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从婚姻开始,走上确定的、再没有可能性的人生”吗?

策划、撰文 / 47

本文合作专家 / 心理咨询师:段菲菲、梁明霞、郑晶晶

编辑 / KY主创们

大家好,我是47。昨天我朋友说他做了个噩梦……

“我和我女朋友共进晚餐,

桌上摆着精美的瓷器,

餐厅里有轻柔的小提琴声。

烛光中摇曳着我们的身影,

我们谈论着彼此的一天,

计划着周末,氛围融洽。

夜色渐晚,临近尾声,

我发现她似乎欲言又止。

犹豫了一会,她笑着说:

“我差点以为你今晚会求婚”。

我的世界突然静止,呼吸卡在喉咙,手掌开始出汗,嘴也变得干燥。

她开始掩饰自己的失望,而我,只能故作轻松地一笑置之。

我没有办法告诉她,一想到要结婚,我就紧张和恐惧……”

嚯,渣男?结婚是你的噩梦?我第一反应就是开始骂他,然而,在听他努力地表达完自己有多爱对方,以及对婚姻的各种担忧之后,我好像有点能理解他了。

其实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恐婚。“谈恋爱可以,结婚不行”,似乎正在变成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But,恐婚的人到底在恐什么?恐婚是因为不够爱吗?结or不结,该如何选择?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件事。

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人们普遍对不确定性是难以容忍的。因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我们会想象各种未知的威胁,由此产生巨大且持续的焦虑感(David, 2021)。

但实际上研究发现,我们同样也不喜欢“确定性”。Lauren(2005)指出,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的“确定性结局”有了充分了解(不论事实上还是想象中的),都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和行动动机。Wilson(2005)曾做过一项实验:

研究人员让参与者们观看了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电影结束后,所有人被告知了两个后续版本(一真一假,但都是happy ending)。其中,一半的参与者明确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另一半参与者则毫不知情,然后研究人员让所有人都阅读完故事的真实结局。

结果发现,与已知结局的人相比,不知道结局的人不仅表现出更强烈的阅读动机,而且获得了更强烈、更持久的快乐。也就是说,不确定性可以提升生活幸福感,增强行为动机,而确定性反而会让人觉得没意思。

不仅如此,确定性还会让我们感觉自己的人生失去了其他可能性。其实人的成长和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婚姻也是如此,它会让我们失去选择其他伴侣的机会、失去选择在哪个城市生活的机会、失去自由择业的机会等等。

而这对我们来说,是失去了无数个“可能的自我(possible selves)”。“可能的自我”被定义为重要的人生目标的拟人化代表,它被描述为一个人如何看待他或她的潜力和未来,不仅仅包括了我们当下所追求的目标,也包括了所有我们期许的未来(Markus& Nurius, 1986)。失去可能的自我,就意味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和生活动力。

但事实上,婚姻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确定。Kamali(2020)指出,亲密关系,尤其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婚姻中两个人之间的互动、共同经历的事情、以及应对方式,都会让关系产生变化。

通常来说,一段婚姻会经历这5个变化发展的阶段(Hendrix, 2007)

这些阶段并不是自然地发生转变的,需要我们完成相应的“任务”,才能顺利进阶。所以说,在每一个不同阶段,我们都还有很多可以去探索和成长的空间。

而且,婚姻并不会阻碍我们对人生的探索,甚至可能有助于自我实现(Selcuk, 2016)。伴侣的新鲜观点会刺激我们原有的世界观,激发我们对世界的全新认知。而且在深入彼此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一种“我们”的身份感,由一个人的探索变成两个人的冒险,不断丰富对世界/宇宙的认知、对自然的理解、对艺术的追求等等(Kernberg, 2011)。

