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摊丁入亩”?专家:作用有限

中国人口在清朝出现了激增现象。从顺治年间至道光年间,仅一百多年的时间,就爆炸式的由约七千万增长到四亿。

不要小看这“四亿”数字,要知道即使按照最高数量估算,在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量达到顶峰,但总数也不会超过两亿。明代以前的历代人口数量更是无过亿记录。

而清朝的人口数量在顶峰时,甚至占到世界总人口的约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是,尽管清朝人口爆炸增长的这一百多年间,西方各国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近代社会,但是中国仍然处于生产力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

那么,清朝是如何在农耕文明占主导的古代,实现人口数量爆炸式的增长?

一些学者将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清朝雍正年间实施的“摊丁入亩”土地政策。

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清初赋役制度继续沿袭明朝“一条鞭法”,按地丁双重标准征收赋役,地有地税,丁有丁银。

丁税的征收虽有一些已摊入田亩中,但按丁纳银仍是无地少地农民的大负担。因此,农民经常隐瞒户口,甚至不敢落户垦荒。

康熙即位后的四五十年间,全国人口数始终停滞在1920万--2000多万的水平上。同时,由于清初战乱不断,很多农民失去土地逃亡,加上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致使“穷民有寸土全无而受丁银之累者,富户有田连阡陌而丁银与穷户相等者,苦乐不均”。。

为缓和社会矛盾、增加人口、保证税收,清政府在明朝“一条鞭法”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实际变化情况而实行了赋役制度的改革,“摊丁入亩”应运而生。

“摊丁入亩”的一般做法,是把全国各省的丁银数额,平均摊入该省各州县的田赋银中,按每一两田赋银均摊若干丁银计算,然后一起“输纳征解”,故称“摊丁入亩”,又称“丁随地起”“地丁合一”。

在推行“摊丁入亩”的同时,雍正年间还实施“火耗归公”和“官绅一体当差”等改革赋役制度。

这些措施与“摊丁入亩”制度一起健全清代中期的财政制度,相对科学地简化了税制,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家财政收入状况逐渐好转。

不过,“摊丁入亩”还是处于封建生产关系中的税赋改革,本质依然是加强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无法达到真正改善底层民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无法摆脱之前税制改革偏离初衷的怪圈。

实际上,在推行过程中,各种税赋一律被摊入田赋,民众的负担根本没有任何减轻,甚至还有增加的。之后,由于王公贵族的阻挠反对,清政府不得不停止实施“摊丁入亩”。

因此,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除了“摊丁入亩”的实施外,还有以下原因。

首先,政治稳定,在没有大规模战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人民得以休养生息。

与汉、唐、宋、元、明等朝代一样,清朝建国之初,社会逐渐进入稳定时期,位人口增长奠定基础。加上既无外敌,又无内患,且大统一的清王朝,为人口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其次,美洲高产农作物,如土豆,玉米,红薯等引入,养活更多了人。

当时美洲高产农作物,如红薯、马铃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的传入,使人们原以粟、稻、小麦等为主的食物结构发生变化,食物的来源也增加,人类的生存边际也得到扩大。于是,中国传统的生育思想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

再次,大规模开荒屯垦。

经过明末农民战争,自耕农民大量增加,一是一些佃农在战争中获得土地,一是清政府大批扶植垦荒。

自耕农的大批增加,是清初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但是,人口爆炸也增加了粮食压力,人们不得不围湖造田,砍伐森林等。于是,湖广填四川,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人民开辟了更多的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