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不给筷子,周亚夫走后,汉景帝:此人绝不能留

读过《细柳营》的人都知道周亚夫这个人物,铁血铮铮的汉子,不畏权贵,天子文帝来了也依军规行事,他部下也只听将军命令,不听文帝命令,尽管文章最后文帝离开时还对他大加称赞,认为他治军有方,但实际上周亚夫这个人物的结局却是一场悲剧。

其实从这篇课文就可以看出来了,周亚夫为人刚毅,情商太低,他虽然战绩硕硕,但为人做官全然不懂变通,如此鲁莽的人,给自己招惹杀身之祸是迟早的事情。

只是周亚夫万万没想到没想到,这场杀身之祸竟然是一顿平平无奇的饭局引起的。

若想深究此事,还得从周亚夫的身世说起。

周亚夫是绛侯周勃的儿子,周勃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位高权重,作为周勃的儿子,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自然就有些心高气傲。

作为名将之后,周亚夫也随父亲,从小就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周勃在发现儿子的天赋后,便重点培养他军事方面的才能。由于他是次子,因此没有世袭的权利,长大后的他到了河内当郡守。

当时河内有个老妇人特别擅长看面相,周亚夫听说这一件事之后,就派人把她叫到自己的府邸,让她帮自己看面相。

老妇人看着他的面相就跟他说,他的面相是属于尊贵之相,不久之后定会封侯加爵,而且以后还可能做到丞相的官位,但是最后却会因为解饿而死。

周亚夫听完哈哈大笑,觉得老妇人的话前后矛盾,首先自己身为次子,绝对没有加爵的可能,再者如果自己真的飞黄腾达了,又怎么会被饿死呢。他觉得老妇人是无稽之谈,也不将她的话放在心上。

事有凑巧,三年后周亚夫的哥哥因为过失杀人而被剥夺了侯爵的爵位,汉文帝觉得周勃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巨大,因此不愿意就此革掉他的爵位,便叫他找个儿子来代替,周勃便选了周亚夫。

当时的匈奴极其猖狂,不断进犯西汉北部边境,汉文帝急忙调派将士镇守边疆,当时文帝派出三队军队,一队是驻守灞上宗正刘礼,一队是驻守棘门祝兹侯徐厉,另一队就是驻守细柳的周亚夫。

文帝为了鼓舞士气,便亲自到边防巡视,当他到达灞上和棘门后,皆得到了天子应该得到的对待,但当他到达周亚夫驻守的细柳营后,想要进去去被驻守的士兵拦住。

不仅如此,士兵还要求他军营之中不得车马疾驰,让天子恪守军规,就连周亚夫见到文帝后,也不行跪拜之礼,而是以军中之礼相见,文帝劳军完毕,文帝回朝。

一般天子受到这等耻辱,回去早就一道指令把周亚夫给砍了,但文帝不一样,他反而觉得周亚夫做的很好,作为将军就该这样严治军队,回朝一路反而对周亚夫赞叹不已,甚至还在后来将周亚夫升为中尉,负责京师的安全。

直到文帝去世之前,都对周亚夫十分赞许,他在去世前一刻还对自己的儿子刘启提起周亚夫,说周亚夫可以重用。

景帝三年,吴王、楚王等因不满景帝的政策,趁机发动叛乱;这时,景帝想起先帝的话,重用周亚夫,于是将周亚夫提升为太尉,派他平定叛乱。

当时七国联军正攻打梁国,梁国向天子请求支援,周亚夫看清形式,于是对景帝说出自己的计划;他认为叛乱军的实力很强大,如果正面对抗,很难取胜,不如放弃梁国,先断其粮食,再伺机而行。

景帝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想法。

于是周亚夫进军前往灞上,后转到昌邑城,并且驻守在昌邑城不出来。梁国被叛乱军攻打急了,三番五次的向他请求增员,但周亚夫都不为所动。眼看梁国就要支持不住了,梁国只能向景帝发难,景帝于是下旨让周亚夫出兵,周亚夫受到圣旨后,却依旧不出兵。

虽然他不出兵,却早就派人暗中截断叛军的粮食,叛军没有了粮食,只能放弃梁国来攻打周亚夫。

叛军没有了粮食,很快就失去锐气,周亚夫也趁此时机追击,大获全胜。平定战乱后,大家都对周亚夫的运兵能力赞叹有加,唯有两个人对此心有芥蒂。

一个是没有及时得到支援的梁国领主,一个便是下旨的景帝。

尽管周亚夫抗旨,但最后还是平定了七国之乱,为什么景帝当时还心有芥蒂呢?只因景帝在位才三年,朝廷依旧有很多人不看好他,而且他的某些改革也动了别人的蛋糕,统治十分不稳定,这是周亚夫的抗旨,无疑是在他心里扎下一根刺。

