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张九龄:张九龄是神童吗?张九龄的风度从何而来?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一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张九龄的风度从何而来?

在史书里,对张九龄的描述为“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是说他性格温温而雅,特别注重仪表,无论是在家闲坐,还是出门上班,都穿戴得整整齐齐,走起路来步伐矫健,眉宇之间神采飞扬。为了保持整洁端庄,他还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发明。当时大臣们上朝,都要带着饬板,这是臣下上殿面君必备的工具,以随时记录君王的旨意,或提前写上想向皇帝汇报的话。

以前文武大臣们出门上马,都是把纺板往腰里一别,就跟乡野村夫插烟袋一样。张九龄觉得如此装束很煞风景,便命人做了一个精致的护囊,每次上朝,都把纺板装进护囊里,然后让仆人捧在手里,在后边跟随,他只管仰首挺胸地走,而不必为把这么个多余的东西放哪儿而发愁了。唐明皇对他的做法很是赞赏,护囊便一下子风行起来,成为一种时尚。倘若认为张九龄的风度只在他的才气和仪表,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最让唐明皇动心的,是他见识的高远和品格的刚直。

当初安禄山曾进京面圣,只见了一面,张九龄就对人说:“将来祸乱幽州的人,一定是这个胡雏儿。”后来安禄山因战败被范阳节度使张守琏逮捕,建议将其斩首,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当即批示执行,可玄宗不同意。张九龄上奏说:“张守琏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玄宗仍不以为然,张九龄说:“安禄山狼子野心,有叛逆之相,应该以军法杀掉他,以绝后患。”玄宗还是不听,为示皇恩,把他释放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流芳千古的名相、贤相,如管仲、李斯、萧何、诸葛亮、房玄龄、狄仁杰等等。宰相这一职位,是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代表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和权力,拥有一位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富强来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唐朝开元年间出过一个“神童宰相”张九龄,自他以后,对于臣子们推荐的人,唐玄宗总要拿来和张九龄相比,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张九龄在玄宗心目中的地位。

民间流传着张九龄出生之前的一个故事,据说张九龄在母亲卢氏的肚子里整整十个月还不肯降生,卢氏身体笨重,整日都是面黄虚弱之态。张九龄的父亲担忧不已,曾一度怀疑妻子得了黄肿病。有一天,一位路过的算命老先生看到卢氏,他只觉得那卢氏的胎有些不同寻常,便告诉卢氏,自己不仅会算命还能看病,可否给夫人诊断诊断呀?卢氏也是死马当活马医了,同意让老先生给自己看看,谁知老先生看过之后一张药方也没给开,只说让他们夫妻俩赶紧搬家,最好能搬到大一点的地方,这样肚子里的孩子才肯出生!听了老先生的话,卢氏和丈夫就匆匆收拾了行李,搬去了韶州,之后不久,张九龄就出生了。张九龄天资聪慧,五六岁时就能吟诗作对了,当时人们皆称其为神童。特别是七岁那年的一次经历,更是显示出了他的与众不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