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好莱坞在荧幕上展现出的历史人物,通常都很随意。像《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和《胡佛》(J. Edgar)这样的传记片,或许能让人们深入了解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不过他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要么被过度戏剧化,要么被淡化,而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有时候,电影中的历史人物,会呈现出全新的特征,或者失去他们生活的完整篇章,或者被歪曲以简化、抹去或夸大历史的真相。
许多被误解的历史人物,被反复地以一种所谓传统智慧的方式描述。因此,像克利奥帕特拉、拿破仑·波拿巴和成吉思汗这样的真实人物,都获得了传说而非事实的地位。
克利奥帕特拉
好莱坞所表现的: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被描绘成埃及女王和操纵大师,是凯撒大帝和安东尼的情人,也是一个以美貌著称的无能统治者。尽管银幕上的许多克利奥帕特拉形象,都是根据历史资料塑造的,但这些形象却成了从未见过她的男人,所描述的带有偏见形象的牺牲品。
错误原因: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不是埃及人。她是希腊人,托勒密王朝的一员,该王朝自公元前305年起统治埃及。尽管她在政治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克利奥帕特拉是一位精明的统治者,擅长外交和领导。克利奥帕特拉出生于公元前70年左右,从公元前51年开始与她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统治埃及。公元前49年,克利奥帕特拉被她哥哥的支持者逼得逃离了埃及,随后她召集了一支军队,试图重新掌权。
克利奥帕特拉确实与尤利乌斯·凯撒有过一段关系,并在公元前47年给他生了一个儿子。随后克利奥帕特拉和她的儿子,从公元前44年开始共同统治埃及,后来成为马克·安东尼的配偶。克利奥帕特拉对马克·安东尼的“诱惑”,是克利奥帕特拉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时的政治现实,远比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复杂得多。
克利奥帕特拉受过良好的教育,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脆弱的地位,并与罗马事务深深交织在一起。她和安东尼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的,而且克利奥帕特拉希望重新控制曾经属于她的埃及帝国的土地。对于安东尼来说,他想要控制罗马帝国,需要克利奥帕特拉的帮助,来击败屋大维(凯撒的养子)。
好莱坞可能也夸大了克利奥帕特拉传奇般的美丽。卡修斯·迪奥在二、三世纪的著作中写道,克利奥帕特拉是“一位美貌绝伦的女子,在那个时候,正值青春年华的她是最引人注目的。”然而,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普鲁塔克曾这样描述克利奥帕特拉的外貌:“本身并不是完全无可比拟的,也不至于让看到她的人感到震惊。”
亚伯拉罕·林肯
好莱坞所表现的:一般来说,美国第16任总统被描绘成一个道德正义、几乎是救世主般的英雄。并且电影和电视都抓住并延续了“伟大的解放者”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一直反对奴隶制并决心终结这一制度的观念。早在1911年,亚伯拉罕·林肯就在大银幕上,就以深沉的决心和强烈的感情被刻画出来——更不用说他低沉的声音了。林肯最著名的一次演讲,是由格里高利·派克在电视迷你剧《蓝色与灰色》中做的。
错误原因:就连派克也知道亚伯拉罕·林肯的声音,比影视剧中所表现的要高。除了2012年的《林肯》之外,以《葛底斯堡演说》等著名演讲而闻名的总统,通常都带有浓重的男中音。虽然没有亚伯拉罕·林肯的录音,但他的同辈人形容他的演讲风格,比其他演讲者“略刺耳,略高亢”。根据历史学家哈罗德·霍尔泽和观察者的说法,“所有人似乎都在说,在最初的10分钟里,我简直不敢相信他的样子、他的声音和他的口音。”但十分钟后,他的眼神,他的演讲轻松克服了所有人的怀疑,我欣喜若狂。”
关于林肯对奴隶制的看法,他直到1854年才公开反对奴隶制。即使在那时,林肯和他的共和党同僚,也不反对在新加入联邦的州继续实行奴隶制。1860年,共和党的政纲包括“每个州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机构”。换句话说,奴隶制的存废,都是在各州的管辖范围之内。
