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高血压?这7点决定了你的风险!

一份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10人中就有3人患高血压,血压控制率(成功将血压控制在标准建议的140/90mmHg以下)仅为4.2%。还有近4/10的居民处在高血压前期(血压范围在120~139/80~89mmHg)。研究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

高血压会大大增加心肌梗死、心脏病和脑卒中的风险。此外,高血压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更多原创阿尔茨海默病预防知识请点击阅读仁年健康专题[女性为何更易患阿尔茨海默病?怎么预防?]

那么你会不会成为高血压的后备军呢?

来看看以下这7点,它们决定了你的高血压风险:

1、高血压,介就是命。。。

你的父母或亲属有高血压吗?如果答案是“有”,你就很有可能成为高血压的后备军,介就是命。。。高血压是会遗传的,同样的危险基因还可能会遗传给你的孩子,因此别忘了对儿童进行常规的血压检查,也同样重要哦!

2、血压随年龄增长,女性血压会逆袭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35~39岁年龄段,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是女性的2倍(男性17.9%,女性8.8%)。但女同胞们别得意得太早,在55岁以后,由于失去雌激素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女性的收缩压将超过男性。在70~74岁年龄段,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反超男性(女性60.2%,男性56.2%),成功逆袭!

更多原创心血管疾病预防知识点击阅读仁年健康专题[简单6步呵护你的心脏]、[读完这6点让你更懂“女人心”]

3、高钠低钾致命组合


膳食中,钠盐(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钠盐会使身体储存多余的液体,这无疑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我国人群研究表明,膳食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膳食钠/钾比值与血压的相关性甚至比摄入量更强,高钠蓝(nan)瘦(shou)、低钾香(xiang)菇(ku)这对致命的膳食组合(其代表是加工食品)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更多原创健康饮食知识点击阅读仁年健康专题[小餐盘可以吃出大健康]、[胆固醇不再分好坏?冷静。。。冷静。。。]、[新膳食指南有哪些亮点?]

4、身未动,血压已高

身体活动不仅能锻炼你的肌肉,你的心脏和循环系统也都得到了锻炼。久坐不动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风险,而且还分分钟把你送入超重和肥胖的大军。

更多原创健身知识点击阅读仁年健康专题[安全是你运动的首要原则]、[2种简便方法确定合适的运动强度]、[加快恢复紧致肌肤的肌肉练习]

5、腰围透露了你的血压

我国人口的汇总分析显示,BMI≥24kg/m2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BMI每增加3kg/m2,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而且,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腰围男性≥90cm或女性≥85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更多原创肥胖预防知识点击阅读仁年健康专题[腹部脂肪很"伤心"?4个步骤来搞定!]、[喝水也能瘦!那还能get哪些减肥新技能?]、[体重降不下去?真相只有一个!]

6、喝高了心情,也喝高了血压

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即使是少量饮酒,长期饮用也可使血压轻度升高;过量饮酒则使血压明显升高。如果每天平均饮酒>3 个标准杯(1个标准杯相当于12克酒精,约合360克啤酒,或100克葡萄酒,或30克白酒),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平均升高3.5mmHg与2.1mmHg,且血压上升幅度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大。

更多原创健康饮酒知识点击阅读仁年健康专题[一条微信掌握喝酒那点事]

7、其他因素

血压还和以下因素有关:

  • 继发性高血压(肾上腺肿瘤、先天性主动脉畸形、某些动脉狭窄等疾病引起的高血压)

  • 妊娠合并高血压(约占孕妇的5~10%)

  • 我国北方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南方,可能与低温气候、高盐饮食、超量饮酒的暴露有关

  • 精神紧张和压力

  • 吸烟和二手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更多原创压力预防和睡眠卫生知识请点击阅读仁年健康专题[3种缓解压力的放松技术练习]、[为什么女森总没男森睡得香?又该怎么改善?]

参考资料:

The Burden of Hypertens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hina.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6.019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本文是仁年健康微信公众号(ID:familydoc)原创文章,欢迎分享!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得进行转载、摘编、修改。

更多原创家庭健康资讯请关注仁年健康微信公众号:familydoc

(转载请务必注明以上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