若说周亚夫作为将军为打胜战抗旨无可非议,那么接下来他做的事情,就是自掘坟墓。

丞相陶青卸任后,景帝就命周亚夫为丞相,对于周亚夫,景帝虽有不满,但依旧非常器重。可惜周亚夫虽然行军打仗能够摸清敌人的心思,但在朝当官却摸不清天子的心思。当时景帝有意要废掉太子刘荣,于是就找周亚夫商量,周亚夫却极力反对,从那时起,景帝就对周亚夫敬而远之。

而早就对他心有不满的梁王,每一次来京都要到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导致太后对周亚夫的印象也不好。于是太后也会向景帝抱怨,景帝对周亚夫也就越来越疏远。

如此,周亚夫在朝当官并不痛快,心中积攒的愤懑也多,而景帝看到他也不痛苦。后来又发生了两件事,直接使景帝起杀他的心。

一件事是窦太后想要景帝封王信为候,王信的皇后的哥哥,也是太后的侄子,太后有护短之心,但景帝却不太乐意。于是他就找丞相商量,周亚夫自然也是反对的。

按理说,他反对,景帝也反对,两人不拍而合,正好消除之前两人之间的芥蒂,但周亚夫偏偏性格太差,情商太低,他竟然搬出先祖的祖训来压制封侯这件事,瞬间把一件小事变成大事,让景帝感到十分无语。

后来,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有意要归顺汉朝,景帝知道这件事情后特别高兴,他非常支持他们的归顺,于是想给他们封侯。

景帝认为这样做能有激励其它匈奴人归汉,但周亚夫却不这样认为。他又一次跟景帝对着干,尽管他说的合情合理,却不符合景帝的想法,景帝甚至觉得他的思维过迂腐。

周亚夫一气之下就佯装生病要辞职,没想到正符合景帝,景帝当即就允诺了。

虽然景帝跟周亚夫之间的冲突不少,但景帝依旧念及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功绩,还有先帝的嘱咐,他依旧想要重用周亚夫。

景帝有意要周亚夫辅佐太子,但他又怕周亚夫无法胜任此重担,于是打算测试一下他。

景帝在宫中设宴,招人唤周亚夫进宫,并特意嘱咐宫女,不要在周亚夫的座位上放筷子。周亚夫来了之后,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没有筷子,顿时气得脸发黑,怒气冲冲的向宫女质问自己为什么没有餐具。

景帝看到他沉着脸时已经心有不满了,再看他怒火冲天质问宫女的样子,便笑着问他,天子请他吃宴席,还不能让他感到开心吗?

周亚夫瞬间下不了台,顿时羞愧难当,不过他也明白了,这是天子的把戏,叫他更是羞愤。于是他不情不愿的下跪向天子谢罪,景帝也就原谅他,让他起来。

但鲁莽的周亚夫起身后竟然直接就走了,把景帝都搞无语了,景帝看着他直摇头,也就放弃了让他辅佐太子的想法。

周亚夫回到家后越想越气愤,他一生戎马,就没有受到过这般侮辱的,要知道文帝器重他,国家的安定都是靠他打下来的,他认为景帝理也应像文帝那般器重自己才对。

但他忘了,时代变了,思想要改跟着变动才对,可惜他只陷入自己的死胡同里,固执且执拗。

偏偏他儿子周阳觉得自己老爹一把年纪了,整天气鼓鼓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去世,于是就先给他准备起后事来。

周阳想到父亲一生都在打战,于是就安排人打造甲盾,到时发丧的时候可以用。可惜周阳为人苛刻,东西又催的急,又不想给钱,结果给他打工的工人不乐意了,转头就把他举报了。

西汉时期甲盾是禁止买卖的,景帝知道这件事后,就派人去问。人家到了周亚夫家里问周亚夫,谁知周亚夫还气着呢,对前来调查的人问的问题总是答非所问,这人回去后就把这件事告诉景帝,景帝一气之下就直接让廷尉去审理这件事。

没想到廷尉一开口就问他为什么要谋反,这顶莫须有的罪名直接扣在周亚夫头上,让他既羞愧又愤怒。

他愤怒的反驳说是不孝子给他做的丧葬品,根本没有谋反的想法。

廷尉见他生气,于是逗他说,怕是死后要在地下谋反吧。周亚夫听完更是怒火冲天,回到家后就不吃饭了,他要绝食抗议,不管别人怎么劝阻,就是不听,绝食五天后他就吐血死了。

所以,人不能太心高气傲,在其位谋其职,还要懂得察言观色,不然最后害死的还是自己。

文/史小酱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