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伊拉克东南部的巴士拉市,被称为“世界热极”之一。2016年7月22日,巴士拉市的气象部门记录到了该国有史以来的最高温,也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测得的第6高气温。
据资料记载,当日白天的最高温度达到了53.9℃,就连夜间低温也达到了38.8℃。自此以后,巴士拉的夏季高温现象一直持续至今。
中东众多城市接连破高温记录
群众为了解暑在公共淋浴头下冲凉▼
除了有“世界热极”的名号外,南距波斯湾仅110公里,且拥有六个主要海港的巴士拉市,也被誉为“波斯湾明珠”。
可是,这座阿拉伯河畔的伊拉克城市目前却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压力。
波斯湾明珠在环境压力下还能保持闪耀吗?
(图:图虫创意)▼
热浪来袭
从地图上来看,伊拉克大致可以分为西部及西南部沙漠;底格里斯河上游和幼发拉底河上游之间的高地,北部和东北部的高地,以及两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四大地理区域。而巴士拉位于两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由于伊拉克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像巴士拉这样的海拔较低地区也都炎热干旱。
伊拉克全国降水稀少、常年高温、沙漠广布
如果没有两条大河的灌溉,农业几乎无从谈起▼
人口约140万(2018年数据)的巴士拉市,是目前伊拉克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港口城市。巴士拉市处于副热带高压带范围内。每年6月至8月,巴士拉市的平均气温常会达到40℃以上,有时甚至会出现超过50℃的极高温。而在冬季,巴士拉市的气候相对温和,平均高温为20℃左右。
巴士拉全年天气示意图
(数据:Climate Data)▼
根据相关报道,热穹和当时在中东地区停滞不前的高压脊是2016年巴士拉市记录到最高温的直接原因。在风力较小且干燥的夏季,高空中的热空气遇到高压系统后持续下沉。而近地面的热空气在试图上升时,又由于上层的高压迫使其下降。持续下沉的高压使得热空气被困在下方的地表附近,形成“穹顶”,造成近地面温度不断攀升,最终导致了超过50℃的高温天气。
盘旋在埃及上空的高压气旋
给少雨的伊拉克带去拂不走的热浪
(来源:The Weather Network)▼
另外,巴士拉市一年中大约90%的降雨量发生在每年11月至4月之间,7月到8月则炎热少雨。较低的海拔、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夏季的下沉气流,是巴士拉成为世界热极的主要原因。
除了巴士拉和阿拉伯河,周边几乎都是沙漠地带
伊拉克第二大城市的环境实在恶劣
(图:长光卫星)▼
除巴士拉之外,伊拉克其他地方也曾受到高温困扰。例如首都巴格达于2020年7月28日记录到了51.8℃的超高温,打破了2015年7月30日创下的历史最高记录温度51℃。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创纪录高温登上华盛顿邮报
(来源:WashingtonPost)▼
热浪来袭也让巴士拉市电力系统告急,夏季时有发生的停电情况更是让高温下的人们无处避暑、焦躁难忍。据伊拉克电力部门称,针对电力线路的恐怖袭击、发电站燃料短缺以及邻国伊朗能源供应的中断,加重了本就超负荷运载的电网,是造成大规模停电的主要原因。
老电工面对盘曲虬结的电线也是一脸愁容
(图:Flickr)▼
由于伊拉克政府内部的腐败与低效管理,民众们对于政府的措辞并不买账。巴士拉市民在烈日之下愤怒地冲上街头,涌入发电站。他们的诉求很简单—争取在炎炎夏日里的片刻清凉。
巴士拉市民激烈的抗议,争取他们正常饮水的权利
(图:Flickr)▼
超高温天气还带来了很多疾病。生活在巴士拉地区的人们夏季常常会中暑。轻者可能会有头晕、发热、心跳加速等症状,严重则危及生命。同时,也有大量民众暴露在登革热病毒感染的风险下。然而,连基本用电都无法保障的巴士拉,只得通过放假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尽量降低炎热天气给人们带来的患病风险。
可是,在生存保障都成问题的城市
生活需求又能有多少被满足呢?
