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尽管对李白生于四川还是生于西域有一些争议,但李白的家乡是四川江油,他少年时期成长于四川巴蜀大地,这些的确是事实。李白的纵横家豪侠意气,较少儒家思想,信奉神仙修道,都有浓厚的巴蜀文化熏陶和影响,李白的形象与传统中原文人不大一样,过去不少人揣测是因为李白生于西域,其实即便如此,李白也很小就回到家乡,生平也再没有出塞的经历,很难认为他身上的气质是受到塞外文化影响所形成。
那么,为什么祖籍本属于西北,甚至可能和李唐宗室沾亲带故的李白家族,从西域逃回中原时要迁居到四川江油呢?
一、李白家族的身份背景
李白的家族出身和生平经历其实有很大关系,可要弄清原委却很不容易。如果李白自己的话可信,这么讲似乎滑稽,但在唐朝,尤其文人的作品里,充满很多浮夸和虚饰的内容,所谓文学夸张手法非常明显,而李白,众所周知他是一个喜欢使用极度夸张修辞手法的诗人。
李白宣称他们一家祖上来自陇西成纪,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同乡,今天属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李白在名作《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中介绍自己家世:“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如果李白的话属实,历史上的陇西李氏长期是名门望族,包括唐高祖李渊也号称来自这里,可见新旧《唐书》开篇的高祖本纪,所以追溯渊源的话,李白一家和李唐宗室要算出于一门。
可事实上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在代北武川镇出生,也就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北魏末年著名的六镇边民大起义其中之一。李虎一家好几代都是武川镇的草莽武人,和陇西成纪从来没什么关系,甚至根据六镇边民安置情况,他还有可能原本就出自鲜卑族,至少李家因为婚姻关系带有混合血统是铁定的事实。假如李白这一家当真属名门之后,或者是李唐宗室后裔的话,为什么会来到西南蜀中绵州这样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定居,多少就很让人好奇和疑惑了。
宋代欧阳修、宋祁(需要注意:宋祁为今天大肆炒作李白的湖北安陆人,《新唐书》大部分内容正是他主撰,由于文笔出众,善于篡改史料文字,在历代史学界口碑很糟)、范镇等人所编《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这么一大段的“家谱”就很值得怀疑了。更加蹊跷的是,天宝元年,唐玄宗下诏让李暠后裔中的绛郡、姑蔵、敦煌、武阳四支编入宗正寺,算是认可他们为李唐皇室的金枝玉叶,偏偏李白一家没有通过审核,被排除在外。尤其令人费解的是,这时候的李白因为名声远扬正被皇帝欣赏,恰恰在长安京师,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历史性时刻反而会将他们一家例外?李白这一家真的是李唐同宗么?
以李白的生平经历来说,看得出他十分关切李唐王朝命运,他的内心不是不想做官,众所周知,李白曾经急切的想要接近同样好道的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待了两三年,也在翰林院供奉待诏,成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
很可惜,李白的个性和急躁心理,玄宗李隆基并没有提拔和启用李白,一个虚名的翰林院供奉,没有任何俸禄来源,也没有任何实际职务。李白对此很失望,最后又离开长安。在唐朝,通过翰林院成为翰林学士接近皇帝,快速升迁掌握实权以至于成为宰相,的确是一条“终南捷径”。越到后期越明显,大部分宰相都是翰林学士出身,著名的顺宗永贞革新,王叔文、王伾二人就是皇帝的翰林学士试图掌握财政、兵权,但一来并没有拜相,二来因为顺宗患病,居住后宫和外朝官员失去密切联系,最终变革失败。以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翰林学士研究系列文章分析得非常到位。
李白虽然在京师皇帝身边遭到一次挫折,但他满腔的豪侠义气,对唐朝命运依然十分在意,在安史之乱中,他又兴奋地参与永王李璘的勤王行动。
李璘为唐玄宗的第十六子,自小随着兄长李亨长大,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按说兄弟之间感情很好。但不能忽视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唐肃宗是擅自登位,唐玄宗相当于和当年高祖李渊一样被逼逊位,父子关系已经被严重破坏,最后唐玄宗凄凉的死去也几乎是一个谜团,疑点很多。而李璘先前是跟着唐玄宗逃亡蜀中,在路上正式接受唐玄宗任命为山南节度使,前往荆州江陵招兵买马勤王护驾,他可以统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不久,玄宗又再次下诏,任命李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
显然,逃到四川的玄宗对身处江南的永王李璘寄予相当厚望,希望他能扼守江淮,出兵北上,剿灭叛军。此时唐肃宗在北方灵武登位,仰仗郭子仪和李光弼等“朔方军”在中原抗击安史大军,他自己是孤家寡人,一切成败都还未定。而李璘身处江淮,行动十分迅速,很快就拥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形成一股势力。李白前往李璘的阵营,就是希望跟着李璘建功立业,捍卫李唐王朝,至于将来谁应该做皇帝,或许并没考虑太多,但当时他对永王是十分期望的,这一点毫无疑问。李璘选择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作为据点,这就是李白著名的《永王东巡歌》的“永王东巡”事件。这一行动被官方定性为“割据自立”,又和当年徐敬业、骆宾王等人联系到了一起,引来官军的围剿。然而,李璘当真有割据作乱的意图吗?
