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缺乏什么情绪的人,往往更容易伤害别人?

策划、撰文 / 马斯特、咯咯

编辑 / KY主创们

社会新闻总是能让人体会到这个世界的黑暗。

10月15日中午,浦东公安分局接110报警称:潍坊西路一酒店内发生命案。经初步调查,贾某因工作纠纷将同事袁某杀害,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网传凶手将被害人头砍下放在桌子上······

10月13日左右,网曝上海长宁一女子在家被杀害后,被犯罪嫌疑人装行李箱内运走。后又有知情网友称该女子在12日已被抛尸无锡。后警方通告,嫌疑人已抓获。

还有最近被曝出的小红楼事件,罪犯竟在上海的繁华地区强奸、组织卖淫、行贿等长达近十几年,而第一位被他怂恿去卖淫的人,是他的妻子......

这些新闻总会让人不寒而栗,害怕自己下一秒就莫名其地变成了受害者。

而面对这样的新闻,我们很想知道,这些“恶魔”是否有某些共同特征,能够让我们尽早识别,避免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从而保护好自己?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一聊,有一种对人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约束作用的情绪,一旦一个人缺乏这种情绪,就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这种情绪就是恐惧。

为什么这么说呢?恐惧这种情绪究竟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没有恐惧的人是可怕的?没有恐惧的人又有什么特征呢?来看今天的文章。

恐惧通常被我们认为是一种负面的情绪感受。根据维基百科中的定义,恐惧是人在面对现实中、或想象中的危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的情绪反应。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存在在我们基因里的情绪。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恐惧对于人的“存在”来说,是一种重要而正面的情绪。可以说,没有恐惧,就不会有人的存在。

恐惧可以分为生理性的以及社会性的两种。

生理性的恐惧是一种进化的本能。比如对黑暗、高度、昆虫的恐惧。这种留在我们体内的人类本能让我们对危险事物保持警惕,让我们更好地活下去。

而社会性的恐惧就是使得人区分于动物,使人获得人性的重要机制。

社会性恐惧源于人们对不被群体接纳的恐惧。远古时期,个体的生存依赖于群体,如果一个人被ta所处群体排斥或流放,也就等于被判处了死刑。

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仍会害怕因没有遵守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惯例而被群体排挤(比如因为到了一定年龄还未婚育而焦虑)。而与社会性恐惧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就是道德。

道德是什么?伏尔泰说,“道德只不过是戴着望远镜而看得更远的利己主义。”道德是人类社会为了群体的最大利益,而形成的对每一个个体的约束。

人们发现,通过这样的约定和妥协,族群的存活和发展才会获得最大的保障。人们恐惧突破道德底线,因为这有可能会成为ta们被自己的族群抛弃的原因。

而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社会性恐惧,就意味着ta有可能不顾群体中他人的感受和安危,只依照自己的标准行事,从而变得极其危险——如我们在开头所举例的那样。

并不是所有没有恐惧感的人都是可怕的(那些去鬼屋可以淡定地和鬼聊天的朋友大可以安心)。但有一种极为危险的人,恰好没有恐惧情绪,ta们被称为心理变态者(psychopath),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反社会”。

心理变态(psychopathy)并不是一种医学诊断,而是一种人格特点。据统计,在人群中,大概有1%的人是心理变态者,其中男性占多数。

这通常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存在于基因中的特性。由于大脑构造的天生不同,ta们从出生起就带着成为心理变态的倾向(tendency)(Birbaumer et al., 2005)。

牛津大学教授Kevin Dutton(2012)曾在他的书中提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心理变态的被试和正常人格的被试来回答两个经典哲学问题:

结果,面对第一个问题,大部分人都很快地回答说愿意;但面对第二个问题,同样是用1个人的生命来交换5个人的生命,绝大部分正常的人在思考后,却回答不愿意;而心理变态者则不假思索地,几乎在第一时间都回答了愿意。

Dutton解释说,由于心理变态者的大脑构造不同,ta们天生缺乏了共情能力,所以会做出不同的道德选择。

这并不意味着ta们生而为罪犯,但难以感到恐惧和愧疚、难以对他人产生共情、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等先天特质,使得ta们更容易有暴力行为,尤其是在经历过一些童年创伤之后。

所以与大众对于“心理变态都是杀人魔”的认知不同,心理变态者中不乏表面友好随和的人。Ta们虽然缺乏基本的情绪,但在成年后仍能够比较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甚至还能比常人更成功。

尽管如此,与心理变态者建立关系——无论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是工作关系——都会是一件危险的事。那么心理变态者有哪些特点,能够让我们尽早识别ta们呢?

根据PCL-R(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Revised,心理变态测评量表修订版)中所评估的心理变态者的20个特征,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行为及生活方式:

对自我的评价极高,以自我为中心。Ta们会认为自己是无法取代的存在,没人和ta们是平等的。

蔑视法律和道德,可能有过违法行为。Ta们认可规则,但却不认为这些规则能够约束ta们自己——那些被规则约束的人是因为没有聪明到可以悄无声息地打破规则。

会在关系中试图操纵对方,常常拥有好几段短期的婚姻关系。想要操控别人是心理变态者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或许是极度的自恋和利己导致的。

对于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差。Ta们常常会从事冲动和危险的行为(例如,性滥交),在行动之前不考虑后果,且拒绝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可能过着寄生虫式的生活,更是缺乏现实明确的长期目标。一个心理变态者会心安理得地花你的钱用你的东西,千万不要期望ta们良心发现,毕竟ta们认为自己比别人重要得多。

沟通方式:

习惯性撒谎。心理变态者会用肤浅的花言巧语欺骗甚至操纵对方,连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也不会放过,且在被揭穿后毫不内疚——ta们缺乏内疚这种情绪。

给人冷酷无情的感受。研究人员发现,心理变态者很难将语言与情绪联系起来。一项2018年的研究表明,心理变态者尤其难辨认出沮丧(distress)这种情绪,ta们无法分别一个人是真的沮丧还是装的。由于缺乏共情力,ta们只会给出肤浅的情感反应,更不会施予援手(Dawel et al., 2019)。

在对话中较少提及自己的需求。Ta们想要在他人面前塑造一个强大而无畏的形象,即使是提需求,ta们也倾向于物质上的,而不是情感需求。

你发现自己身边有拥有类似特点的人吗?如果有的话,也请不要过度恐慌,正如前文所说,心理变态者在人群中的比例非常低,且ta们中的很多人并不会犯罪。

而如果你与你认为的“心理变态者”的关系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你的日常生活,我们给出的最好建议就是尽可能远离这个人和这段关系,并向专业精神科医生求助。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平安

今日互动:对文中开头提到的这一类恶性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你又是如何看待psychopath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References:

Birbaumer, N., Veit, R., Lotze, M., Erb, M., Hermann, C., Grodd, W., Flor, H. (2005). Deficient fear conditioning in psychopathy: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Arch Gen Psychiatry, 62(7), 799-805.

Cleckley, H. (1941). The mask of sanity: an attempt to reinterpret the so-called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Cooke, D. J., Michie, C., Hart, S. D., & Hare, R. D. (1999). Evaluating the Screening Version of the 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Revised (PCL:SV): An item response theory analysi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1(1), 3–13.

Dawel, A., Wright, L., Dumbleton, R., & McKone, E. (2019). All tears are crocodile tears: Impaired perception of emotion authenticity in psychopathic traits.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10(2), 185–197.

Dutton, K. (2012). The wisdom of psychopaths: What saints, spies, and serial killers can teach us about success.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