(巴士拉脏乱破败的街头,图:壹图网)▼
无从缓解的热意,让当地民众为了解暑,只得上街购买冰块冰饮降温。这也让商贩看到了商机,故意抬升价格,另一些想要购买冰块的穷人苦不堪言。
巴格达街头按杯卖的饮料
(图:shutterstock)▼
用水问题
除了极端高温,曾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巴士拉如今还面临着供水不足、水质量差和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巴士拉市虽然是一个港口城市,但对水资源的利用却不容乐观。根据2014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94%的巴士拉市市民对供水现状表示不满。
巴士拉市拥有连接波斯湾与伊拉克内部水系的重要枢纽——阿拉伯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汇合河段)。阿拉伯河水道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承担着农业灌溉、货物运输、提供饮用水等多项艰巨任务。
生于斯,亦养于斯,昔日也曾水草丰茂
(图:壹图网)▼
不过,自1980年代以来,伊拉克政府对阿拉伯河水道的上、下游治理并不上心,进而导致巴士拉市及周边地区用水情况持续恶化。
据相关研究表明,巴士拉供水服务的整体质量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有所关联。例如1996年开始的石油换食品计划和2003年在巴士拉郊区发生的激烈战斗,均给巴士拉市地区供水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面对初来乍到的美军,巴士拉儿童欢呼迎送
(却不知是苦难的开始,图:shutterstock)▼
按照国际标准,一般城市中每人每日的平均供水量为250升到450升。但因为频繁的战争,巴士拉市民的人均可获得水量,远未达到这一基本指标。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选择离开家乡,到其他水质较好的城市避难。而没钱的穷人就只能忍受当地糟糕的水质,或者找私人买来源不明的水。
自带瓶罐去村头接水的伊拉克当地群众
极少配额的水,还要生活与饮用共享
(图:壹图网)▼
在巴士拉市及周边一些地区,约有33.8万名居民住在非正式的住房中。这些房屋简陋且卫生条件堪忧。生活在这里的边缘人群,只能通过非法连接管道到正式的供水系统中来获取基本的生活用水。水道管网破裂,粪便污染在当地并不罕见。
被铁锈、粪便污染的自来水和被石油污染能点燃的水
(来源:HumanRightsWatch)▼
除了日常水供应的捉襟见肘,水质量污染问题是另一个巴士拉面临的严峻考验。2018年9月,巴士拉市发生因饮用水受污染而导致的中毒事件,影响到了周围11.8万人的身体健康。很多人出现腹泻、呕吐和高烧等症状。据相关研究人员证实,诺如病毒、寄生虫、超标的大肠杆菌、重金属以及沿岸的有毒藻类等,都可能是此次中毒问题发生的源头。
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充斥河流,出现问题却还无法溯源
(轻功“水上漂”,图:shutterstock)▼
这次中毒事件给当地造成了不小的恐慌,也引发了民众的抗议。不过,巴士拉的水治理进程依旧缓慢,在巴士拉市的公共水厂,仍然缺少能对水进行净化处理的设备。2001年时,在巴士拉市水务部门工作的工程人员仅7人。微薄的工资、反复无常的战争以及专业人力资源的投入都令巴士拉的用水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面对严峻的环境考验,政府依旧无力应对
(来源:almirbad)▼
土地污染
巴士拉市区的人们生活在污染之中,而在整个巴士拉省,持续不断的污染也加剧了对土地的不可逆伤害,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由于海水的入侵、石油的开采以及工业废水的不当排放,据统计,目前巴士拉省有大约87%的农业用地已全部或部分丧失。土地的糟糕现状也成为巴士拉省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原本的植物无法生长,水源也变得无法饮用
(伊江水“卤”鸭先知,图:Flickr)▼
农业是伊拉克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经济产业。但是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目前伊拉克仅有三分之一的耕作土地可用来正常耕种,作物的产量也在不断下降。巴士拉市附近曾经是富饶的农业区,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和大麦。另外,当地的椰枣也十分著名。
在气候和污染双重影响下
整个伊拉克的耕作土地状况都不容乐观
(图:shutterstock)▼
