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远河远山》中,张炜是如何表现生命力的?

张炜出生于1956年,从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木头车》(1973年)起,而引起文坛的注意再到今天蜚声文坛已有30个年头。30年里张炜写了大量的小说和随笔,拥有一个六百多万字的作品群,成了当今中国文坛创作甚多、声誉卓著的作家。

他既以自己的作品构筑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向世人展示其艺术才华,又构筑一个抵抗恶俗,抨击丑恶,歌颂美好的精神世界。

在《远河远山》中的继父,嗜好是打猎,那把用来打猎的枪是他的命根,他常常拎着血淋淋的动物回家;不仅如此,他还经常逼着“我”和母亲喝下用小松鼠的肉炖的汤。

“我”喝不下去,母亲也喝不下去,但继父却以残忍的目光逼着母亲吞咽下去为止。

人世间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让善良的人们去承受罪恶。

但是,那户深山密林护林人家,小雪和她的父母用自己善良的本能拯救着大量的动物生命,他们无打猎恶习,他们搭救过黄鼬、鹿,甚至包括一只狼,他们听了雄狐的哭泣而流泪。

还有那两个光棍汉“大兴”和“歪歪”,每当他们家的猪被送到屠宰场,他们就不停地哭泣、悲伤,甚至几天不吃不喝,总是要大病一场,他们是善良和美好的化身。

这护林人家的四周“是林子,松林中间有槐林、柞木和小叶青灌木,有浓旺得令人惊叹的紫穗槐。蝈蝈叫得比鸟儿还要响亮,大麦草上总凝着一只蜻蜓——这地方好得让人心里发颤”。

他们的生活虽远离城市,给人荒凉、遥远、封闭的感觉,可那里有自由自在、宁静和谐的生命存在,人们并不孤独。孤单、冷清不是生活环境的主色调。

相反,让人感觉到的是完整和谐、宁静明朗,是一片生活的净土,到处充溢着泥土的芳香和沁人的花香,没有“灰色”的高楼,没有嘈杂的喧闹,没有你死我活的争夺,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沁人心脾、启人心扉。呈现出自由、和谐、原始的美。

这一点,张炜与沈从文很像,均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密,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怀抱并拥抱自然。

在张炜的小说中,原始生命力的还原还体现在张炜倾情书写的一种流浪形式上。

流浪的字面意思是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的一种不安定的生存状态,这是流浪最原始的含义。

但在张炜那里很少有这种生存意义上的流浪,更多的是张炜生命的跋涉和精神的探险,是寻找健康的生命方式和人性光辉的流浪;是向着苍茫大地寻找生命皈依的流浪。

所以,在张炜笔下,流浪是生命力的无限张扬,是生命的流动和自由的飞翔,是对原始生命力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