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从国破出逃到再度崛起,他凭啥可以?答案在他死前一番话

楚国自康王之后,国势进入急剧衰落时期,关键原因是灵王、平王两位国君的拙劣表现。尤其是平王,他的聪明几乎全用在了阴谋上,这还是一个只追求个人享乐的君主。平王最宠信的是另一个阴谋家——费无极,两个人相互配合,一个害人,一个默许,楚国内政一团漆黑。

而幼年继位的楚昭王可谓一代苦命之君,灵王、平王肆无忌惮地将楚国挥霍了几十年,接下来的恶果都给他一人来吞了。柏举之战,楚国几乎灭亡,昭王逃出国都,遁入云梦泽,几乎为强盗所劫,后来到随国避难,又差点被献给吴军。战后,楚国长期挣扎于衰落与为难之间,但昭王以其不折不挠的斗志奋斗不息,国家一点点地恢复着元气。

1、被灭国后的雄起

公元前 523 年,费无极怂恿平王强占太子的新娘。次年,诬陷太子建与伍奢父子谋反,太子建流亡宋国;伍奢一家被害,伍奢次子伍员流亡吴国,立志报仇。

公元前 516 年,平王死,昭王即位,昭王年幼,信用贪婪自私的子常(囊瓦)为令尹,国内政治更加败坏,前昭王又对吴国采取强硬态度,楚国形势更加危险了。但楚国还在继续地为自己培养着掘墓人,伯州犁,晋国大夫伯宗之子,流亡楚国后担任楚国大宰,是有名的良臣,前 541 年被楚灵王处死,伯氏后人依然服务于楚国。公元前 515 年,令尹子常听信奸佞费无极的谗言,杀死贤臣郤宛,伯氏受到牵连,家族逃出楚国,伯州犁之孙伯嚭也来到吴国,担任大宰,与伍员一样,时时想着颠覆楚国为家族报仇。

公元前 506 年,吴王阖庐出兵伐楚,攻克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 10 月,吴军撤出楚国之后,昭王才得以返回国都。这次楚国死而复生,多亏老盟友秦国人出手相助,同时,越国在楚国人的长期培养下终于形成气候,这次从背后攻入吴都,也起了关键作用。

此后的数年,吴越两国展开殊死搏斗,楚国的压力有所减弱。战后,贤臣子西担任楚国令尹,公元前 504 年将都城迁至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整顿纲纪,朝政逐渐好转。

顿国,姬姓,位于今河南省项城县西,典型的袖珍国,长期作为楚国的卫星国、陈国的附属国而存在。眼看楚国日益倒霉,国君姬牂打算改换门庭,依附北方的晋国。其实楚国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情况正在日益好转,而晋国已经走到了内乱的边缘。

公元前 496 年 2月,趁着晋国内乱爆发,楚国的公子结与陈国的公孙佗联合出兵攻灭了顿国,姬牂也作为战俘被押回。从此,楚国开始了重新振作的步伐。

胡国,归姓,在今安徽省阜阳市,也是楚国的附属国。当初吴军攻入楚都,胡国国君归豹趁火打劫,侵占了邻近的楚国程邑。楚国安定后依然拒绝归附。前 495 年 2 月,楚昭王亲自领兵灭胡,押着胡君归豹回国。

前 494 年春,楚昭王联合陈、隋、许三国国君围攻蔡国,以报对方助吴入郢之仇,蔡国人出城请降,国家也被楚国迁到了长江、汝水之间。但蔡昭侯已经恨透了楚国,前 493 年11 月,在吴国军队的帮助下,蔡国又迁到了州来(在今安徽省凤台县),重新归附吴国。前491 年春,蔡昭侯似乎还想迁得离吴国更近一些,遭到群臣抱怨,自己也被刺死。

当初吴国伐楚,派使者召陈怀公一起战斗,怀公听从大臣逢滑的建议,拒绝出兵。前594 年,吴王夫差打败越国,报了杀父之仇,又于 8 月出兵侵陈,当时夫差风头正盛,楚国一时不敢救陈。

2、城父故事

公元前 489 年春,夫差再次出兵伐陈,名义上是报复陈国当年不肯襄助,主要目的还在于争取陈国像蔡国一样脱离楚国阵营而归附于自己,巩固自身的西部阵线。现在的楚国上下依然笼罩在“谈吴色变”的心理阴影之下,但楚昭王终于决定出兵救陈:“我们的现君与陈结有盟约,不可以不救!”——无论是战略利益还是国家尊严的角度,他都已经无法再隐忍了。

于是楚昭王亲自帅军救陈,大军驻扎于城父(北城父,在今河南省宝丰县东)。城父距离陈国还颇有一段距离,但直到这年 7 月,楚军依然逡逡未出,毕竟,真要再与吴军决战,楚国人实在是难以鼓起足够的勇气。大概也就是昭王在城父迟疑之际,城父上空出现了一次气象奇观:人们看见天上的云彩象一群红色的飞鸟,夹着太阳在飘飞,一连三天都是如此。这里离宗周不远,昭王就派使者到洛阳向周太史咨询。

周太史说:“这种怪异恐怕要应验在楚王身上,但如果禳祭(祟)一下,就能转移到令尹、司马身上。”昭王听后说道:“消除腹心之疾,而转移到股肱(大臣比喻为股肱)上,有什么益处?不(谷)平生并没有什么大的过失,恐怕是上天要我夭亡吧?如果是有罪受罚,又怎么能转移呢?”也就没有举行禳祭。

昭王只得通过占卜的方法求助于天命,但占卜结果更让人困惑:战不吉,退也不吉!昭王最后把新一横:“那就只要一死了:(柏举之后)再次让楚军战败,不如死;背弃盟约、逃避仇敌,也不如死。横竖都是一死,干脆就死在仇家手里吧!”

