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宋朝又理学兴盛,为何会流行火葬?

火被称为人类文明的种子,从人类直立行走之后,火就从来没有离开过人类的生活。生活中处处需要用到火,火葬是人类的安葬方式之一。最早期的火葬只是为了更加快速地处理尸体,之后便弃之不顾,多是战争中的残忍行为。

火葬早期只是一些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丧葬习俗,中原地区的汉族受儒家“事亡如事存”等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反对火葬的。

到了宋朝,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火葬的习俗又逐渐兴起,并出现了专门负责焚尸的机构“化人亭”,为此后的朝代的丧葬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习俗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火葬在边疆地区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墨子·节葬》中记载,在秦国的西边有一个叫仪渠的国家,他们国家的国民在父母死亡后,会把尸体放在薪材上点火焚烧,他们认为人死之后会通过点燃后向空中飘散的烟而升仙,后人也能得到“孝子”的美名。

但这仅仅是一部分少数民族、游牧民族的一种葬俗,在中原地区焚烧尸体仍被视为大逆不道之举。直到唐代,《旧唐书》中记载,党项人还保持着火葬的习俗。但唐宋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的流传使火葬实行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佛教主张在信徒死后焚化尸体,舍利传说就是得道高僧的尸体焚烧后留下的结晶。《释氏要览》记载佛祖坐化后,便由弟子阿难等人焚身,得到五色舍利,因此方造塔存放。高僧鸠摩罗什、释神迥慈禅师等都按照他们的遗言采用火葬的方式。

从唐代到宋初的时期,火葬的实行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开始被部分中原人接受。在五代十国时期,佛教得到迅速发展,甚至有的统治者都开始青睐火葬的方式了。《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记载,皇后李氏就采用了火葬的形式。这说明,受佛教影响,火葬逐渐在贵族阶层流行。

而佛教对于宋代火葬的流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记载:“自释氏火葬化之说起,于是焚尸者所在皆然。”朱熹、胡寅亦、贾同等人也认为,宋代火葬的适用范围之所以越来越大,很大原因在于佛教的习俗。

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的人地矛盾

宋代虽然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但是内部并没有太大的反对势力。文人当政下,武将地位降低,国内一片和谐,因此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两宋时期,宋朝的人口急剧膨胀。据记载,从宋初到宋末,全国的户数增长了一倍。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户数比原来增长了三、四倍之多。人数的增加也必然导致人与地之间的矛盾增加,这一矛盾在经济繁荣的城市更加严重。

南宋临安地带曾因大规模火葬而引起争论,当时的文人俞文豹在《吹剑录》中大呼:“今京城内外,无故者日以百计。若非火化,何所葬埋?”当时的京城内外,每天去世的人有数以百计,如果不用火葬的方式,尸体又去哪里埋葬呢?

面对如此尖锐的社会矛盾,连一直反对火葬的理学大家程颐也忍不住感叹道:“其火葬者,出不得已。”火葬在中原地区得以推广,很大程度上处于对现实的无奈。

在繁华的大城市,即便是古代也是寸土寸金的,普通的百姓根本没有多余的土地用以埋葬亲人。这个时候,火葬便成了唯一的解决方式。

在宋代,虽然出现了一些资产阶级的萌芽,但本质上仍是以地主阶层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集中在极少数的地主和士大夫的手里,大多数百姓只能沦为佃户。对于贫困的百姓来说,土葬已经是一笔大的花费了。春秋战国时期,颜回的父亲颜路尚且在颜回死去后没有买棺材的钱而发愁,更别提普通的百姓了。

因此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贫困也是推动宋代火葬兴起的原因。《梦梁录》中记载,一些贫困的穷人火葬尚且需要赞助,更别提使用耗费巨大的土葬了。

传统儒家思想在五代时期的衰弱为火葬的盛行提供了契机

五代时期是一个混乱的朝代,各个势力之间割据战乱、攻伐不断。在混乱的年代里,道德的约束力变得极为弱小,五代期间,仅仅五十三年的时间里就“易五姓十三君”。“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惨象频繁发生,传统的伦理纲常受到极大冲击。

一方面出于战乱期间民不聊生、死亡人数增加,百姓无力土葬逝者。再加上儒家“入土为安”的思想受到冲击,因此为火葬的推广提供了契机。五代时期,火葬在部分地区逐渐形成习俗。习俗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了。

到了宋初,即便政府和文人重新提倡“设观椁之品,建封树之制,所以厚人伦而一风化也”,并对火葬采取了禁止的态度。但在一些地区的民间,火葬已成定制,想要更改殊为不易。因此,清代的顾炎武也在《日知录》中感叹道:“宋以礼教治国,而不能革火葬之俗。”

根据已经被发掘的宋代墓葬统计得出,南宋火葬的墓穴占据百分之八十,这说明,虽然火葬与儒家所倡导的土葬观念不相符,但已经成为宋朝最为普遍的丧葬习俗之一。

结语

火葬的习俗自宋代流行以后,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礼仪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封建社会后期的伦理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

封建统治阶级之所以提倡土葬,很大原因在于明确“贵贱有别”的丧葬礼制来稳定统治。但火葬普及之后使原先的丧葬规定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对阶级森严的封建制度是巨大的打击。

但火葬也开创了此后元、明、清三代的丧葬风气,成为我国近代火葬的雏形。同时,火葬减少了瘟疫等疾病传播的可能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减少了土葬占用的土地,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1. 《墨子·节葬》

2. 《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

3. 《容斋随笔》

4. 《吹剑录》

5. 《梦梁录》

6. 《日知录》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