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作为外来猛兽,为什么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狮子是食肉目、猫科、狮亚属的大型猛兽,是一种生存在非洲及亚洲的大型猫科动物。狮子对于中国而言是外来猛兽,但却在传统文化中意外地占据着重要位置,乃至被神化。狮子凭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丝绸之路与雄狮

中国古代的气候与今日有着巨大的差别。即便在河南都曾出现过大象的脚印,但狮子却始终未成为神州的“土著”。所以中国古时出现的狮子基本都来自国外,且主要是他国朝贡。

中国与活狮子的接触源起张骞打通西域之路。据《汉书》记载,当丝绸之路开通,“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大象、狮子、猛犬、大雀之流很快就现身皇帝的宫苑。加之进贡活狮比进贡狮子皮换来的收益更大(明代成化年间一头活狮可换得的赏赐约是一张狮子皮的6.5倍),来朝的使者便更青睐于运送活狮。

由于路途漫长,为了确保运输的成功率,也为了博得中国统治者的喜爱,使者们多选择人工驯养的会进行一定狮子舞表演的雄狮。(相较于鬃毛茂密的雄狮,母狮的观赏性较差。且母狮来华可能会削弱狮子的珍贵性,影响朝贡贸易。)或许他们出发时带的还是小狮子,但待抵达中原时小狮子也已经长成了成年狮子。所以中国古人几乎也没见过幼狮。

此外,狮子在古代除了有“狮子”之名,还被称作“师子 ”或“狻猊”。一开始,因为未曾见过狮子,人们即将其与体型、食性相似的老虎并列,用指代老虎吼叫的“虓”指代狮子。许慎即在《说文解字》里记载“虓,虎鸣也,一曰师子”。后来,人们又在《山海经》和《穆天子传》里发现了类似狮子的动物,也就是食虎豹的“浅毛虎”狻猊。而因为狮子来自西方,据说狻猊也生活在西方,所以人们干脆又将狮子等同于神话中的狻猊。

二、中国传统狮子形象

因为来自朝贡,普通百姓基本只能闻狮子之威名,而不能见到活狮子。可中华民族向来都是一个富于想象的民族。狮子被视作珍贵异兽豢养在帝王跟前,宫里又不断传出狮子的故事与艺术品,狮子便很快被人们与祥瑞联系在一起。

因为来到中国的活狮子基本都是成年雄狮,人们便有了所有狮子都有茂密鬃毛的认识,将一切狮子形象都冠以一圈鬃毛;因为宫中的狮子多数都会狮子舞,在表演时还会被打扮一番,于是民间的狮子形象也多饰有绣球 、铃铛等;因为狮子在宫中由专人照料,养狮人还会获得官职,是故在以狮子为纹饰的艺术品上还常见一些与狮子有互动的胡人形象……

在宫廷艺术品中,因为匠人们有机会见到真狮子,所以其中的许多狮子形象也十分写实。在东汉中后期,隶属官方的专门负责制作陵墓丧葬品的东园工匠曾制作了大量墓葬石刻狮子。而这一时期刚好有活狮子作为贡品来华。

唐代大明宫遗址东侧曾出土一件精美的葵口三足唐狮纹金花银盘。而整个唐朝前期外国朝贡狮子的队伍络绎不绝。不过宫廷匠人们也没能搞清楚雄狮、雌狮和幼狮的外形差别,以至于中国古代几乎不见不长鬃毛的狮子形象。

三、狮子与中国传统意识

不过话说回来,狮子到底是如何融入了中国文化,甚至战胜老虎而成为一种更受欢迎的祥瑞化身的呢?其实,真正使得狮子“战胜”“土著”老虎的并不是狮子自身的威猛,而是中国的传统审美意识。

前文提到,真狮子在我国古代基本只见于宫廷。换句话说,民间普通百姓或闻狮子之名,但并未见狮子之形。即便是一些士人在诗文中提到狮子,也只是为借外国朝贡狮子以达成称颂帝王的目的,而将狮子形象描绘地十分脱离现实,乃至神化。所以可以说从一开始,民间对狮子的认识就十分片面,也几乎没有机会完善。

当写实这条路被堵住了,普通人就只能依靠既有的认识来完善狮子形象。而这既有的认识就是虎、麒麟,就是动物要憨态可掬,要与人为善。所以在民间,尤其是在宋代及以后,狮子开笑口就成为了一种定式。我们很难在民间找到凶恶的狮子形象,但要找狮子与孩童嬉戏却十分容易。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听到这样的雕刻狮子的民间口诀:“眼如铜铃方宽口,张嘴露齿伸舌头,铜头铁额大蒜鼻,慈眉善目笑颜开”。

事实上,作为一种在全球诸多文明中都留下足迹的猛兽,狮子许多时候都是王权的象征,以威猛的形象示人。但只有在中国,狮子因为人们的审美传统和想象而成为了一种憨态可掬的宠物,甚至能与孩童为伴。这一点,别说是同为“大猫”的老虎了,就是小猫都比不上。