成吉思汗
好莱坞所表现的:1956年,约翰·韦恩在《征服者》中扮演成吉思汗,这部电影被列为有史以来问题最多的电影之一。韦恩饰演了成吉思汗,一位热恋中的领袖,绑架了他的鞑靼对手库姆莱克的女儿波泰(苏珊·海沃德饰演)。蒙古领袖作为一个痴迷于女人的男人,其野蛮的本性,继续主导着好莱坞如何呈现成吉思汗和所有蒙古人。直到2007年的《蒙古:成吉思汗的崛起》这样的近期电影,铁木真才在银幕上找到了不那么夸张的存在。
错误原因:蒙古社会确实是由男性主导的,但蒙古人与女性的关系,远比好莱坞让你相信的要复杂。成吉思汗和他的继任者娶了多个妻子,但在整个帝国,妇女享有世界其他地区妇女没有的权利。蒙古帝国的妇女可以继承财产,参加宗教仪式,对政治问题发表意见。
蒙古人的残暴确实不应被忽视,但同样,蒙古人的复杂性,很少在银幕上得到承认。成吉思汗和蒙古人培养了宗教宽容,促进了贸易。而蒙古人的骑兵突袭、残酷的征服和入侵,造就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帝国。
红衣主教黎塞留
好莱坞所表现的:红衣主教黎塞留(全名是阿尔芒-让·杜·普莱西,即黎塞留公爵)经常在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中扮演反派角色。作为国王路易十三最信任的大臣,在《三个火枪手》的不同版本,都发现了黎塞留既阻止又延续了一场反对君主的阴谋。在1935年的早期传记片《黎塞留主教》中,他是国王路易十三宫廷中一个野心勃勃、渴望权力的部长。两年后,他以红衣新教徒的迫害者的身份出现。并且,黎塞留总是一个操纵者,一个阴谋者,一个残酷地镇压法国民众中的某个集团的人。
为什么是错的:黎塞留的动机是基于权力和金钱,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了他的行为,但并没有反映出他多面性的本性。黎塞留是一名牧师,他想要加强法国的天主教会。为此,他与瑞典、德国等国的新教徒签订了外交协议。
作为国王路易十三世的首席大臣,他巩固了皇权,从根本上塑造了法国的君主制。长期以来,他对下层阶级的征税一直受到批评,但他的法国经济改革也对包括天主教徒在内的上层阶级的利益,进行了反击。并且,黎塞留只需要支付战斗费用,维持卫队火枪手的运作,即国王的私人卫队,一直到黎塞留去世四年后的1646年。之后,他们被黎塞留的保护者和继任者马扎然枢机主教解散。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好莱坞所表现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大银幕上最明显的两个形象,是《1492:征服天堂》和《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这两部电影于1992年上映,以英雄的形象描绘了这位意大利探险家前往新世界的航行。
《1492》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由杰拉尔·德帕迪约饰演哥伦布,画面宏大,音乐丰富,对话丰富。这部电影把哥伦布描绘成一个来到加勒比海的仁慈的游客,他在与当地人的交往中非常友善。同样,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中,由乔治·克拉菲斯扮演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为费迪南德国王和伊莎贝拉王后(分别由汤姆·塞莱克和雷切尔·沃德饰演)执行航行时,与当地人建立了友好关系。
错误原因:对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及其在历史上所扮演角色的重新评价,让这位探险家的名声大不如前,并血腥得多。在1492年,克里斯多夫·哥伦布被描绘成既是英雄又是暴君的形象,也许他登陆的地方很准确,但他是在加勒比海而不是北美的登陆,与其说是一个有计划的发现,不如说是一个愉快的意外。在《发现》中,哥伦布作为救世主的形象完全歪曲了历史现实。
除了说哥伦布是英雄,好莱坞还有更多的地方是错误的。哥伦布对他遇到的当地人并不友善,他抓了很多当地人,强迫他们成为奴隶。虽然好莱坞把哥伦布描绘成一个伟大的探险家,但他实际上很难找到支持他旅行的人。哥伦布在被葡萄牙、英国和法国拒绝后,才得以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到达加勒比海。
比利小子
