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古代曾号称“八百里洞庭”,可想而知资源有多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南集“四水”,北调长江,是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湿地类型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白鹤、黑鹳、中华秋沙鸭、鸳鸯等无数珍贵的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洞庭湖上,还有一种十分神秘的大型野兽,它们成群结队在岸滩上奔跑。它的出现曾令当地渔民感到一阵恐慌,按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从未见过如此怪异的动物”。
在洞庭湖水位下降时,当地渔民在露出的滩涂上发现了一些“怪物”,从外形上看起来应该是一种鹿类,因为有些个体头上是长有鹿角的。
但是不少人也提出了疑问,因为它与人们常见的鹿又有较大的区别,整体看上去像马像牛又像鹿。于是“从湖底走出来的怪物”等消息不胫而走,引来许多渔民的恐慌。
在洞庭湖发现“怪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专业科考队的耳中,于是迅速组织了人员进行科考,最终揭开了这一野兽的谜底。
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的“四不像”
其实人们说的这种像马像牛又像鹿的“怪物”,有属于它自己的名字,叫麋鹿,属于鹿科动物。
它的外形很有特点,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像驴,与神话故事中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如出一辙,因此麋鹿也有“四不像”的称号。
麋鹿是一种大型鹿类,性二态特征明显,成年之后雄鹿的体重可达200千克以上,头上长有较大具分叉的鹿角;雌鹿的体型比雄性略小一些,且头上没有角。
初次见麋鹿的人,一定会被它们的雄壮所惊讶到,它比起我国一般的鹿类来说都要威武,头大而吻部狭长,四肢粗壮,主蹄宽大,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
这是一种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的鹿类,古人对麋鹿的记载也有很多,从春秋战国时期至清朝,都有大量的史料可查。
它是古人们重要的狩猎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因此自汉朝之后,由于狩猎过度,导致野生麋鹿的数量日益减少。
曾一度濒临灭绝,是世界珍稀动物
我国是麋鹿的原产地,但是你知道吗?麋鹿曾在我国一度消失掉了。古代皇家喜欢狩猎麋鹿,导致野生麋鹿数量日益减少,到了清朝的时候,几乎只剩下二三百头麋鹿被圈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中。
1865年,一位法国的传教士无意中发现了麋鹿,于是通过贿赂的方式从苑守卒那里弄到了两头,制成标本之后送到巴黎,一下子就在国外引起了轰动,因为在当时的分类学上,并没有关于麋鹿的记录。
自此之后,英、法、德、比等国陆陆续续通过明索暗购等各种手段,从北京南海子猎苑弄走几十头麋鹿,养在他们国家的动物园里面。
1900年,八国联军将南海子猎苑洗劫一空,抢走了所有的麋鹿,自此麋鹿在华夏大地上绝迹了。
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原产于我国的动物,才重新被引回中国,随后在曾经的皇家狩猎场遗址上,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以保护麋鹿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标志着麋鹿开始在我国的重新繁衍之路开始了。
在往后的岁月里,又陆陆续续成立了江苏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等以麋鹿为主题的保护区。
洞庭湖的麋鹿是怎么来的?
在当时我国设立的一些麋鹿保护区时,并不包括洞庭湖,那么当时洞庭湖上面的麋鹿又是从哪来的呢?
专家学者们认为,可能与1996年的那场大洪水有关,洪水淹没了石首麋鹿自然保护的大片区域,并冲破了围栏,于是一群麋鹿开始逃离保护区。
它们渡过长江进入洞庭湖,发现湖边的芦苇丛草势茂盛,非常适合居住,于是便上岸在这里定居了下来。随着水位下降,麋鹿也逐渐被当地渔民发现,进入大众的视野。
洞庭湖本就是麋鹿祖先们居住的地方,这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1998年之后,洞庭湖的麋鹿成为了真正的自然野化的种群,数量逐步上升。2016年3月,又从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进了16头麋鹿,并开始野化生活。
截至2020年9月,已有24个省份引进了麋鹿,饲养点和放归地总共81个,我国的麋鹿种群数量达到了8000头,它们在野外的生活,已趋于稳定。
麋鹿是一种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的大型鹿类,营群居生活,擅长游泳,所以它们才能游过长江进入洞庭湖生活。它们有宽大的蹄及蹄间有皮腱膜,非常适合在沼泽地上活动,长而多毛的尾巴,有助于赶走蚊蝇飞虫。
它们是一种比较温顺的鹿类,即便是占群公鹿,在见到人的时候也会迅速跑开,所以当初在洞庭湖发现它们的时候,人们想要近距离拍到麋鹿的身影,才会有那么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