能给大家顺带一提:
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说法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
根据“数九”的总结,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便是"三九、四九天"。正所谓民谚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大国,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非常大。
所以,老祖宗们在劳动生产的时候,结合常年的气候变化,总结出了不少农业生产的谚语作为警示指导。
民间有云:“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就是一句很普及的俗语总结。
到底该怎么理解呢?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点的是,每年冬至的时间都不是固定的,公历大约是12月21日或22日、23日,而农历的话,则没有那么精准明确。所以,冬至的这一天,农历的时间可能会出现在冬月的月初,也可能是在月中,甚至是月底。
说到这里,我们顺带把这句俗语补全,其完整的句子应该是: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不要棉被。
上面解释了时间的问题后,那么要理解这句话就相对比较容易了一些。
01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
“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就是说冬至出现在冬月的上旬,老牛就会被冻死。这从侧面反映了这个时候的天气极端地寒冷,把老牛都冻死了。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客观上说,读书君认为,这句话说得多少有些片面。
首先,冬至在头,能出现冻死老牛的情况,大抵原因可能是人们对御寒的警惕性不太高导致。
都说"三九、四九天"最冷,冬至在头,人们还未来得及对极端寒冷的天气做出及时的反应措施,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财物损失。
当然,老祖宗说“冬至在头,冻死老牛”,这句话主要想说明的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冬至在头,天气将会非常寒冷。不过,纵观我们这些年的气温数据,结果似乎也并非如此。所以,这句话多少有些片面夸张的成分。
02 “冬在中,单衣过冬”
“冬在中,单衣过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冬至在冬月的中旬,那么气温就比较暖和,穿一件单薄的衣服,就可以过冬了。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意思就是冬至在中,天气比较宜人。
不过,客观上说,这句话其实带有夸张成分,因为冬天即便再怎么暖和,也不至于到只需要穿一件单衣的境地。
放眼整个中国大陆,除了广西、广东以及海南等一些比较偏南端的地区,冬天的气温相对比较暖和,其他绝大部分地区,冬天的气温都比较偏寒冷。
03 知识延伸
民间谚语是老百姓在社会生产劳动中的智慧经验总结。
关于这类冬天的谚语,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老话说“冬在头,冷在节气前;冬在中,冷在节气中;冬在尾,冷在节气尾”,“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冬在中,十只米仓九只空。”等,透过这些俗语、谚语总结,我们大抵就能知道,其实这其中有一些是相互冲突矛盾的。
所以,对于这些民间俗语总结,我们也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它,正确理解和分析。
总的来说,老祖宗说的这句“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的俗语,无非是想告诉我们,要注意时节变化,留意天气,做好相关的提前准备,避免到了寒冬时节,因为预防不及时,造成农业损失。
冬天是一个天气多变、多灾的季节,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只有充分了解冬至时节的气候变化情况,才能最大可能避免诸多不必要的问题和灾难。
农业生产,是中国老百姓的生存大计,从古至今,我们的老祖宗,就给后人们留下了诸多的农业生产谚语、俗语总结作为指导。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