好莱坞所表现的:比利·小子魅力超凡,勇敢无畏,是一名技艺高超的枪手,他的形象在喜剧、戏剧、西部片甚至恐怖电影中都有体现。在许多电影中,这个亡命之徒经常被描绘成被帕特·加勒特警长杀死的老谋深算的年轻人。在1970年的奇萨姆,约翰·韦恩扮演约翰·奇萨姆,一个农场主,雇佣比利小子来保护他的牛群。在20世纪80年代末,《少年枪支》及其续集《少年枪支2》(Young Guns II)中,埃米利奥·埃斯塔韦兹(Emilio Estavez)饰演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在19世纪70年代的林肯郡战争(Lincoln County Wars)中与监管者(the Regulators)并肩作战。
错误原因:历史上被称为比利小子的人,出生时本命亨利·麦卡蒂,化名威廉·布尼。虽然比利确实是一名逃犯,参加了林肯郡战争,并被帕特·加勒特杀死,但他的边疆传奇人物形象,是由加勒特本人创造的。在加勒特的书《比利小子的真实生活》,为几十年的廉价小说、电视节目和电影奠定了基础。而真正的比利小子是个孤儿,他第一次犯罪就是从洗衣店偷东西。
加勒特可能写道,比利“有一个潜伏在他体内的魔鬼。他是一个幽默、快乐的小恶魔,或者是一个残酷、嗜血的恶魔,视情况而定。”但比利成为一个理想的狂野西部亡命之徒,更多的是神话,而不是他本人真实情况。
拿破仑·波拿巴
好莱坞所表现的:拿破仑·波拿巴在银幕上被描绘成英雄和暴君,但最常见的是一个矮小、专横的法国人。例如,在《比尔和泰德的精彩冒险》中,拿破仑在滑铁卢水上公园的人群中挤来挤去的时候,显得像个孩子。
错误原因:好莱坞对拿破仑脾气暴躁但矮小的描述,很大程度上受英国讽刺漫画和文字描述的影响,这些漫画和文字故意贬低他同时代人眼中的征服者。而事实上,拿破仑的身高并没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按照18世纪的法国传统,他的身高是5英尺2英寸,而按照大英帝国的标准,他的身高应该是5英尺5英寸多一点,只比当时男性的平均身高矮一英寸。
说到身高,拿破仑显然是普通的,但他周围的卫兵往往比他高得多,使他显得更矮小。另一个关于他身材的误解,来自于他的昵称“le petit caporal”的误译。虽然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小下士”,但法语单词“petit”是一个充满深情的爱称,表明拿破仑与各级士兵的密切关系。
大希律王
好莱坞所表现的:希律王最出名的是他在《新约》中的形象:
希律见自己被玛吉人愚弄,开始发怒,下令按照他从玛吉人那里得知的时间,杀死伯利恒及其附近所有两岁及以下的男孩。
作为一个尽其所能消灭襁褓中的耶稣的统治者,希律王出现在《万王之王》和《史上最伟大的故事》等圣经史诗中。他的儿子希律·安提帕(Herod Antipas)同样被好莱坞贬损,因为他拒绝审判耶稣,转而听从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
错误原因:基于圣经传统和都铎时代的神秘戏剧,大希律王,罗马的犹太主公,通常被描述为暴君,也毫无疑问是拿撒勒人耶稣的对手。事实上,希律大帝参与了建设运动,并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为他的王国带来了和平与繁荣。据说希律王是犹太人,非常尊重犹太律法。
彼拉多
好莱坞所表现的:圣经史诗、历史戏剧、喜剧,甚至音乐剧都无法回避本丢·彼拉多——这位罗马犹太总督,在许多观察家看来,是他将基督钉在十字架上的。在1962年以耶稣命名的电影中,彼拉多被描绘成一个不情愿参与审判和处决拿撒勒人耶稣的人,但同时也无能、优柔寡断,甚至公然犯下罪恶行为。一位评论家甚至指出,在1959年的《宾虚》(Ben-Hur)中,彼拉多主持的战车比赛,与1936年奥运会上的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相似。
为什么是错的:当本丢彼拉多判定耶稣有罪,并将他钉在十字架上时,我们不可能知道他的动机是什么。事实上,耶稣违反了罗马律法。根据一些历史文献(和许多好莱坞电影),在耶稣被杀之前,彼拉多给了公民一个选择,不过他们选择了巴拉巴(然而,历史学家还没有发现这种做法的任何证据)。
说好莱坞是错的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电影让彼拉多的无能和软弱的观念根深蒂固。彼拉多有责任维护和平,不幸的是,对彼拉多来说,这也使他成为一个备受憎恨的罗马权威的代表。
约翰,英格兰国王
好莱坞所表现的:英国国王约翰一世(1216年),历史上称为约翰·拉克兰,在众多的《罗宾汉》系列电影中,扮演代表压迫性英国权威的坏人。在埃罗尔·弗林(Errol Flynn)主演的《罗宾汉历冒险》(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中,他是一个暴君;在迪斯尼版的《罗宾汉》(Robin Hood, 1973)中,他是吮拇指的狮子。在2010年由罗素·克劳(Russell Crowe)主演的《罗宾汉》(retelling of Robin Hood)中,他是一个腐败的人。作为英格兰国王,他失去了对诺曼底的占领,疏远了教皇,签署了《大宪章》,而好莱坞对国王约翰的刻画,从这些事件中汲取了大量的经验,并预见到了失败。
