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文定
字数:3673,阅读时间:约7分钟?
编者按:谈起万历帝,很多人都能想到那句“明之亡,实亡于万历”。到了明朝中晚期,特别是万历一代,官员贪污腐化成性,党同伐异,百姓也民不聊生。各地追加赋税,民不聊生,导致各地民变四起。其实,明代后期兵变才是心腹之患,据史料查证,明末兵变每年几十起,明政府也为此头痛不已。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明朝后期兵变不断,本期就从万历年间的明缅战争后的金腾兵变聊一下。
缅甸地处东南亚中南半岛西部,与中国云南省交界,很早就与中国的官方与民间有密切往来。中国史料对缅甸的印象是“地在云南西南,最穷远。有城郭庐舍,多楼居”。我们有时称缅甸叫朱波,宋宁宗(1195-1294)时缅甸与波斯等国向中国赠送过白象,与中国始有通贡关系。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世祖忽必烈屡派兵征讨,最终又恢复通贡。明朝建立以后,长期采取“怀柔远人”的政策,远国一来朝贡,薄来而厚往,凡愿维系表面上的“臣属”友好往来,即,承认中国宗主国地位的,一概给予冠带,设立宣慰,维持官方关系。而实际上他们仍是一个独立王国,缅甸情况也是如此。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闻缅甸首领板南速刺不远万里来朝进献方物,厚赠之,次年即置缅中宣慰使司,以首领卜刺浪为使。
缅甸控诉百夷思伦发侵凌,明朝还遣使居中调停。永乐元年(1403年)缅甸另一首领那罗塔遣使入贡,“愿臣属中国”,乃赠冠服、印章,设缅甸宣慰使司,其地遂有两个宣慰使,但都保持良好的通贡关系,三年一朝,往来不绝。洪熙年间缅中宣慰使司逐渐消亡,只剩缅甸宣慰使司。实际上明朝的实际控制区也以此为界,在人们的意识中缅甸已为外国,中间邓的过渡区域如木邦、八百等是一块缓冲区域,再内就是永昌、腾冲,已是明朝实际控制的内地区域。明英宗正统年间征麓川叛酋思任发,思氏为缅甸所获,拒不引渡,并以此要挟赏赐,索要土地,给双方关系蒙上阴影。其实缅甸本身也是一个分裂且动乱的国家,改朝换代颇为频繁,对明关系也受其影响而时好时坏。嘉靖初年,明朝边境的孟养宣慰司以缅甸掳去首领思任发而结下怨执,孟养宣慰使思陆之子思伦遂联合木邦孟密发兵袭缅报仇,破缅甸,杀宣慰使莽纪岁并其妻子,瓜分其地。缅甸向明朝方面提出交涉,明朝命永昌知府严时泰、指挥王训调查此事,结果反被思伦赶跑。此事狼狈收场,不见下文,缅甸遂“大憾”,对明朝态度发生转变。
缅甸虽亡,而莽纪岁的儿子莽瑞体却侥幸逃脱,投奔洞吾(东吁)其母舅家,洞吾酋长视为己子,悉心培养。莽瑞体长大后,继职为洞吾酋长,“沉鸷善用兵”,首先通过古喇内乱而树立威望,附近部落望风畏服,莽瑞体南征北战,领土迅速扩大。1535年灭白古,击败插手内战的葡萄牙雇佣兵。四年后称下缅王。次年又侵暹罗(今泰国),挑起两国连绵不断战争;1541年又屠马都八,将城中葡萄牙、意大利、希腊、犹太、亚美尼亚等十余国在缅商人财富劫掠一空后予以斩杀。次年又屠卑谬,再人蒲甘,占领蒲甘后加称上缅王,基本完成了统一缅甸的大部分计划。1544年,莽瑞体征服缅甸的掸旌,但杷竿於瓦、蒲甘等重镇,建都东吁(即洞吾),开创了缅甸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东吁王朝(1531-1752)。
遗憾的是,缺乏国际视野和国土意识,而且主权和疆域观念模糊的明朝,并没有意识到东吁王朝对国土蚕食,这个不断提出领土要求的国家,会成为心腹之患。万历九年,缅甸的莽应龙死去,他的儿子莽应里继承王位,他继承王位后,野心暴涨,不予余力的向北扩张。万历十一年,他率领缅甸军攻陷施,顺宁、盏达,深入明朝国境几百里,兵力直指大理。缅甸拿下的城池开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万历帝闻讯,怒不可遏。迅速派名将刘綎和邓子龙前往云南进行围剿。明军到了云南后,迅速召见当地土司,在当地土司的配合下,刘綎和邓子龙在攀枝花大破缅军,取得攀枝花大捷。随后明军乘胜追击,老将邓子龙率领军队军队收复了湾甸、耿马。而将门虎子刘綎率领军队长驱直入,一路收复了蛮莫、孟养和孟琏。当地附逆的大小土司纷纷归顺明朝,明缅战争暂时告一段落。本来,刘綎和邓子龙可以凯旋而归,加官晋爵。没想到一件小事的发生,酿成了大错。
