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寒露:在极端物质困乏时期对父亲的眷恋

父亲们的忙碌,成为了家庭的核心,成为了物质的重要承担者,成为了物质生存处境中的希望。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说过:父子斗争一直贯彻于人类历史的始终。但同时,父亲更是子女成长中的经济支柱,是最重要的物质支付者;在精神上,父亲代表着安全、美满、幸福等。

正因如此,《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的寒露,在被诱骗怀孕,母亲神经错乱直至自杀,家庭崩溃之际,仍然南下,踏上了茫茫的寻父之旅,这是在极端的物质困乏时期对父亲的深深的眷恋。

李四的三个孩子并非良心泯灭之人,他们回家奔丧时的悲痛——“从后半夜一直哭到天亮,他们除了哭还是哭”,“他们捧着我父亲的骨灰,一路哭个不停。听那司机说,他们的哭声,把他弄得手都软了,脚也软了。

有几次踩刹车都不灵了,差点把车开到山脚下。”祭奠父亲时的忏悔是真诚的——“回家后马上拿父母的相片去放大,然后各家摆放在屋里,每家都给父母做一个灵堂,一直做完七七”,“决定每年清明都要回到山里来,回来给父母烧香,回来给父母扫坟,就是天上下着刀子也不能免掉。”

他们对父亲死亡的愧疚与自责,发出于他们对父亲养育之恩的感激,回到山里,就是回到父亲的身边,他们眷恋着那个给予他们生命、走出“山”到达“城”的代表希望的神灵。

在《被雨淋湿的河》中的晓雷,冒着生命危险而得来的血汗钱毫不犹豫地掏出来给父亲看病,在为父亲讨回公道之前仍不忘交代“我”把钱转交给父亲,以及那时那种“异常地纯净而感人”的眼光。

在不畏老板淫威所折服,不为金钱所诱惑的他,却把生命交给了为父亲讨公道的路上!他的行动虽然单纯得有点可悲又可惜,但是我们不能不见到他叛逆中那对父亲养育之恩的深情回报。

父亲,不仅给予了子女生命,同时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为子女的物质处境提供了希望和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物质生存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改善,但是生存的质量是无止境的。

解决了温饱便要求富裕,达到了富裕还要奔小康,同时人是高级动物,追求的不仅仅是生理本能的需要,更应有理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因而,在子女们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更成为他们在精神领域里困惑与痛苦之时的精神希望。父亲,承载的是一种中华文明的原始精华,是现代社会众多子女眷恋的“精神之父”。

寒露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由失父失身失学到失家,承受了可以说是人世间极至的生存苦难,但她并没有陷入绝望崩溃的境地,是什么支撑着这个受苦受难的女孩?是父亲!

虽然作品中的父亲是冷酷无情,不负责任的,虽然“我的遭遇都是由我的父母造成的”,可是文章的末尾是这样写到:“最后她南下踏上了茫茫的寻父之旅。”

此时的父亲,不仅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更象征着精神上的安全、美满、幸福、权威、力量和尊严;在深层次上父亲书写出了整个中华民族、人类生命力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