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没能当上大官?

“诗仙”李白才华横溢自是无人不知,但对李白自己来说,他的理想抱负却不仅仅局限于诗歌。在李白看来,真正的大丈夫应当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因此,李白的大半生其实都是在向这方面努力。

开元十八年(730年),年届而立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都城长安寻求从政机会。他寓居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别馆,期间还拜见了宰相张说以及一些名流政要。然而,此时的李白虽已能勉强挤进上层社交圈,但大家只认可李白的诗才,而不认为他在别的方面有什么特殊能力,因此李白想通过贵人引荐入朝为官的希望最终落空了。

在长安待了一段时间后,李白自知求官无望,只好怏怏离去。在此后十余年时间里,李白跑遍了大江南北,名气也越来越大。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好友、唐代著名道士吴筠在奉诏入宫后向唐玄宗大力推荐李白。当时唐玄宗也对李白这个人物有所耳闻,因此便下诏征李白入朝。

在接到天子诏书那一刻,李白欣喜若狂。他赶紧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该诗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以看出李白当时那种喜悦和自负的心境。

天宝元年秋,李白第二次来到长安,被任命为翰林待诏。当时的翰林不是什么重要职务,其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说白了就是把全国那些有才艺专长的人征召入宫授予官职,天天锦衣玉食供养着,相当于天子的门客。

李白想要在政治舞台上一展抱负,但翰林待诏这个职务显然是不可能有什么实际作为的。而且他也跟别的翰林待诏一样,入朝被授予官职后就天天闲着无事可干,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两年多时间。

天宝三载(从唐玄宗天宝三年开始,改“年”为“载”),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兴庆宫赏花。玄宗命宫廷乐师演奏助兴,但又觉得旧词曲太老套,无新意。于是他召李白入宫给“金花笺”填新词,李白当即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词三首》把牡丹和杨贵妃放在一起写,既是夸花,更是夸人。唐玄宗看过后龙颜大悦,从此对李白的才华有了更彻底的赏识。

李白本以为凭这三首诗能让他得到皇帝重用,可唐玄宗虽爱其才,但始终也只是将他看成是一位诗人而非治国之才,因此李白的期望再度落空。

眼看职业遭遇“天花板”却无法突破,李白逐渐心灰意冷。天宝三载秋,李白主动请辞,重新开始了“浪迹江湖,终日沉饮”的生活。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入庐山屏风叠隐居避难。当时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邀李白到其帐下出任幕僚。李白以为这或将成为自己在乱世中一展抱负的舞台,于是欣然接受。

然而李白万万没想到,永王并没有做到拯救万民于水火,反而是一心想要同唐肃宗李亨的朝廷分庭抗礼,甚至妄图占据江东半壁江山。

没过多久,永王兵败被诛。李白身为永王幕僚也受到牵连,被判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好在李白的运气不差,在流放途中就遇上朝廷大赦。惊喜交加的李白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逝,终年六十三岁。李白一生都怀揣经世济民梦想,但却始终欲求不得。或许在李白的眼中,他自己不算一个真正的成功者。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王侯将相与“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李白相比,前者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