为什么是错的:在很多方面,约翰最受影响的是他的兄弟理查一世对他的正面印象,理查一世国王并没有被描绘的那么坏,至少当你考虑到他的立场时是这样的。12世纪晚期,当理查出征十字军时,约翰是实际上的统治者,他被迫与法国人斗争,以筹集足够的赎金,来解救被囚禁在德国的弟弟。
当约翰在1199年登上王位时,他发现自己是一个受到贵族威胁的国王。面对叛乱,他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自己的地位。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历史学家也质疑约翰的效力,指出他的军事战术很谨慎,但他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技巧。有可能,正如annalist Walter of Coventry在13世纪晚期观察到的,约翰“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王子,但不那么成功。”
英国的理查一世
好莱坞所表现的:英国的理查一世(1199年),通常被称为狮心王理查,在电影中被描绘成一个真正热爱人民的十字军战士——与他被诽谤的兄弟约翰形成鲜明对比。许多罗宾汉电影中的侠义英雄,都是由著名演员扮演的,比如肖恩·康纳利在《罗宾汉:盗贼王子》(1991)和帕特里克·斯图尔特在《罗宾汉:紧身衣男》(1993)。
理查德还出现在有关十字军东征的电影中,比如塞西尔·b·德米尔(Cecil B. DeMille) 1935年的《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以及最近的《天国》(Kingdom of Heaven,2005)。好莱坞用和历史资料一样的方式赞美理查德,把他描绘成一个理想的、善良的基督徒。
错误原因: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理查一世是主要的军事存在,与他的穆斯林对手萨拉丁谈判进入耶路撒冷。在对理查的描述中,似乎忽略了基督教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的失败,他糟糕的军事抉择,以及他失败的领导能力。
在从圣地回家的途中,理查被抓获并被关押在欧洲大陆,直到英格兰支付了一笔巨额赎金,并给王国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在他统治的最后几年里,理查在法国与菲利普二世作战,试图保住最后的英国领地。
甚至在参加十字军之前,理查就反叛了他的父亲亨利二世国王,用英国历史学家威廉·斯塔布斯的话来说,他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坏儿子,一个坏丈夫,一个自私的统治者,一个恶毒的人。”
英国理查三世
好莱坞所表现的:因威廉·莎士比亚而不朽的理查三世(1485年),却因此一次又一次地被诽谤。《理查三世》的好莱坞版本,尤其是1962年的电影《伦敦塔》和1995年的《理查三世》的重述,延续了理查三世的负面形象,一个暴君,一个儿童杀手,最终是一个失败者,在博斯沃思战场上耻辱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文森特·普莱斯(Vincent Price)和伊恩·麦克莱恩(Ian McKellen)等明星,都曾出演理查三世(Richard III),并且这些资深演员以一种比他在位时更老的方式,演绎这个角色。当伊恩·麦克莱恩在1995年扮演理查德三世时,他已经56岁了——比理查德在1485年去世时还要老20多岁。同样,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三世畸形”、“丑陋的驼背癞蛤蟆”,也一直在银幕上流传。
错误原因:好莱坞把理查三世描绘得比他实际年龄大得多,这在评估这位国王的整体生活和成就(或失败)时是存在问题的。此外,现代研究人员研究了理查三世的遗骸,发现虽然他确实患有脊柱侧弯,但他并不是莎士比亚描述的驼背。
也许对理查三世最明显的冒犯,是莎士比亚不断从君主的角度来描述理查三世。事实上,理查三世确实杀了他的哥哥克拉伦斯,且没有人知道他的侄子和潜在的对手,也就是所谓的“塔中王子”的命运。莎士比亚的写作带有明显的偏见,没有承认动荡的玫瑰战争的复杂性。
研究人员还试图强调他在短暂统治期间,对英国的积极贡献,如法律改革和支持印刷。
黑胡子
好莱坞所表现的:18世纪的海盗黑胡子,已经成为海盗贪婪、混乱和坚韧的代表。好莱坞把黑胡子——他的真名是爱德华·蒂奇,是20世纪中叶电影中的反派角色。1952年,黑胡子在名为“黑胡子海盗”的电影中扮演劫掠者,在《加勒比海盗4》中扮演死里逃生的反派,在2014年的电视剧《十字骨》中扮演偷窃的坏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黑胡子的呈现方式是燃烧着的胡须。文学资料显示,黑胡子“在他的帽子下打着点燃的火柴,随后火苗在他的脸部两侧出现,眼睛开始看起来很凶猛和狂野。”而好莱坞则接受了这种描述。