据说李璘相貌丑陋,身体似乎有些缺陷,小时候颇受歧视,不过这些在他金枝玉叶的身份之下都不算什么“缺点”,最不幸的缺点是头脑也很简单。《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记载几乎一样,都称李璘有“窥江左之心”,也就是说想占据江南一带,成地方割据势力。这无疑是刚刚坐上龙椅的肃宗所不能容忍的。李璘大军进发江南原本是来自玄宗的授意,或许玄宗依赖李璘招募兵马,南下江淮原本就有要对付肃宗这个儿子的可能性。总之,头脑简单的李璘遵照玄宗的旨意前往扬州,吴郡(今苏州)太守兼江南东路采访使李希言即致信李璘,责问他为何擅自发兵东下。李璘行至当涂,见李希言在信中对自己直呼其名,甚为恼怒,随即兵分两路,前去攻打吴郡和广陵。李希言从吴郡赶至润州,闻讯后随即派遣大将元景曜和丹徒太守阎敬之前去抵御,爆发一场战斗,官军大败。这一冲突更加坐实李璘有拥兵作乱的嫌疑,后来招来更多大军围剿。最后李璘被杀,李白遭到流放夜郎的结局。
就是因为肃宗的皇位是趁安史之乱逼玄宗逊位而来,并非名正言顺,而率师北上平定安史之乱的李璘是玄宗亲自任命的,东往扬州然后北上出兵也是玄宗授意安排的,当时李璘招兵买马一呼百应,出兵行动也很迅速,假如让他北上成功,这天下还能再留给肃宗吗,显然令孤家寡人的肃宗很是担心。而肃宗出于保全皇位、戒备玄宗的阴暗心理,很自然会诬陷李璘大军为叛逆,进行剿灭。如果李璘果系叛乱,满腔热忱的李白怎会追随在他左右?《永王东巡歌》中的“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等语,显然是堂堂正正,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正能量”啊!
李白性格和杜甫很不一样,他在诗文中更多时候都流露旷达、超然的精神,但其实是典型的“精神分裂”。李白在诗文里经常提到自己为“布衣”,又与身为豪放不羁的“谪仙人”气质完全相矛盾,这种文学语言大多真真假假。
因此,当初陪伴唐玄宗的时候,李白相对谨慎收敛,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家世,在唐玄宗这样的圣明君主前论资排辈(据野史说排下来李白辈分似乎比玄宗高)。就好像编草鞋出身的刘备在汉献帝跟前认皇叔是属于小说情节,再说李白也不是刘备,而唐玄宗更不是那个可怜的汉献帝。所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说法完全是一种伪装,李白并没忘却自己的身份,他和杜甫一样关心朝廷和天下苍生,只不过“角度”可能不同。
李白很多诗文都是献给“权贵”的,巴结的人实在不算少。李白将自己装扮成世外高人的模样,看起来和朝廷没有多少关联,这一点和孟浩然似乎是一样的,还是想以“终南捷径”获得朝廷器重。这在唐朝也是一种风气,还成为一种“求官”方式,如李白是通过贺知章这样的前辈带入京城士大夫圈子,以及受宠的道士吴筠的推荐来到天子身边。
二、李白家族为什么会迁居在四川江油?
今天基本公认,李白的家乡是在唐代绵州的昌隆,当时为剑南道,就是今天四川省江油市。至于今天他的家乡青莲镇,唐代时候根本没有这个乡镇,这个地方是因为李白被称为青莲居士,为了纪念李白定的名字。同样让人费解的是,很多人都知道,李白一家在唐朝曾经流亡西域最遥远的碎叶镇(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好不容易环境宽松后,他们一家为什么不从西域回到更接近祖籍的西北地区,要去往西南的巴蜀,而且还是那么偏僻的昌隆?例如当时绵阳境内的梓州,今天的三台就比昌隆有名多了,好歹是一个州治。
过去有一说法,李白祖辈可能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后裔,因为“玄武门之变”被灭族而逃亡西域。这种说法过于猎奇,很不可信。事实表明,李世民屠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满门心狠手辣,仅有三五岁的小孩子都斩草除根,李白一家不可能是他们的后代。如果牵扯到隋唐易代的时候,隋朝末年曾大量流传“李氏当为天子”的谣言,隋炀帝嫉恨姓李的,导致许多姓李的逃亡,隐姓埋名,这一解释或许都要比因李建成、李元吉的缘故流亡西域要合理,但这也仅仅是推测而已。
严格来说,比李白更加神秘的是他的父亲。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此外再无任何信息。“隐姓埋名”,这个李客做得很是彻底。
一千多年来,很多学者都根据和李白有关系的亲友描述来猜测李白和父辈的经历。例如他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介绍李白的身世:“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硅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彖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
还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筐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
这个范传正也与李白的关系非比寻常。他的父亲是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伦。范传正字西老,其父曾任户部员外郎。他是进士出身,“又以博学宏辞及书判皆登甲科,授集贤殿校书郎、渭南尉,拜监察,殿中侍御史。”范传正曾为李白迁坟,所以撰写新墓碑,在他任歙州刺史时。最重要的是,他在褐衣时曾游历西边,是亲自考察过西域的旅行家,并著有《西陲要略》三卷,后来失传。
正是根据这些亲友所记录,今天可以基本相信李白一家放逐西域是事实。范传正揭示就因为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家族流离失所到了西域碎叶,然后隐姓埋名。而李阳冰说的更加隐晦,“中叶非罪,谪居彖支,易姓与名。”他们都提到两个重要细节:“隐姓埋名”和“神龙”年间返回西蜀。但这一李家后人为什么要前往蜀中居住?
