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韩国之间一直有着围绕各项"传统文化"的争执,光是2020年,在全球疫情肆虐,经济活动低迷的这一年两国就发生了几起类似的纠纷,譬如于正正在拍摄的明朝历史剧中的戏服被韩国人质疑抄袭"韩服",又比如四川向ISO申请认证泡菜的制作工艺,又被韩国人质疑是"文化剽窃",似乎每当中国人说些什么,韩国人就会跳出来跟我们杠上,连地名都可以争执一番。
韩国、湖北傻傻分不清楚?
在韩国的江原道(相当于中国的省),有一个郡(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县)叫做襄阳郡,各位一听这地名是不是很熟悉?这襄阳不应该是在咱们中国的湖北吗?
是不是只是巧合的重名?有人估计心里会冒出这么一个想法,那且再往下看,这韩国襄阳郡里有着不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汉江、岘山和山上的堕泪碑、鹿门山和山上的寺,还有襄阳古城等等,不但如此,在韩国还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谷城郡,熟悉湖北襄阳的人看到这里肯定会非常震惊,这地名完全就是高度重合!
汉江、岘山、鹿门山这都是湖北襄阳城周边的景点,怎么一窝蜂地跑到了韩国呢?这当中其实有着一段历史的演变。
在今天我们研究历史时,会发现古代其实是存在过数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最著名的要算两晋之交的衣冠南渡了。
大量的中原难民逃入江南,使得南方经济开始得到开发。然而这其实并不是最早的人口迁移,而且从北往南也不是唯一的迁移路径。
在《史记》中就有过类似的描述,武王灭商后,商王族后裔箕子便带着一部分的殷商后裔迁徙到了东北,被武王分封在朝鲜,成为在朝鲜半岛立国千年的箕子朝鲜。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在中国南方不断扩展,兼并消灭了很多小国和小部落,其中有一部分的部落比如辰国、卢国等不愿意接受楚国的统治,相约整体迁移,辗转也来到了朝鲜半岛,逐渐发展成"三韩":马韩、辰韩、弁韩。
在《后汉书》里就记载着三韩之地"皆古之辰国也"。
这些地区的移民到了新的土地,都很习惯将故土的地名带过去,到了元代,这样的情形发展到了高峰。
南宋末年,宋朝和蒙古在襄阳地区爆发了历时40年的争夺战,1273年襄阳沦陷,大批的宋朝军队被元朝俘虏。此时元朝统治者忽必烈已经酝酿着攻打日本的计划,然而他发现刚刚结束战争的朝鲜半岛无力调拨庞大的军队,恰好宋朝被俘虏的士兵就成了上好的补充兵员,这批宋军许多熟悉水战,是渡海作战的不二人选,
于是便大量的故宋部队被改编调配到了朝鲜半岛,后来元朝入侵日本因为天气原因不了了之,这支宋朝军队里许多人都留在了朝鲜,为了纪念故土襄阳,他们将故乡的习俗和地名都带到了朝鲜。
襄阳、江陵、丽水、广州、海南……除了襄阳,韩国和中国重叠的地名简直一言难尽。
冲突中的中韩传统文化
前些年,一个标题为《还记得当年韩国申遗"端午节"事件吗?》,在网上瞬间冲上了热搜,
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应对国内一些说法称韩国将中国端午节申遗窃取了中华文化的说法,试图给韩国洗白。
在该文章中提到,在韩国申遗的"端午节"全名叫"江陵端午祭",在申报的文件中第一句就写道"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这一个小插曲甚至还一度成为了后来国内网上所有给韩国辩护的文章的出发点,那就是"看,人家还是对天朝上国充满敬意的!"
有一位自称"文艺学博士"的网友话锋一转,进而说道"虽然韩国人也有些不厚道的地方,国人不搞清楚韩国端午申遗背后的门道就直接盲目地批判,这样的做法比韩国人的自大也好不到哪儿去。"
好一个博士!一手欲抑先扬玩得很溜。
事实上,韩国"不厚道的地方"可不是"也有些"那么简单,在韩国申遗的时候,中国自己都还没有对端午节进行申遗,韩国有剽窃的嫌疑。其二,韩国申遗后,中国端午节在正式的英文里就不能用"DuanwuFestival"了,因为申遗有规定,名字相似,内容相似的是很难通过的。
结果,中国的端午节,就成了"龙舟节"(DragonBoatFestival),是不是怎么想怎么奇怪?
端午不仅仅是赛龙舟,还包括背后一系列涉及传统的各种文化风俗,然而就因为被人抢注,搞得中国的端午节被动地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剽窃以为如果对这样明显的碰瓷都不能识别出来的话,这文艺学博士,读不读也罢了。
在对抗中觉醒的文化保护意识不得不说,韩国人这么一波操作确实很让人惊叹,但是说到底,假的就是假的,真要玩下去,你就输了。
韩国要碰瓷的不是一个断代了,不是那个失去了文字和语言,只会抱着羊皮卷捧着十字架的国家,而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官方历史远至公元前的历史古国。
特别是明朝以来,官方文献写得很明确,韩国前身的朝鲜王朝就是中原王朝册封的附属国,因此朝鲜半岛的服饰、文字以及其它的方方面面都深受中国影响,就拿韩国网友投诉于正抄袭"韩服"一事为例,引用韩国自己的历史文献《太宗大王实录》:建文帝以"朝鲜本郡王爵……特命赐以亲王九章之服……"所以,你们的王穿的"韩服"其实是大明皇帝赐予的……?
值得庆幸的是,遭到碰瓷屡屡陷入被动的中国经受住了教训,但也从事件中总结了经验:在国际化的现代,要懂得与时俱进地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对此也不再沉默,近年来从电视剧到综艺节目,宣扬民族文化的精品作品屡见不鲜,我们的国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充满了自信。
就在韩国将端午祭申遗的4年后的2009年,中国端午节成功申遗,同时在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的同一年,中国将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其墓葬一举申遗成功,常常将自己视为"高句丽人"后代的韩国民众气得发抖,但又无可奈何,只能不断用自己的话来解读高句丽文化,试图将之在文字上引申为韩国自己的东西,为此他们还剽窃了一幅图画。其实这个图画在中国的正式名称是"高句丽狩猎图壁画",绘画的是吉林集安高句丽王族墓地禹山墓区第458号墓。
结语
有人说过:"舆论这块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这句话包含了一个意思,就是"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而且"不作为"的结果只会越来越负面。
八十多年前,大文豪鲁迅用他犀利的笔触痛斥"拿来主义",既痛斥了国民政府崇洋媚外,也揭露了文艺工作者否定历史的投降倾向。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们又面临了一模一样的问题,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清楚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味地崇洋媚外,那么"文化自信"又将从何谈起?
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