现在,我们基本了解了为什么人会因为婚姻的确定性而恐婚。但关于“害怕确定”,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害怕确定的人生,表面上是害怕失去别的可能性,实际上是无法做出承诺:一方面,人们总担心自己的选择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这还意味着我们必须承担选择背后的所有风险。比如婚后发现两人不合适,你必须积极解决问题,而不能轻易抛弃对方(即使离婚,也需要深思熟虑)。

无法对某种确定的人生做出承诺,是没有学会承担责任的表现。Blanton(1956)指出,承担责任意味着一个人愿意为自己的行为选择承担后果,而ta也有与这个意愿相匹配的能力或经验。并且,这不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是主动的、自愿的行为(Fromm, 2000)。

人们之所以会恐惧承担责任,背后有一个相似的心理动机,那就是他们不相信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具有“掌控力”(Hanan, 2021)。比如,他们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才会不断担心失去了别的可能性,他们害怕一旦选择后,自己没有办法解决那些可能出现的风险,又不能逃避,所以迟迟不敢下决定。

这往往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有关。自我效能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能否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去达成目标”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对“自己能够达成目标”有着更强的信念,更倾向于接受挑战、承担起个人选择的责任,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不断给自己设限,并以此来逃避责任(Bandura, 1999)。

学会承担责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Sebastian(2021)指出,一个人承担的责任越多,就越能体会到内心的平静、自由和自我赋权。这是因为,承担责任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觉察和专注于想要的东西,并为此制定规划、努力实现,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自我驱动力,因为那些你追求的东西是你真正的需求,而你正掌握着自己的人生。

不过,最艰难的阶段,往往是你正在犹豫着是否要承担责任的时候。面对婚姻,进退两难的情况不仅会让我们自己心神不宁,陷入焦虑、抑郁的消极情绪,还可能引起对方的怀疑,认为你对这段关系并不认真,爆发矛盾和争吵。这对于关系来说无疑是有害的。

倒不如咬咬牙做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Sebastian进一步提出,当你承担责任的时候,不仅解决了当下两难的困境,同时,你不会再因为自己错过某个选择而感到遗憾,也不会再觉得自己的人生是被外界压力和旁人意见左右的,你重新获得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这反而会让人变得轻松。

当然了,也不要觉得恐婚就都是自己的问题,有时候你的恐惧不是完全来源于自身,而是来源于你们的关系。当两个人还没有深入了解彼此,没有建立起紧密连结时,这段关系并不能给予你们充足的安全感,支撑你们迈入婚姻。

这时候千万不要强求结婚,但也不要就因此觉得自己是不爱对方,甚至放弃这段关系。学会更开放和真诚地相处,逐渐了解和融入彼此,静待关系到达ready的状态。

那么,关于恐婚还有没有更“硬”更实操的干货呢?这不就来了吗~

我们和一些经验丰富、擅长处理亲密关系问题的咨询师聊了聊,得到了一些超级有用的建议~一起来看吧!

建议一:

梳理清楚自己的恐惧。

“我们要解决自己的恐惧,首先就要知道自己恐惧的是什么?害怕的点是什么?可以试着在一张纸上,用列表的方式将自己的恐惧一条条列出来,然后再写出自己可能从婚姻中得到什么。你会发现自己确实有可能失去一些东西,但同时,婚姻也会为你带来很多好处。”——心理咨询师郑晶晶

建议二:

和伴侣进行沟通。

沟通要遵循的真诚、开放、积极聆听等基本原则我们不再过多强调,郑老师重点提到,要针对你所恐惧和担忧的事情,通过明确双方在婚后生活中的权力和义务,完成一个“初步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如果你担心的是自己在婚后失去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你们沟通的结果可能是“以后每两周里,至少有一次和朋友单独聚会的时间”。你们虽然不一定会百分百地按这个方案去执行,但对于婚前的恐惧是一个很好的宽慰。

建议三:

旅行或同居也是不错的解决方法。

“同居一段时间是一种可以模拟婚后生活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暴露你们可能的问题,并有机会及时解决。如果没有办法同居的话,长途旅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旅行的过程中不仅涉及各种琐碎的事情要处理,还可能出现突发性事件和情绪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也是对婚后生活的有效模拟。”——心理咨询师段菲菲