蜀中绵州昌隆和李家很可能有非同寻常的关系,这里的确是唐朝李氏真正的家乡,而且还是李唐王朝的祖陵所在。该地在唐朝名为昌隆,已经表明非同一般,这个李唐祖陵正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安葬在此,唐朝建立的武德元年(618)被追认为太祖。
李虎为西魏重臣,号称八柱国之一。据《唐会要》所载,他的陵墓为永康陵,应该位于今天陕西省三原县,今天这里还有这么一陵墓。不过,李虎下葬并没有确凿证据,三原县永康陵应该是唐朝建立以后才有的一个纪念性质的衣冠冢,因为李虎死的时候连隋朝都还没有建立,甚至关于南北朝的重要史书如《魏书》、《周书》、《北史》等均未为李虎立传,其生平事迹也有不少疑点,他的主要事迹其实仅散见于新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卷七十的《宗室世系表》及《册府元龟》卷一《帝王部·帝系门》等书,其中以《册府元龟》所载最详细,可偏偏没有涉及李虎葬在哪里。后来如甘肃清水也传出有李虎陵墓,甘肃陇南成县也有所谓安葬李虎的太祖山。因为李家提到祖上都说来自陇西,但实际上如清水下葬的和李唐先祖的李虎并非同一个人。
从安葬习俗来说,汉末到唐初几百年习惯封土,并不依山起陵,所以从曹操到隋炀帝,长久以来都很难找到真正的墓葬,李虎的陵墓很可能也有这种情况,而且唐人并不习惯迁葬,所以永康陵是属于纪念性质,李虎应该没有安葬在那里。
恰恰蜀中绵州在一些史料中提到,应该才是李虎真正的安葬地,据《资治通鉴》之《唐纪》中胡三省注表明,李虎死后葬于龙州江油县西一里的牛心山;同时指出李虎又名李龙迁。胡三省虽然仅仅为通鉴作注释,但堪为一代史学大家,其一大贡献就在补充遗漏,而且他擅长地理注释,他的求真求实的学术品格,历来评价都相当高,所以,他对李虎下葬地的揭示是非常值得重视。另外,据《元和郡县图志》与《读史方舆纪要》载,李虎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之后即入蜀占据龙州,并“臣梁”于僭主萧纪。李虎身为西魏太尉,位高权重,其“佐周伐魏”包括臣服梁王萧纪均属叛逆行为,他后来改名李龙迁的原因多半为此。而举一郡地盘以臣僭主萧纪,当然更不光彩,所以唐朝的史书统统没有他入蜀以后的事。
李虎真正的安葬地就是蜀中绵州,作为西魏一代重臣,自然子孙众多。因此,李白祖上就有生活在江油的,所以,后来李客才会在神龙年间返回蜀中,重新认归李氏宗族。
而且,这并非单独的孤证。唐末五代在蜀中多年的杜光庭编撰的《道教灵异记》载:“梁武陵王纪理益州,使李龙迁筑城於牛心山。龙迁既没,即葬於山侧,乡里为立祠。武德中,改为观。武氏革命,凿断山脉。明皇幸蜀,有老人苏坦奏曰:牛心山国之祖墓,今日蒙尘之祸,乃则天掘凿所致。明皇即命修填如旧。明年,诛禄山,复宫阙。”杜光庭本就是一个著名的道士,在青城山修道多年,同时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名士,所写的传奇小说《虬髯客传》流传千古,深受后人喜爱。杜光庭虽然有为道教抬高地位的嫌疑,但毕竟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搜罗典故传闻还是有一定的依据。他提到江油城最早就是李虎所修筑,死后也就下葬于此,当地是李氏家族近祖的祖籍所在,名为昌隆显然寓意唐朝的根基兴旺正是在此。
从另外角度来说,为何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要逃奔蜀中?不光因为四川地势险要,还因为这里是李唐王朝极其重要的祖陵所在,当地李氏后裔比较众多,后来唐朝更将成都升级为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并列,显然蜀中与李唐皇室有这样一段极为隐秘的关联。李白一家要返回蜀中绵州认祖归宗,定居在此,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来源: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