昭王决意赴死,所以在出战前事先安排接班人,自己的兄弟子西(公子申,任令尹)、子期(公子结,任司马)、子闾(公子启)都在身边,但都不愿受命,最后经看昭王如此坚决,子闾只得暂时允诺。

一切准备就绪,但就在出战之前,昭王发病。7 月 16 日(庚寅),昭王挥师楚军攻击驻扎于大冥(在今河南省项城县)的吴军,但随即病重,只得回到城父,当天就死去了。楚昭王原名壬,即位后改名轸——楚王有登基后更名的习惯,在位共 27 年。

子闾与子西、子期三人商量之后,下令严密封锁昭王死讯,派人到国内接来昭王的儿子章,在军中立章为楚王——楚惠王,然后大军才退回国内。这位楚惠王的母亲,就是当今的越王句践的女儿。

3、孔子之叹

楚昭王幼年即位,去世时也就 30 多岁,典型的英年早逝。关于昭王的病势,还有一则故事。

昭王生病——或许就是这次刚从城父出兵的时候——占卜,卜师说:“是河(黄河)神作祟。”但昭王拒绝下令祭祀河神:“根据三代以来的祭祀制度,祭祀对象不超越本国的望(山川)。江、汉、雎、漳,这些才是楚之望。我虽无德,也不至于得罪于河神。”这番话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大发感慨:“楚昭王真可谓深知大道了!他没有失掉自己的国家,宜哉!《夏书》上说:‘古代圣君陶唐,遵循上天纲常,拥有冀州一方。后人胡行乱闯,毁坏原有纪纲,国家因此灭亡(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又说:‘拿出什么就得到什么(允出兹在兹)。’作为国君,只要听凭自己去遵循天常,也就够了!”

昭王得到这样的肯定,固然是由于他的态度符合孔子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同时,他与孔子之间曾发生过的一段机缘,也使孔子对他充满了好感。

约于公元前 493 年,赵鞅约请孔子前往晋国一展宏图,不料是一个陷阱,多亏孔子机灵,虎口脱险,回到卫国。不久,因与卫灵公难以投机,遂南下陈国寻找机会,又于前 491 年前往蔡国,又碰上吴楚两国争夺蔡国归附,蔡国动荡不堪,孔子曾经一度前往楚国的叶地寻求机会,不久返回。

公元前 489 年,吴王夫差伐陈,楚昭王救陈,驻扎于城父,听说孔子现在正在陈蔡之间游荡,就派人前来聘请。孔子自然高兴,随即准备前往。为此,陈、蔡两国大臣特意开了个紧急研讨会,大家普遍认为:孔丘这么有本事,三年来我们对他又这么差,一旦他到了楚国,再得到重用,咱们可就危险了!——于是两国联手发兵,将孔子围困于半路荒郊。

孔子一行去路既断,粮食也吃完了,追随者们饿得爬不起来。孔子一面与弟子们个别谈话,一面派子贡到城父找楚昭王求救。终于,昭王派兵前来接应,陈、蔡军队不敢再抗,孔子一行这才度过了危机。

现在的昭王一心想着复兴楚国,随即打算赐给孔子七百里封地,留下来委以重任。而孔子是带者一个“流动政府”的班底前来的,楚国的群臣不免忌惮。

令尹子西问昭王:“大王手下的使者有比得上子贡的吗?”昭王:“没有。”“大王身边的辅相有比得上颜回的吗?“没有。”“大王的将帅有比得上子路的吗?”“没有。” “大王的官尹有比得上宰予的吗?”“没有。”““那么”,——子西接着劝——“我楚国先君当初被周王封为诸侯,爵位仅为子男,封地仅有五十里。现在孔子祖述三王五帝的成法,宣扬周公、召公的事业,大王如若用他,他必然要求楚王去王号、削国土,恢复到西周时期的状态,那样的话,我们楚国还如何能够世世代代、堂堂正正地坐拥数千里方圆的国土?况且,当年周文王在丰,武王在镐,都只有百里方圆的土地,最终却成为了天下人的王。现在如果再赐给孔丘封地,孔丘身边又有这样一大批贤弟子辅佐,其发展不可限量,恐怕也并非我们楚国之福啊。”

子西的说辞一半可笑而一半精辟。可笑的是,孔子再祖述西周,掌权后也不至于迂腐到让楚国自削国土的程度,这个完全是对孔子的歪曲。精到的是:孔子之所以仆仆于道路而不得诸侯重用,大半是因为不敢用。孔子身边团结着一大帮能干的弟子,孔子既用,这些弟子自然也要重用,这么个流动政府一旦扎下根来,是不难架空任何一国的国君的。这样,不但别人国家的臣子丢了饭碗,国君也必然没有好下场。

即使昭王再想兴国,在这一点上与其他诸侯还是有同感的,加上子西既是国家令尹,又是自己的哥哥,他明确反对,昭公也只得作罢。昭王去世的当年,孔子就满怀缱绻地离开楚国,再次来到了卫国。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