万历帝听到大败缅甸,龙颜大悦,认为这次大胜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原因实与刘邓二人连年大破缅军,使对方产生巨大的恐惧心理有关。于是万历帝对主将邓子龙,刘綎予以奖赏。由于当时户部财政紧张,正月下达的犒赏迟迟不见踪影,这已经让常年在外征战的明军将士十分不悦,动乱一触即发。到了当年四月,万历帝看到并未发放赏银,再次催促犒军,但这个时候户部依然借口云南矿银五万已用于湖广的采木,云南巡按李彦章提议说,云南中途遥远,运饷很难,平均运三四两饷银的代价就是折米一石,有点得不偿失,希望援引正统年间王骥征麓川之例,转饷于邻省贵州,两广。于是兵部想了一个折中之策,打算用南京户部储银的十万两,作为犒赏云南部队赏银,这一提议,万历认为很有道理就批准了。但是,领导的出发点是好的,只可惜下面的人却把好事做成坏事。
万历十三年三月,刘綎手下金腾、武宁募兵因裨将廖文雅、王化龙克扣粮饷而发生骚乱。刘命令爱将张应龙处理,并提高赏银,说是先到领赏者多给银二钱,希望通过这样来缓解冲突。没想到,消息传出其他将士闻讯赶来,围住张应龙索要银两,可怜的张应龙一时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只好将自己口袋里的白银二十两给他们。将士们索要银两不得,居然乘风举火,烧毁居民一百七十余家,腾越知州抱印而逃。消息传到刘綎耳中,知道这下闯了大祸,立即自蛮莫赶到现场,并以五百名亲兵自卫,与乱兵相互僵持,乱兵被勉强劝回。得知消息的金腾兵备副使傅宠、永昌同知陈克俊,通判陈晨,守备李应南商量追加犒军费用,除上次鼓噪主犯不给赏外,其余二千七百人于演武场颁发赏银。
开始官员们准备每人赏银五钱,引起刘綎异议,认为给少了士兵肯定不依不饶,必请给足一两,于是共费银五千两左右,同时下发月粮。出了这么大的事,巡按御史李廷彦马上报此事经过,万历帝听到这个处理结果后十分愤怒,指责这些士兵恃功邀赏,胁增赏金,蔑视法纪;但云南实在太远,那些士兵也的确立有战功,最后处理的方案,仅对军中有关责任人,以“抚驭失宜”的罪名处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其实,金腾兵乱的责任本在于赏功过迟、将领涉嫌贪污所致,但是却暴露了明朝的结症所在。同时刘綎自己也暴露出致命的弱点,贪图钱财,这不仅仅是他一人的弱点,是整个明代武将的弱点。
从明史中我们可以得知:綎,将家子。父显部曲多健儿,綎拥以自雄。征缅之役,勒兵金沙江,筑将台于王骥故址,威名甚盛。然性贪,御下无法。兵还至腾冲,甲而噪,焚民居。綎在蛮莫,闻之驰至,犒以金钱,始定。思顺恐祸及,叛归莽酋。诏革綎任,以游击候调。会綎解官至沾益,世曾喜,令与裨将刘绍桂、万鏊分道讨。綎直捣继荣寨,拔之,获其妻妾数人,继荣逸去。隆有义部卒斩继荣首以献,贼尽平。初,挺破继荣,有论其私财物者,功不录。日后,与刘綎一起抗倭的将领陈璘也有贪污腐化的嫌疑。在平定播州杨应龙时,陈璘曾向主帅李化龙投贿,结果遇上刘綎的家丁被李化龙抱头窜出,陈璘见状也立即狼狈而逃,一时间成为了百姓饭后的谈资与笑柄。
其实刘綎为将,几起几落,但“性骄恣如故”,曾经因为小事对马湖知府詹淑拳打脚踢。之后在得知要征讨杨应龙时,又“逗留,多设难以要朝廷”。这与当时社会风气有关。我们知道,自从北宋开国以后,重文轻武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不二法则。虽然在明初的时候,武将勋贵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被压制的,即使在永乐时,武将的地位也是受到压制的,到了土木之变后,武将集团受到毁灭性打击,自此以后武将处处受文官掣肘,很多武将都自称丘八,文官也是看不起这些粗人,所以当时的风气就是不与文官搞好关系,可能无妄之灾就要从天而降。
加上万历以后的军纪败坏,为了向上行贿,武将的贪贿之风比起文官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普通士兵当兵只是为了少之又少的军饷,但得知自己拼命拿到的赏银被推迟发放甚至克扣,自然也就触犯了他们的底线,兵变也就是旦夕之间的事了。明帝国武将上层与士兵底层的矛盾随着战争的频发也变得日益增加。
这种现象不仅仅体现在西南战场,整个明朝都在上演。在后金女真兴起后,明廷加派辽饷,而大部分军饷都被贪墨,所以可以看到明末兵变频繁就和吃饭一样,随时随地发生,而明朝的战斗力量也就可想而知。帝国最高决策者面对兵变却是零容忍态度,只会杀鸡儆猴,将领头闹事的斩首示众,发放贪墨军饷,以为就此了事。
其实这种做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兵变也只是各种矛盾的一个综合表现体。
最后我们用黄仁宇先生的一段话来结尾吧:
"明朝不能发挥本身力量,不能引用军事科技非止表现于一时一事,而有官僚组织和社会状态为背景,积习已成,明朝对后金的战争无非是一朝弱点无情的暴露"。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文定,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