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女子尤其重视“厚嫁妆”?这不止关乎嫁人后的家庭地位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女儿出嫁,娘家都要准备一笔嫁妆。嫁妆的多少,可能根据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社会阶层等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在一个朝代,女子嫁人是必须要准备一笔丰厚的嫁妆的,那就是宋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宋朝流行起了一股“厚嫁之风”。
宋朝女子嫁人,娘家都是要备上一笔十分丰厚的嫁妆。如果娘家姐妹众多,谁的嫁妆更丰厚,则侧面说明了谁在娘家的家庭地位更高,更受宠。这也直接影响了女子嫁到丈夫家之后的家庭地位。
在宋朝,女子嫁人如果嫁妆少,也会被女子视为一种“耻辱”。根据史料记载,宋朝女子嫁人还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画面:“财之不给......女子羞泣不肯升车以嫁。”因为嫁妆太少了,女子因感到羞愧而哭泣,甚至不肯上婚车出嫁。
如果没有嫁妆,女子几乎是很难嫁出去的。宋朝有一些穷人家的女孩子,可能长得非常貌美,但却因为家里没有钱,无法提供丰厚的嫁妆,最终嫁不出去,一直待字闺中,青春蹉跎,孤独终老。
在宋朝还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女婴被扼杀在摇篮里。宋朝有官员认为,这种行为的出现,其实也与负担不起过高的嫁妆息息相关。根据《宗法条目》中记载:"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钱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在厚嫁之风下,男子娶妻所需的聘礼,是远远不及女子嫁妆所需的嫁妆的。
那么,宋朝为什么会掀起这样一股“厚嫁之风”呢?
要知道,古代婚嫁中讲究三媒六聘、明媒正娶,除了以男方的聘礼为衡量标准,女子的嫁妆也是衡量女子重要程度的方式之一。嫁妆越多,越能证明女子是明媒正娶、备受重视的妻,而不是妾。
假如女子和丈夫离婚,在没有犯过重大过错的前提下,想要追回自己的嫁妆,也往往能够得到官方和法律的支持。假如和丈夫是合法的离婚,那么这些嫁妆也可以悉数带走。
如果说陪嫁的嫁妆非常丰厚,那离婚之后,对于婆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所以基于这一层原因,对于“厚嫁”的那些女子,婆家也一般不敢轻易虐待。但是如果嫁妆非常少,那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嫁过来的家庭地位可能就非常低微。
所以娘家给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也是起到了稳固婚姻关系的一种保障作用。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嫁妆是否丰厚,除了决定女子嫁到夫家的家庭地位,还严重影响着女子后半生的生活质量。
因为在宋朝,女子嫁做人妇,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可以和丈夫共同支配婚后财产。即便是嫁给家底非常丰厚的男子,丈夫家的钱也都是无权支配的。
在需要用钱的时候,只有自己的嫁妆,是最后的底气和依仗。所以陪嫁的嫁妆越多,就表明女子能支配财产的权力越大,有些女子陪嫁的嫁妆比夫家半个家底还要丰厚,在这种情况下,公婆和丈夫敢不把她放在眼里吗?
同时,女子陪嫁的嫁妆,只有她自己可以动用和支配。女子的夫君和婆家,不管是以什么样的理由,都没有权利动用的。
此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朝之所以形成这股“厚嫁之风”,也和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重利轻义”的观念在人们脑海中开始成形。
这种“重利轻义”的观念,渐渐也影响了人们的婚姻观。嫁人对于宋朝人来说,不只是婚姻关系的缔结,更是利益关系的缔结和金钱的攀比。但值得注意的是,厚嫁之风不只是在王孙贵族的圈层中,是遍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根据《宋史》记载:“女之嫁也,必有随车钱,大率多者千贯,少者不下数百贯。倘不如此,则乡邻讪笑......富者以豪侈相高,贫者耻其不逮,往往贸易举贷以办。”宋朝嫁女儿不仅嫁妆多,少了要被耻笑,而且无论有钱人还是贫穷百姓,无一不被“厚嫁之风”所影响。
对于官员贵族来说,准备一笔丰厚的嫁妆无可厚非,但对于一些普通的底层百姓来说,就是非常高的一笔花销了。宋朝很多家庭,在女儿很小的时候,甚至刚出生就开始准备积攒嫁妆了,即便是这样,他们穷尽数十年准备的嫁资,可能也是寥寥无几,所以也出现了因嫁妆过高筹备不起、而扼杀女婴的负面现象。
虽然厚嫁妆的盛行,让出嫁的女子非常体面和风光,也能让后半生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好。但对于整个宋朝社会来说,负面影响是更显著的。由于底层百姓准备不起厚嫁妆,扼杀女婴事件频发,造成人口失调、拐卖妇女、女子迟嫁或终身不嫁等一系列问题高发,也对儒家礼仪制度造成了冲击。
作者:我方团队月落星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