错误原因:总的来说,比起黑胡子本人,黑胡子更像是一个传奇海盗。关于黑胡子的历史著作,主要描述了他对船只的恐怖袭击和破坏。而围绕黑胡子的神话,具有罗宾汉的特征——一个英勇地反抗压迫的权威的人。
至于黑胡子火红的胡须,这种描述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民间传说的创造。根据作者凯文·杜福斯(Kevin Duffus)的说法,唯一的历史资料,描述黑胡子是高个子,长胡子,没有所谓的火红胡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好莱坞所表现的:好莱坞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变成了一个无忧无虑、漫无目的、爱开玩笑的科学家。在电影《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中,埃米特·布朗博士(Dr. Emmett Brown)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天才,不怎么巧妙地模仿了爱因斯坦(这也是布朗博士的狗的名字),而《博物馆之夜:史密森尼之战》(Night at the Museum: Battle of the Smithsonian)中有跳舞的爱因斯坦的摇头娃娃。沃尔特·马修(Walter Matthau)饰演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他是一位红娘,将他的侄女凯瑟琳(Meg Ryan饰)和埃德·沃尔特斯(Ed Walters,蒂姆·罗宾斯,Tim Robbins饰)撮合在一起。
在《爱因斯坦和爱丁顿》(2008)等最近的电影和《天才》(2017)等电视节目中,对爱因斯坦的描述则更加准确。也就是说,在一部喜剧中发现真实的爱因斯坦,比在一部戏剧中发现他更有可能。
错误原因:人们认为爱因斯坦是个无忧无虑的傻瓜,这源于1951年一张他吐着舌头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在爱因斯坦72岁生日那天,由亚瑟·萨斯拍摄的,而这是爱因斯坦对摄影师感到厌烦的反应。据报道,当媒体纠缠他时,他要求媒体停止报道,但他们并没有,于是他向他们伸出舌头以示抗议。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确实有幽默感,确实也被认为有点心不在焉,但好莱坞没有提到的是,爱因斯坦与他的妻子和孩子的困难关系。爱因斯坦在1903年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也是他以前的学生)。这对夫妇育有两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不过人们对其知之甚少),爱因斯坦还公开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儿子爱德华的出生表示遗憾。爱因斯坦有过很多风流韵事,其中一次是和他的表妹埃尔莎。他后来娶了埃尔莎,尽管这被认为是一种权宜之计。
安妮·博林
好莱坞所表现的: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伊丽莎白一世的母亲安妮·博林,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想象力。好莱坞有时把安妮描绘成一个坏人,操纵国王和他的妻子离婚,并最终在这个过程中疏远了教皇。天主教对安妮的描述是“wh*re”和“concubine”,与新教对她殉道的评价形成对比。在18世纪和19世纪,安妮·博林被认为更多的是受害者而不是坏人,她的家人为了获得政治权力而操纵她。在整个20世纪,电影都把她描绘成一个诱人的女性和女权主义的偶像。
错误理由:安妮·博林在银幕上扮演了如此多的角色,人们很难知道现实真相是什么。根据历史学家海莉·诺兰(Hayley Nolan)的说法,在亨利八世写给她的信中,她被“骚扰”了,是她周围的男人永远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受过良好教育的安妮,最终被埋葬在戏剧和理想化的浪漫中。
她拒绝做国王的情妇,对国王说:“我不能做你的妻子,不仅因为我不配做,而且因为你已经有了王后。我不会做你的女主人。”最后,安妮确实成为了他的妻子,却发现自己被指控通奸、叛国甚至巫术。而她最大的过错,就是没能生育出男性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