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澳洲现在没啥食肉猛兽,仅有的大型捕食者还是家犬野化之后形成的,但是在历史上,澳洲还是出现过一些赫赫有名的捕食者,比如袋狮,经研究发现,史前最强咬合力就来自于它们。
还有袋狼,被称为“塔斯马尼亚之虎”,其曾经在澳洲的生态位,就相当于老虎至于亚洲森林、狮子至于非洲稀树草原上一般,是当地食物链顶端的猛兽。
正所谓“成也风云,败也风云”,袋狼的发迹,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类,之后的覆灭,也是因为人类。
袋狮覆灭,袋狼借机迅速上位
澳洲这个地方,由于地理环境特殊,这里的动物进化似乎更为缓慢一些,大多数动物都保留着一个育儿袋。
袋狼虽然在400多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当时澳洲大陆上还生活着袋狮等比它强大的猛兽,所以袋狼一直未能出头,属于“猥琐发育”的阶段。
早期移民来到澳洲,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当时的人们掌握了当时最强的“武器”,那就是火。刀耕火种的方式,使得大量森林被烧毁,而生活在里面的动物自然不能幸免。
袋狮是当时最强的捕食者,由于栖息地迅速减少、猎物减少,与人类之间的矛盾冲突自然加剧。可袋狮哪里是人类的对手呢?所以种群数量快速下滑。
受人类影响,包括袋狮、双齿门兽、古巨蜥在内的大多数猛兽,都相继走向了灭绝。
由于大量对手消失了,一直处于“猥琐发育”阶段的袋狼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所以种群数量快速上升,沾了人类之光,迅速上位称王,代替了袋狮的生态位,成为彼时澳洲最强的捕食者。
掉转枪口,“人狼”冲突加剧
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的袋狼,增长速度很快,但结局也是可以预见的,很快它们便遭受了打击。5000多年前,人们登上澳洲的时候,还带来了狗这种动物。
起初由于数量还很少,且都生活在人类的村庄里面,所以狗不会对袋狼产生任何威胁。后来随着狗的数量越来越多,一些开始脱离人类控制,成为无主的流浪犬,活跃在村庄周围,靠捡食垃圾和捕食家禽过活。
由于狗在人的印象中,是友好、忠诚的形象,所以人们把家禽损失的黑锅,扣到了他们认为更危险的袋狼头上(袋狼也确实会捕食家禽),从而对其进行报复性捕杀。
袋狮消失之后,袋狼就成了人们首要的对付目标。当时的人们,消灭袋狼的方式十分简单粗暴,那就是它在哪里出现,就将哪里的森林整片焚毁。
不过由于当时人类狩猎手段等都较为原始,所以袋狼的种群数量减少了,但还没到要灭绝的地步。直到19世纪初,欧洲的殖民者大量涌入澳洲,这一猛兽才迎来了致命的打击。
曾经广泛分布于大洋洲地区的袋狼,栖息地迅速缩减,最终整个澳洲内陆地区所有的袋狼都消失了,只剩下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一些。
退守塔斯马尼亚岛
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发现了塔斯马尼亚岛,袋狼在澳洲内陆的命运,再次在这座岛上重演。
其实早期的那段时间里面,人类与袋狼还是一直相安无事的,因为这里是英国流放囚犯的地方,人们对开垦荒地、自然资源的需求还不是很高。
可随着后来人们逐渐定居了下来,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汲取量加大,“人狼”冲突也渐渐加剧。1803年以前,岛上的人口还不足一万,而1824年前后,人口数量就超过1.3万了。
人口和牲畜的膨胀,人们大量开垦荒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就不断缩减。澳洲人对付野兔用篱笆,对付野狗也用篱笆,其实澳洲人喜欢修篱笆的特征,在那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当时人们用一道又一道的篱笆、沟壑,将袋狼的生存空间切割地支离破碎。同时也开出高价悬赏狩猎袋狼,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就超2000只袋狼被杀死,在多方因素沉重打击之下,到了20世纪初时,整个斯马尼亚岛的袋狼,几乎都消失了。
1936年9月7日,霍巴特动物园内的最后一只袋狼被晒死了,标志着这一物种灭绝了。
纵观袋狼的整个兴衰史,人类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兴,占了人类的光;它的衰,主要原因也是人类。
其实在袋狼走向没落的这段时间里,狗也出了很大的力,除了将捕食家禽的黑锅甩在它的头上之外,还与袋狼直接竞争生存资源。当时流浪狗的数量渐渐增多,随着野性恢复,它们逐渐走向野外。
与袋狼相比,狗的体型更大一些,食性更杂,所以生存竞争力更强,在澳洲野犬的挤压下,袋狼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最终袋狼的生态位被澳洲野犬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