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闻之色变的肺结核,竟是19世纪欧洲贵族,“最时髦”疾病?

结核病是一种异常难缠的传染病。而肺结核杆菌可能在十四世纪后的欧洲族群中,因为取代麻风杆菌而受到重视。

某些专家认为,这种病在欧洲群体中的发生率,在十七世纪达到巅峰,然后在十八世纪下降;之后,到了二十世纪,又在居住及营养环境欠佳的工业城镇居民间,再度崛起。当然,上流社会也很容易被传染上;事实上,在十九世纪早期那几十年,“肺痨”在文艺界里还挺时髦的。

然而,当柯霍于1882 年因宣布发现引发结核病的杆菌,而声名大噪之际,因结核病而死亡的人数(至少在英国如此),早已从1850年左右,开始显著下降。几乎又过了五十年之后,也就是1921 年时,一种对结核病部分有效的疫苗终于问世了。在那之前许久,有关这种疾病如何传播的新知,以及有系统地把肺痨病人隔离到疗养院中,加上扑杀带有结核杆菌的乳牛,以及禁止随地吐痰等简单的防疫措施,全都发挥了相当大的功能,使得这种疾病的肺部传染方式,加速撤出西方国家。

但在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原本与世隔绝,后来因为机械运输不断进步,而终于和外界接触的原始部落,结核病始终非常危险;而且,在大洋洲、亚洲及非洲大部分地区,结核病一直都是人们体弱及死亡的一项主因。

二次大战期间及战后,抗生素药物登场,它们能攻击杆菌,却不会对人体造成大碍,这点意味着,在能够提供现代医疗服务的地区,结核病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攻击力度。由于疟疾在二次大战后戏剧性地消退了,因此结核病整体而言,算得上是世上分布最广、而且也最持久的人类传染病,每年死亡人数约为三百五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