建议四:

养宠物。

“养宠物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介入,可以帮我们克服恐惧,逐渐学习和适应承担责任。而且更好的建议是养狗,因为狗狗相对来说,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照顾,比如它更需要你花时间去陪伴,要定期带它出门等等。这对于那些恐婚恐的是生孩子的人,可能更有帮助。”——心理咨询师梁明霞

建议五:

多和过来人聊聊天。

几位咨询师都有提到,多和有婚姻经验的人聊天也有所帮助。但是,这不是说让你随便抓着个已婚的人就问,咨询的对象也是有选择性的。梁老师提到两点,大家可以多加注意:

第一, 尽量找你认可的、比较佩服和欣赏的人。他们说的话对你来说更有信服力和可参考性,而且,即使是有一些关于婚姻不好的体验,他们或许也能给到你有用的建议和自己的反思。

第二, 取样要尽量多一些,至少你别只找一两个人问吧。尽可能多地听取关于婚姻的看法,可以帮我们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对婚姻的认知。

建议六:

梁老师还建议,如果你属于比较严重的恐婚情况,也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

有时候,恐婚可能只是一个表象,背后牵扯到原生家庭、个人成长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咨询,找到症结到底在哪里,解开它以后,很多生活中其他方面的问题也能一并被解决。

建议七:

不结婚,也是一种选择。

如果经过深思熟虑,你梳理清楚了自己恐婚的脉络,你可以决定去 “克服”它,也可以选择接纳它,不结婚。段老师认为,随着个体经济独立,养老配套不断完善,婚姻可以不再是实际生活的必需品,像一个人自在地生活、长期同居关系、或者由价值观相似的朋友间形成的互助社群,可能都会成为人们的生活形态。


重要的不是最后你选择了哪种亲密关系形式,而是你真正看清了自己的需求。

最后想和大家说的是,结婚或是不结,不论你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重要的是你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长足的成长。我们会开始学着接受人生的某些确定性,学着为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承担责任。

人生很长,你要面临的难题可不止这一个。正是这种保持成长的状态,才能陪伴我们面对未来各种风险和变数,更勇敢、也更自信地走下去。

以上。

References:

Bandura, A., Freeman, W. H., & Lightsey, R. (1999).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Blanton, R. L. (1956). Responsibility: A Psychologist's Point of View. Ky. LJ, 45, 284.

David,R.(2021).Our deep fear of the unknown not only scares us, but it can scramble our brains. Why does uncertainty make us so uneasy?.BBC

Fromm, E. (2000). The art of loving: The centennial edition. A&C Black.

Hanan,P.(2021).Fear of responsibility and its causes.Psych Mechanics.

Hendrix, H. (2007). Getting the love you want: A guide for couples. St. Martin's Griffin.

Kamali, Z., Allahyar, N., Ostovar, S., Alhabshi, S. M. S. B. S. M., & Griffiths, M. D. (2020). Factors that influence marital intimacy: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iranian married couples. Cogent Psychology, 7(1), 1771118.

Kernberg, O. F. (2011). Limitations to the capacity to lo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2(6), 1501-1515.

Lauren,A.(2005).The Pleasure of Life's Uncertainties.Psychology Today.

Markus, H., & Nurius, P. (1986). Possible selv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1, 954-969

Sebastian,S.(2021).Responsibility, Freedom, Empowerment, and Mental Health.Psychology Today.

Selcuk, E., Gunaydin, G., Ong, A. D., & Almeida, D. M. (2016). Does partner responsiveness predict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8(2), 311-325.

Wilson, T. D., Centerbar, D. B., Kermer, D. A., & Gilbert, D. T. (2005). The pleasures of uncertainty: prolonging positive moods in ways people do not anticipat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8(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