被称为“绿色金子”的椰枣是很多阿拉伯国家饮食中常见的食物,既可以被用来酿酒和制糖,又可以被作为粮食食用。巴士拉省也是枣椰树种植的区域。1950-1960年代,伊拉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甜干果生产国,全国种植了近3200万棵椰枣树。1970年代,伊拉克每年可以生产超过1000万吨椰枣,仅巴士拉省每年就能向外出口多达13万吨的椰枣。这些椰枣不光可以为人们提供食物来源,也可以作为生态屏障,阻挡炎热,带来清凉。
种植园里排列整齐翠绿的椰枣树
闪烁着巴士拉农业曾经的辉煌
(图:shutterstock)▼
遗憾的是,在1980年至1988年的两伊战争期间,双方交火时的炮弹摧毁大片椰枣林。到了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入侵伊拉克。为避免当地游击队和民兵找寻掩护场所,美军曾向当地的一些种植园喷洒过量的药剂,让很多农牧业区域遭到了破坏。当地的枣椰园也没能免受其害,当年的椰枣年产量已降至20万吨。
在战火中饱受戕残的椰枣树
一如这个国家的颓败
(图:壹图网)▼
虽然耐旱、耐碱、耐热的特点为椰枣在这一地区生长提供了便利。但几十年的战争冲突,让这个曾经能生产世界上近四分之三椰枣的国家,现在只占世界椰枣生产总量的5%,无奈地将经济重心转向了石油开采。
然而,油田的开发和炼油厂的兴建,令大片农田和牧场受到污染,导致当地环境进一步恶化。据研究表明,巴士拉市及周边部分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很高,在一些地区的土壤中检测出超过欧盟安全标准含量的铅、镉和镍等重金属。
阿拉伯河畔管口喷涌油气的炼油厂
在巴士拉的天际线上点起熊熊烈火
(图:shutterstock)▼
炮火和硝烟虽然不见了,但却留下一地废墟和遗毒。厚颜无耻的美国海军却在2009年的一篇报告中声称,战争造成的污染并不严重。该报告认为土壤中过量铅的来源可能是伊拉克城市中的大量老旧机动车,而非来自美国在战争中使用的弹药。
用铁与火犁过他们的土地
还用强词与诡辩戳他们的心
(战火中流离失所的难民小女孩,图:壹图网)▼
面对接踵的危机,如今的伊拉克政府也终于通过立法、行政以及设立专门工作小组的方式寻求治理途径。不过,巴士拉的环境问题,不仅是一场天灾,更是人祸。饱受失业、贫困、腐败、水污染和抗议之苦的巴士拉还能否再次屹立在两河之端?就看这场改革究竟是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
参考文献:
1.https://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57693688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sra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Iraq
4.https://www.al-monitor.com/originals/2020/06/iraq-basra-water.html
5.https://www.theweathernetwork.com/ca/news/article/several-cities-in-iraq-reach-53-degrees-amid-intense-heat-wave-in-middle-east
6.Zeitoun, M., Elaydi, H., Dross, J. P., Talhami, M., de Pinho‐Oliveira, E., & Cordoba, J. (2017). Urban warfare ecology: A study of water supply in Basra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41(6), 904-925.
7.https://www.hrw.org/news/2019/07/22/iraq-water-crisis-basra
8. Abass, M. H., Hassan, Z. K., & Al-Jabary, K. M. (2015).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pollution in soil and date palm (Phoenix dactylifera L.) leaves sampled from Basra/Iraq governorate.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7(1), 52-59.
9.https://www.thenationalnews.com/mena/iraq/inside-the-fight-to-save-iraq-s-date-palm-ndustry-1.1219897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weatherbell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