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小说里,你一旦接触到鬼子的“悲悯三部曲”,就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尽管鬼子的叙述是平平淡淡,但是在平平淡淡的叙述里却叙述着精彩,甚至惊心动魄的故事,它使读者产生一种阅读的异样感觉,这感觉吸引你不停地读下去。
鬼子的这种叙事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为人处事方式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鬼子一贯是低调的,从来不提高声音说话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身份。
在他的自传性质的作品《艰难的行走》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心情很平静的时候,别人能不能听到他的呼吸?应该是听不到的。一个作家如果用一种正常的呼吸状态,叙述他的创作,叙述他的生活,结果会如何呢?我想这应该成为我的一种选择,我不希望别人在这些短小的随笔里,闻到什么不安的情绪,比如愤怒,比如埋怨,比如失落等等……那样对别人对自己都是没有益处的。大家活得挺不容易的。”
这就是鬼子叙述故事的心态,一如他的为人。尽管他关注着人生苦难,呼唤着社会良知和正义,但他并不是运用导师式、精英式的方式,而是在一种正常的呼吸状态下说话。
具体说来应该是他始终与大地、与青草、与平民、与生活在人生最底层的小人物进行着对话。在对话时,他只是他们中的一员,而不是要做他们的精神领袖。他平平淡淡地叙述着他们的故事,却在思考着我们时代最深刻的问题。
他的思想正在走向我们时代思想的最前列,体现着我们时代的思想力度。
《鬼子悲悯三部曲》由三个中篇组成,(《被雨淋湿的河》、《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和《瓦城上空的麦田》)。《被雨淋湿的河》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晓雷的民工的悲惨遭遇。
起初的晓雷只希望出门打工挣点钱,却没想到碰到了不给钱的不义老板,晓雷失手打死了他。转到一个服装厂,又碰到老板为一件衣服要全体工人下跪,晓雷反抗了。
回到家里,他又为当地教师的工资被扣问题组织教师集体示威。事件之后,他进了一家煤厂。但煤厂老板与教育局长是亲戚,晓雷被不动声色地害死了。
这个中篇作者塑造的是一个在人生成长道路上一度迷途,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年轻人的形象。他勇敢摒弃旧的价值观念,却一时又找不到属于自身的新价值观念;他拒绝像他父辈一样的生活,然而他也并没有如愿过上他所希望的生活;他追求公平,但却不得不采取触犯国法的手段;他渴望为老实人讨回公道,最终却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他的人生是悲惨的,而他的形象真实且带有普遍性。《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讲述的是一个下岗家庭中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悲惨命运。
“我”母亲因为失业、贫穷,偷了卖肉者的一小块脏肉,被人发现而遭侮辱,父亲因此而离家出走。家里出现生计问题。
后来母亲听说父亲已经回来,并和一个妓女住在瓦城饭店,就连夜赶去寻找父亲,父亲的不露面导致了母亲的第一次自杀。
母亲被救活后,家计出现更大的问题,母亲逼着“我”天天去饭店守侯父亲。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我”进入饭店的美容屋打工,这样既能守侯父亲,又有了点收入。不想,“我”又被假意关心我的邻居马达诱奸怀孕。
这导致母亲的最终死亡。在这个荒唐而悲哀的故事背后,我们却看见了一个下岗职工家庭的尴尬与苦涩,一个未成年女孩肉体精神双重生活重压。
以上两篇文章讲述的都是年轻一代的悲惨境遇,那么《瓦城上空的麦田》讲述的却是老年人的悲苦遭遇。李四因为几个在城里工作的儿女忘记了他的生日,一怒之下进城,要让儿女们记住他的生日。
他的要求并不高,只不过要求一点被儿女们尊重的权利。没想到,让儿女们记住他生日的目的没有达到,却让关心他、与他喝酒的胡来老汉丢了一条性命。而胡来的死却被李四弄成了李四自己的死。
骨灰送回乡里,吓死了老伴。当孩子们回家奔丧后返回城里,李四作三番五次的努力,希望回到自己的孩子们身边,儿女们竟把他当成捡垃圾的老头子胡来不认他,甚至认为他是一个妄图过上舒服日子的假冒他们父亲的无赖。
李四无奈当街撞车自杀。在这个父子面对面却不能相认的故事背后,我们在同情李四悲惨遭遇的同时,我们更看到了现代社会荒谬脆弱的另一面。
从以上故事梗概分析可以看出,鬼子的小说在叙述个人命运的过程中,许多貌似不相关的社会问题被编写出来。
这些问题从来不具备独立的意义,但编织在一起却构成了一个令人吃惊足以吞没人的社会环境,这其中包括民工族的生存环境,下岗职工及其子女的生存环境,老人的生活环境等。
比方说,《被雨淋湿的河》塑造的受难形象是一个有心反抗社会却又无力反抗的民工,让读者感受到民工的坚强与悲壮。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则把我们引进另外一个让人心灵震憾乃至屏住呼吸的下岗子女受难境地。作家通过这个尚未成年的小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拷问着我们这个被异化的社会:到底是谁?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一个只有13岁、还需要父母精心呵护的女孩遭受如此巨大的苦难? 而《瓦城上空的麦田》反映的恰好是老年人的孤独、被疏离、被遗忘。
儿女与老人之间充满着森严的生活壁垒,充满猜忌、疏离、冷漠,仿佛战争的敌我双方,儿女们躲在战壕里,目光如炬地盯着前方出现的这个老人,就像瞄准乔装改扮、前来偷袭的敌兵。
鬼子用自己的心血抒写着小说的人生与人生的小说,以一个有着对下层劳动人民深厚的体恤情感和青年知识分子善良的眼光,通过一系列表现中国当代平民生活的小说,默默地述说着当今社会最让作家不愿面对、最容易触及敏感话题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